曹操为什么没有割据势力(曹操统一北方蜀汉割据西南)
曹操为什么没有割据势力(曹操统一北方蜀汉割据西南)元朝后期,元帝国统治者横征暴敛,天下大乱。地方各个诸侯纷纷揭竿而起,罗贯中寻找机会投靠了元末的著名领袖张士诚,罗贯中希望他自己能像萧何、张良、魏征等历史上的名臣那样,帮助张士诚统一江山。但张士诚志大才疏,听不进去劝谏,最后被朱元璋处死。上图_ 张士诚(1321年-1367年)第一,罗贯中的生平经历是“拥刘贬曹”思想形成的内在原因,也是核心原因。罗贯中,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罗贯中早年跟随父亲到南方生活。南方的苏州杭州一带为非常重要的戏剧戏曲中心,其小说、戏曲演艺相当发达。生活在南方的罗贯中就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小说、戏曲等文学文艺对其个人的影响。由于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儒家文化的影响,罗贯中没有经商,而是跟随著名的学者赵宝峰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这段学习经历对罗贯中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国是中国5000年历史中“知名度”很高的历史时期,一部名叫《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就能让中国最普通的老百姓对三国历史有大致的了解。作为“四大名著”中描写战争和谋略较多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虽然里面有一部分虚构的情节,但《三国演义》对还是在历史大框架和大事件上遵循了历史上真实的“三国场景”,做到了“三分虚构,七分真实”。
然而,《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在价值观导向上却有天壤之别。《三国演义》把割据西南的蜀汉列为正统,《三国志》把曹魏政权列为正统。
那么,《三国演义》为何把没有统一北方,最后被曹魏消灭的蜀汉政权列为正统呢?难道刘备做出了什么丰功伟绩吗?
上图_ 三国演义
第一,罗贯中的生平经历是“拥刘贬曹”思想形成的内在原因,也是核心原因。
罗贯中,元末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罗贯中早年跟随父亲到南方生活。南方的苏州杭州一带为非常重要的戏剧戏曲中心,其小说、戏曲演艺相当发达。生活在南方的罗贯中就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小说、戏曲等文学文艺对其个人的影响。
由于从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儒家文化的影响,罗贯中没有经商,而是跟随著名的学者赵宝峰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知识,这段学习经历对罗贯中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图_ 张士诚(1321年-1367年)
元朝后期,元帝国统治者横征暴敛,天下大乱。地方各个诸侯纷纷揭竿而起,罗贯中寻找机会投靠了元末的著名领袖张士诚,罗贯中希望他自己能像萧何、张良、魏征等历史上的名臣那样,帮助张士诚统一江山。但张士诚志大才疏,听不进去劝谏,最后被朱元璋处死。
投靠政治势力,在天下大乱的年代里施展才华的理想破灭了,但罗贯中是一位不愿意放弃理想的人。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罗贯中在很长时间内都有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儒家知识分子心中“美好江山”的理想,既然这种理想在现实中失败,罗贯中就把这种理想寄托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中。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而刘备,这位一生为了让蜀汉统一全国而奋斗一辈子的帝王,就成为刘备建立“儒家美好江山”的寄托对象,在罗贯中的笔下,刘备近乎于完美无缺点,其底下全是赵云、关羽这样的能打江山,为人忠诚忠厚的优秀将领。罗贯中笔下的蜀汉成为“明君贤臣”的乐园。罗贯中也自然把刘备建立的蜀汉视作正统,把曹操打下基础,曹丕称帝的魏国视为篡逆。
总而言之,儒家的影响和罗贯中的人生经历,是罗贯中“拥刘贬曹”思想形成的直接原因,也是内在原因。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第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曹魏和刘备的“整体认识”,是罗贯中拥刘贬曹的重要外在原因。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中国历史2000年。虽然中国皇帝的治国大多“外儒内法”,但儒家思想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思维意识形态和生活的很多方面。
儒家思想提倡君臣关系、父子关系,提倡大臣对皇帝的忠诚,对朝廷和国家的忠诚。用儒家的观点看汉朝历史,王莽为大逆不道,刘秀就是“光复河山”的“大善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逆不道,刘备继刘秀之后又一次“光复河山”就属于“理所应当”。由于汉朝在中国历史上延续4个世纪,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再加上汉朝的汉武帝正式确立了儒家的指导思想,古代的知识分子就把汉朝政权作为中国古代绝对正统,不可颠覆的大一统合法政权,凡是和汉朝作对的政权,都是“非法的”“大逆不道”的。
上图_ 刘彻(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
必须说明的是,汉武帝虽然确立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在汉朝到宋朝之前,中国文化实际上为“儒释道”多种思想文化的集合并蓄,儒家文化对官场和民间思想和习俗的影响远没有像宋朝那么深刻。
所以,在宋朝之前的历史和文化学界,知识分子编纂史书既把汉朝列为正统,也把曹魏列为正统。从历史传承看,西晋继承曹魏统一全国,把曹魏当成正统对于宋朝之前的知识分子而言也无可厚非。至少陈寿的《三国志》就是这么看的。
上图_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
但到了宋朝之后,尤其是南宋朱熹以后,儒家文化当中的很多内在的核心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更加深厚的影响,“君臣”“正统”等观念在知识分子心中进一步加深,直至固化。因此,在朱熹改造过的儒家思想的全面影响下,宋朝以后的知识分子评价三国历史发生了变化——宋朝之前,知识分子把曹魏当作正统。但到宋朝之后,由于曹丕将汉献帝赶下了龙椅,其政权为“非法篡位”所得,那曹魏政权就是“非法”“大逆不道”的政权。
罗贯中生活的年代为元末明初,朱熹思想早已深入人心,其不可避免的打上了南宋朱熹之后的儒家文化对其判断三国历史的影响,再加上罗贯中自身的人生经历,让罗贯中不由自主的把曹魏当做叛逆,把蜀汉当作正统。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第三,曹操的很多历史上的做法,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罗贯中无法认可。
儒家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即对人讲仁义、义气、礼貌和诚信。而曹操所干的一些事情和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相距较远。比如,公元193年,曹操对徐州城的老百姓展开大屠杀,具体屠杀人数,《后汉书》和《三国志》争论较大,但屠杀这事情始终是存在的。再加上曹操对政敌的残忍,比如害死名医华佗等事情,让曹操根本不符合儒家文化中倡导的“仁义君主”的形象。
而历史上真实的刘备性格宽厚,善于用人,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其三顾茅庐见诸葛亮的做法就能体现出刘备对人才的看重。这种性格和刘秀、李世民、赵匡胤、宋仁宗赵祯、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祐樘、康熙帝等性格宽厚或善于纳谏非常相似。刘备做事整体符合儒家“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使得罗贯中将刘备打造成一个毫无缺点的完人,而将统一北方做出历史贡献,但做过徐州大屠杀的曹操打造成“昏君”。曹操成为“大逆不道的昏君”,曹魏政权自然成为罗贯中眼中的叛逆。
上图_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
第四,民间观念影响。
刘备形象的提高和关羽密不可分,《三国志》当中的关羽是一位忠义但有些清高的武将,但随着时间的延续,关羽在老百姓心中成为忠义之士的“完人”,被老百姓广泛祭祀。
关羽属于刘备阵营,刘备的形象也就在民间被抬高了。刘备自然成为正统的军事集团,而孙权和曹操然称谓非正统的军事集团。这种民间观念也不得不影响到了罗贯中的写作。
作者:贞观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思想及成因》 陈永贤 李理 赤峰学院学报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