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对孔子的评价(战国楚简中挖掘的孔子诗论)
百家争鸣对孔子的评价(战国楚简中挖掘的孔子诗论)上博简《孔子诗论》不仅清晰的论述了"诗言志"的理论,而且在诗学体系的构建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四始说"由汉初的《鲁诗》提出,就是以四类诗篇的首篇主旨来概括四类诗的主旨,构建了我国诗学史上的论诗体系。但是,随着上博简《孔子诗论》的文献面世,可以发现,这种论诗体系在《孔子诗论》中已经有所显现。其第二简对《颂》诗的看法就是:"《讼(颂)》,坪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易,其思深而远,至矣。"在随后第五简中又说道:"又成功者何如?曰:《讼(颂)》是也,有这简短的两句可知,《颂》一类的诗就是歌颂祖宗基业,主要是赞美。再说《大雅》,在第二简中:"《大夏(大雅)》,盛德也,多言……"由于简文残缺,所以难以得知之后的论述,但是就仅存的文字可以得知,《大雅》就是歌颂王德的。关于《小雅》,第三简中说到:"多言难,而悁怼者也,
《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并在汉代被列为五经之一,作为经典供学子学习研读。可以说,在汉代《诗经》的研读就已经在训诂、句式、文章主旨等方面达到了成熟,最突出的代表就是齐鲁韩毛四家诗,奠定了诗学研究的范式,影响了后世诗学的发展。同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汉代以前诗学也就是先秦诗学的发展是怎样的?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博物馆在香港文物市场购回一批战国楚简,经过马承源先生等的学者的整理,其中有29支竹简1006个字涉及了谈论《诗经》的内容,并且因其中有6处"孔子曰",所以马承源先生将其命名为《孔子诗论》。虽然之后陆续有学者认为其作者可能不是孔子,亦或是子夏、子羔或者另有他人,但这篇谈论《诗经》战国楚竹书的名称仍就以《孔子诗论》为名。可以说,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弥补了先秦诗学研究的空白,为先秦诗学的研究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文献材料,可谓是中国诗学的开山之作。
在上博简《孔子诗论》发现之前,关于先秦诗学的文献资料大多零散分布在《论语》、《左传》、《国语》、《孔从子》、《孟子》等之中,且大多引用就是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附和春秋时期"断章取义"的用诗风气,根本不会从诗的本义出发,更不用说关注诗本身所表达的意思主旨了,这一特点在上述几部著作中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左传》中就有大量在外交场合引诗来表达邦国之间的宾主尽欢的情谊。在我们所熟知的《论语》里,孔子引诗也不过是为了突出教化作用。而在上博简《孔子诗论》中,这种情况可以说几乎没有,它大多是从诗的本义出发,阐述诗歌的主旨,就诗论诗,虽然尚处于以诗论诗的雏形阶段,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风气下的论诗形式而言,已经是一大进步。
"诗言志"作为中国诗学的传统理论之一,自其产生之时到现在仍有重要的影响。《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诗以言志"。《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而在上博简《孔子诗论》第一简就提到"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就从根本上指出了诗歌应该和音乐语言一样本身就应该传达作者自身的情感,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外放。这与之后的《毛诗序》中所说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不就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说法吗?换句话说,就是《毛诗序》有可能就是吸收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影响,并且做了更具体地论述。
上博简《孔子诗论》不仅清晰的论述了"诗言志"的理论,而且在诗学体系的构建上仍有一定的影响。"四始说"由汉初的《鲁诗》提出,就是以四类诗篇的首篇主旨来概括四类诗的主旨,构建了我国诗学史上的论诗体系。但是,随着上博简《孔子诗论》的文献面世,可以发现,这种论诗体系在《孔子诗论》中已经有所显现。其第二简对《颂》诗的看法就是:"《讼(颂)》,坪德也,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易,其思深而远,至矣。"在随后第五简中又说道:"又成功者何如?曰:《讼(颂)》是也,有这简短的两句可知,《颂》一类的诗就是歌颂祖宗基业,主要是赞美。再说《大雅》,在第二简中:"《大夏(大雅)》,盛德也,多言……"由于简文残缺,所以难以得知之后的论述,但是就仅存的文字可以得知,《大雅》就是歌颂王德的。关于《小雅》,第三简中说到:"多言难,而悁怼者也,哀矣,少矣。"虽然主语残缺,但是整理者马承源先生认为其是对《小雅》的评论,小雅,多抒发人生苦难,揭露统治者的荒谬。最后再说《国风》,也就是《孔子诗论》中的《邦风》,第三简中说到:"《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俗焉,大敛财也。其言文,其声善。"这不就是说《国风》就是乐官奉旨到各地采集诗歌,用来观风俗的。也就是说,在《孔子诗论》中作者已经注意到对四类诗的主旨的总体概括,并且对每一类的的首篇诗歌都有所提及概括,如第五简中提到:"《清庙》,王德也,至矣。"等等。或许可以这样说,也许是汉初《鲁诗》的传承者看到《孔子诗论》,并吸取其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四始说",构建了中国诗学的理论体系。
上博简《孔子诗论》除了对"诗言志"和诗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有所影响之外,更重要的在于突破了当时断章取义的论诗方式,而从诗的本义出发,谈论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下面以第八简、第九简和第十简为例做简单阐释,《孔子诗论》第八简:"《十月》善諀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心,言不中志也;《小宛》其言不恶,小有怨焉;《小弁》、《巧言》则言流人之害也;《伐木》";第九简:"实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古也;《祈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天,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第十简:"《关雎》之攺;《梂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盖曰动而偕贤于其初者。《关雎》以色喻于礼,"。《孔子诗论》作者用一句话、两个字、甚至一个字精准的概括了诗篇的内容,由上面原简文字可以看出,其看重的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抒发,而非教化或者政教的意义,用心论诗,自然就超脱于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更看重诗篇本身的内容。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新的论诗方式的出现,才为先秦论诗风气注入一股清流,从根本上推动了先秦诗学的发展。
上博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的发现整理,为先秦诗学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文献资料支撑,我们才可以从中窥探先秦诗学的发展,梳理其发展的脉络。可以说,《孔子诗论》就是中国诗学研究的开山之作,正是由于其的流传与发展,汉代齐鲁韩毛四家诗的出现,使得诗学在汉代的发展就已达到成熟,并为后续中国几千年的诗学发展提供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