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哪些善终的名臣(四位功勋卓著的明朝强人)
明朝有哪些善终的名臣(四位功勋卓著的明朝强人)待到以榜眼成绩步入官场,少年时敢骑老虎的卓敬,做了官更从来敢撸虎须,但他看人断事极准,惹得朱元璋生了几次气后,却终于叫朱元璋越看越喜欢,安排做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贴身官员!以《国朝献徵录》的记载,这位卓敬先生,天生刻苦勤奋。十来岁的时候,在浙江瑞安家乡的宝香山读书,一次晚上在树林里迷了路,瞧见林子里有个大牲口,就赶紧骑上回家。待到回到家掌上灯才看明白,他骑回家的“大牲口”,是头华南虎。大明开国战将荟萃,早年的宋晟却只是不争气的二世祖。身为开国功臣宋朝开的幼子,兄长更是为大明殉国的烈士宋国兴。因此一直享尽优待,也养成顽劣性情。终于犯了朱元璋忌讳,被倒霉贬到凉州卫!二:卓敬(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被亲叔叔朱棣篡掉江山?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要不是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害的朝廷里人才凋零,怎么会被朱棣轻易篡位?但这锅,朱元璋绝不能背!人才凋零?卓敬,就是朱元璋苦心留给朱允炆的,就是能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首先必须承认,《明朝那些事》一书,以网络写作时代少有的匠人精神,把每个历史人物事件,经过精心考据后以精彩文字生动还原。堪称这十年里中国畅销书界绝对的良心读物!但奈何明朝三个世纪的沧桑,太过群星璀璨,再精心的选拔,也难免有遗珠漏下。就连书中戏份极轻,着墨不过一两句话的马芳谭纶,都是明朝历史上,公认强大的牛人!
所以,倘若一个个考据,书中被漏掉的牛人,估计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里不妨把标准再严格收缩下:只说四位在《明朝那些事》中只字未提,却绝对有资格入选的明朝英雄!
一:宋晟(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
大明开国战将荟萃,早年的宋晟却只是不争气的二世祖。身为开国功臣宋朝开的幼子,兄长更是为大明殉国的烈士宋国兴。因此一直享尽优待,也养成顽劣性情。终于犯了朱元璋忌讳,被倒霉贬到凉州卫!
二:卓敬(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被亲叔叔朱棣篡掉江山?一个很流行的说法是:要不是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害的朝廷里人才凋零,怎么会被朱棣轻易篡位?但这锅,朱元璋绝不能背!人才凋零?卓敬,就是朱元璋苦心留给朱允炆的,就是能为他守住江山的奇才!
以《国朝献徵录》的记载,这位卓敬先生,天生刻苦勤奋。十来岁的时候,在浙江瑞安家乡的宝香山读书,一次晚上在树林里迷了路,瞧见林子里有个大牲口,就赶紧骑上回家。待到回到家掌上灯才看明白,他骑回家的“大牲口”,是头华南虎。
待到以榜眼成绩步入官场,少年时敢骑老虎的卓敬,做了官更从来敢撸虎须,但他看人断事极准,惹得朱元璋生了几次气后,却终于叫朱元璋越看越喜欢,安排做了皇太孙朱允炆的贴身官员!
而在朱棣扯旗造反的前夜,眼光敏锐的卓敬,也给建文帝朱允炆送上了本可改写历史的主意:不用对朱棣进行打压。只要把他平级调动到南昌来,不伤和气就能解决问题。可惜被建文帝当了耳旁风。三年后朱棣杀进南京城,翻到卓敬的奏折,看完就冒了一头冷汗:真照他说的做,我造反就没戏了!
冷汗冒完的朱棣,登基后依葫芦画瓢,就照着卓敬的思路办,轻松就把各地藩王废了武功!对满腹韬略的卓敬,朱棣本想重用,可被建文帝冷落了三年的卓敬,一心只想追随建文帝而去,最终如愿被朱棣杀害。一身才华忠骨,也惹得朱棣一声叹息: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尔!
三:周忱(明朝永乐至正统年间)
自从明朝起设立了巡抚制度,谁是中国古代史上,在一地任职时间最长的巡抚。创下这个记录的,就是大明朝首任江南巡抚,在江南任职时间长达二十二年的一代名臣:周忱!
不过,之所以说他是位被遗漏的牛人,不是因为他任职年头长,而是在他的巡抚任上,他二十二年如一日做着一件事:填坑!填当年朱元璋灭掉张士诚后,挖下的江南财政大坑!
元末农民战争,江南百姓协助张士诚血拼朱元璋的景象,叫朱元璋恨得咬牙,咬牙后就做出凶残决定:在江南当地征收重税。可这个报复措施,发展到宣德年间就变了味:当地官吏勾结,把本该交的重税分摊给老百姓,闹的百姓不堪重负,收不上税的明朝,财政窟窿越来越大。如此困窘场面,也叫新设的江南巡抚一职,成了官场人见人躲的大坑。但长期官职原地踏步的周忱却跳出来:我填!
这位明朝十五世纪最牛经济学家,“填坑”的口号都十分高调:明年教汝米铺地!接着低调使出“平米法”,从税粮运输做文章,叫江南的土豪地主来买单。嘴里喊着减赋税,也叫平民百姓减了税,却从江南地主们手里,把朱棣都没追回来的税都追回来!待到明英宗登基,太监王振权倾朝野,得到王振撑腰的周忱,更是大刀阔斧,开始在江南推行条鞭改革。这是后来张居正改革的雏形,更给江南的繁华打底!
而待到王振不作不死,把明英宗和数十万明军坑在了土木堡后。国难临头的时刻,却又是周忱立下关键一功:亲自押运江南地区的钱粮开进北京,给刚刚遭到重创的明王朝大补血。这才保住钱粮充足的明军打赢北京保卫战!可待到北京保卫战胜利后,劳苦功高的周忱,却受王振株连最先被清算,落得郁郁而终。
四:罗洪先(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
在《明朝那些事》里,大明文武第一强人,开创阳明心学的大儒王守仁,曾是个无比叛逆的青年。而他在门下的第一代弟子里,能跟青年时代的王阳明比叛逆的,却是一位终生与他失之交臂的“神交”弟子:罗洪先!
这位江西吉水的官宦子弟,原本是个性情沉默的老实孩子,但在听闻了王阳明的思想学说后,却立刻叫家长老师大跌眼镜:竟在十五岁那年离家出走,嚷嚷着要去找王阳明拜师,却被家人半路拦了回来。以至终生与王阳明缘锵一面。但也是机缘巧合,他得到了王阳明的一本《传习录》,竟就像自学武功的奇才一样,迅速无师自通。几年里看遍闲书,钻研天文兵法数学,然后在家人的悲观目光里卷包袱赶考,一举考取状元!
但当大明朝举国学子们,都在艳羡这位嘉靖八年的新科状元时,他的叛逆人生路却还在继续:虽然贵为状元,也深受嘉靖皇帝器重,却终于发现自己过不了逢场作戏的官场生活。竟然远大前程都不要,自顾自辞官而去。而当有人讽刺他是个心无社稷的闲云野鹤时,他却几十年如一日,做着另一个枯燥的事情:四处广收弟子,甚至散尽家财资助贫寒学子就读,一心一意,为大明朝培养人才。
而在培养人才之余,他的业余生活,也是十分丰富多彩,武术越练越精,公认明代相扑的高手人物,天文地理数学也建树颇多,尤其是地理制图学,他独创的“计里画方”绘图法,是东方地理学史上里程碑一笔。以至于西方学者也来凑热闹,把他与墨卡托并列,誉为十六世纪东西方两大地图学家!
甚至就连他晚年的一件“小事”,都为《明朝那些事》里一桩大事埋伏笔:一次去丰城旅游观光,为了抢座位和当地一个彪悍青年发生冲突,出手就把这个青年一顿胖揍,边揍边深感这位青年天赋秉异,揍完后就收他为徒。之后的多年里,他将一身武艺兵法,倾囊传授给这位青年,更手把手将他送上战场。叮嘱他为国杀敌,以报国恩!
多年以后,万历朝鲜战争中的露梁海大战上,正是这位昔日被罗洪先胖揍的青年,此时白发苍苍的七十岁老将军,率领大明舰队纵横露梁海面,杀得骄横日本海军伏尸万里,更最终壮烈为国捐躯。他就是至今为止,中韩朝三国共同祭奠的中华英雄,《明朝那些事》里曾大书特书的“老实人”:邓子龙!
无论高调或低调,无论荣耀还是贫寒,无论平淡或浮沉,这些过往的英雄,终生践行的,却有一个共同的高贵品质:位卑未敢忘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