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写乡愁的诗句有哪些(古代诗词中的乡愁情思)
古代写乡愁的诗句有哪些(古代诗词中的乡愁情思)“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自问自答,诗人望着漫漫长路感叹流落在外乡之人急切回家的心思,而那望见不到路头的归程,只见到一个又一个更替的长亭短亭,道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这里没有明月,没有孤雁,没有直说思乡,却由归途上的一个又一个的亭子,让人眼前仿佛现出那条漫漫的归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是描写诗人思乡的情感。像许多古时候的游子一般,漂泊在外乡音难闻,山一程水一程,长路漫漫,看见的却仍旧是交换更替的亭子,望不到边的归途,此情此景豁达如太白诗仙之人也是心里不禁感叹。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的眷恋,对父母的牵挂,对亲人的挂念,对乡情的怀念。正因为有了这种对家乡的眷顾和对亲人的相思,才有着数千年逢年过节亲人往返团聚的独特风景——春运。那么,亲人间,思归与盼归的心绪,何以言表呢?记得诗仙李白在《菩萨蛮》中有着最为经典的述说: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我们中国的古诗词按情感可分为几类,有离情别绪的,有抒发怀才不遇的……还有一种很重要的情感,就是思乡怀远,就是乡愁情思。
说到寄托思乡和乡愁的诗词实在太多,诗仙李白的《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也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 月是一个表达思乡十分常见的意象——“举头望明月”“明月几时有”“明月何时照我还”……
有诗人说“月是故乡明”,其实普天同月,哪里的月不是一样的,不一样的只是那一份乡情。明月千里寄相思,“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 无论走到何方头顶着的依旧是那一片天,那一轮月。所以我们只稍一抬头,望见那一轮明月便情不自禁的怀想:同一天地间的那个称之为故乡的地方,是否也是如此花好明月夜。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是王湾的《次北固上下》。如同月亮一样,乡书和归雁也是思乡的典型意象,是乡愁必不可少的负载之物。我们往往看到这些意象就能联系起思乡的情怀,这是中华民族长期文化积淀产生的一种共鸣。这些民族的乡愁文化留驻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只消一轮明月,一封家书,一叶孤舟就能引起我们心里无数的乡情。
乡愁其实就是对故乡的眷恋,对父母的牵挂,对亲人的挂念,对乡情的怀念。正因为有了这种对家乡的眷顾和对亲人的相思,才有着数千年逢年过节亲人往返团聚的独特风景——春运。那么,亲人间,思归与盼归的心绪,何以言表呢?记得诗仙李白在《菩萨蛮》中有着最为经典的述说: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从字面上我们不难看出是描写诗人思乡的情感。像许多古时候的游子一般,漂泊在外乡音难闻,山一程水一程,长路漫漫,看见的却仍旧是交换更替的亭子,望不到边的归途,此情此景豁达如太白诗仙之人也是心里不禁感叹。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自问自答,诗人望着漫漫长路感叹流落在外乡之人急切回家的心思,而那望见不到路头的归程,只见到一个又一个更替的长亭短亭,道出了诗人无限的惆怅。这里没有明月,没有孤雁,没有直说思乡,却由归途上的一个又一个的亭子,让人眼前仿佛现出那条漫漫的归程。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南北朝民歌,其中有一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与李太白的诗词并不属同类,但都有一种道里悠长之感(道路的道,五里一徘徊的里)。
而白居易的《长相思》则通过女子怀念久出不归的丈夫来反衬乡愁。“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汴水长流啊,泗水长流,流到古老的瓜洲渡口,远远望去,江南群山那默默的点头,仿佛凝聚着无限的哀愁。思念呀,怨恨呀,何时才有个尽头?除非你归来才会罢休。一轮皓月当空照,只有人倚楼。你看,在家乡留守的女人思念外出谋生的丈夫真的是愁肠百结啊!那么,外出谋生的丈夫又是怎样思念在家乡留守的妻子儿女呢?毫无疑问,想必是面带愁容,愁肠寸断,深切怀念远在家乡的亲人,迫不及待地赶着春运的旅途,失急慌忙地赶回家乡与亲人团聚。游子的相思之痛与归家迫切心情,绝不亚于留守亲人的思亲之苦啊!这种乡愁滋味,恐怕是非离家远旅之人不能体会的思愁。
而写愁苦的女高手当数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她的一首《声声慢·寻寻觅觅》可谓登峰造极的悲伤与愁苦的上乘佳作: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山河破碎,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流落异乡,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怀念家乡,怀念丈夫,越发增加了无尽的愁绪和无尽的乡愁,是何等苦楚啊!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
词中最能体现乡愁味道的就是那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飞过去,正令人伤心,原来雁是我过去见过的。作者的故乡在北方,而此时作者沦落南方,流离失所,漂泊流浪,秋天北雁南飞,引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所以使她伤心。雁在北方就相识,现在看到雁不是在故土,而是在异乡,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寄托怀乡之意。
这首词是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写的,词中诉说了词人孤愁无助、人生萧条甚至万念俱灰的处境,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它的描写纯用赋体,写了环境,写了身世,写了心情,并将这三者融为一体。词中写客观环境的事物有:淡酒、晚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这些景物都贯穿浓重的感情色彩,渗透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创造了冷落、凄清、寂寞的意境。凄凉的景物一路写下来越积越多,伤感越来越浓重,最后堆砌的愁苦迸涌而出。
国破、家亡、夫逝,特别是人到晚年,战乱频仍,背井离乡,颠沛流离,逃亡天涯,居无定所,寝食不安,时常奔波在异乡流浪的旅途当中,身心疲惫,不得安生……这种种情形不断地折磨词人,让人情何以堪?所以词人最后冲口而出:“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是说这种种情形或这种种光景。这种种情况加在一起,怎么是一个“愁”字可以概括得了!“愁”说不清楚,用人间文字和语言概括不了,写出了无尽的愁绪,传达出种种难以言传的哀痛。
乡愁有时候也是对故乡别离与重逢的伤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最具代表性的当数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原来作者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故乡的念想剧烈而痛楚,对父母亲朋的思念惆怅而幸福……如果身处异国他乡就尽情的思念,如果还在老地方就重新看看这故土,如果感到麻木乏味就用心去挖掘,细心去体味。(许圣义 许昌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