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起因结果和历史意义(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
鸦片战争的起因结果和历史意义(鸦片战争为什么失败)更好玩的是耆英,这个表扬英国人光棍不怕死的天朝大吏。对于西方政治,耆英说:“西方各国虽然都有国君,但男女不定,时间长短也不定,可见没有法度。英夷的国君是世袭,而美夷的国君竟然是由国人拥立,四年一换,退位后等同于平民,情理何在?而且他们国君的称号,大多也是剽窃中国文字,真是夜郎自大。”姚莹提的问题确实很尖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他希望把电报介绍给中国人,还自费买了两台发报机,希望能亲自教清朝官员怎么发电报。丁韪良请恭亲王派天朝官员来学习。几位官员看着电报机,毫无兴趣,其中一位官员笑了笑,轻蔑地说了句:“中国四千年没有电报,照样是一个大帝国。”这是大清对西方科技的态度。而对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大清更是看不上眼了,没事就嘲笑两句。清代文学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莹,听说了英国王位继承制后,这么评价的:“这个英国一点规矩都没有。国王死了,没有儿子就传位给女儿,如果女儿生了儿子,那就再传给儿子,这中间已经
中国人喜欢说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从近代史得出的教训。
但是,挨打不能白挨,既然被打了,就要从里面找到被打的原因。如果挨了一顿打,还完全不知反思,下回继续被打,这样的国家也只有灭亡的份了。
我们的大清朝,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代表。
我们的近代史,被认为开始于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了《南京条约》。签了这个条约,按理来说,大清朝应该深刻反思原因,知耻后勇,愤发图强。然而,我们作为读者,实在是想多了。签了条约后,道光不仅没觉得这是个耻辱,反而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个地方上的小事情,不就是洋人在江浙闹了点乱子嘛,咱们中华大地如此辽阔,哪天不发生几件地方事件?所以无需多虑。另外,条约也签了,英国人应该也满足了,不会再来骚扰我们大清了,我们可以继续过以前天朝上国的日子了。
坚船利炮是科技水平的体现。对于西方的科技水平,大清人都是这样的态度。甚至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中国已经连着输了两次,这时候总该醒醒了吧?可惜还是没有。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他希望把电报介绍给中国人,还自费买了两台发报机,希望能亲自教清朝官员怎么发电报。丁韪良请恭亲王派天朝官员来学习。几位官员看着电报机,毫无兴趣,其中一位官员笑了笑,轻蔑地说了句:“中国四千年没有电报,照样是一个大帝国。”
这是大清对西方科技的态度。而对于西方的民主政治,大清更是看不上眼了,没事就嘲笑两句。
清代文学家,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姚莹,听说了英国王位继承制后,这么评价的:“这个英国一点规矩都没有。国王死了,没有儿子就传位给女儿,如果女儿生了儿子,那就再传给儿子,这中间已经换了几个姓了?奇葩的是这些英国人还都把他们当成国王后人,足见夷俗之陋。”
姚莹提的问题确实很尖锐。
更好玩的是耆英,这个表扬英国人光棍不怕死的天朝大吏。对于西方政治,耆英说:“西方各国虽然都有国君,但男女不定,时间长短也不定,可见没有法度。英夷的国君是世袭,而美夷的国君竟然是由国人拥立,四年一换,退位后等同于平民,情理何在?而且他们国君的称号,大多也是剽窃中国文字,真是夜郎自大。”
耆英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尤其是美夷这么选国君,天理何在?要是都这么搞,还成何体统?
难道那时的中国就没有一个真正开眼看世界的人吗?当然有,比如魏源和徐继畬(yu2)。魏源写了《海国图志》,书里对美国的政治制度表达了羡慕,还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个很超前的想法,但在大清也是破天荒的,没人接受,因为大清高层都不觉得夷人有多厉害,他们说了,夷人玩的都是中国玩剩下的。
还有徐继畬,他的代表作是《瀛环志略》。《瀛环志略》这本书里,最有名的是他表示了对华盛顿的敬意。徐继畬说,华盛顿很了不起,辛苦打下了江山,竟然不自己坐江山,回家种田去了,不可思议,旷古未有。
就是因为写了这些话,魏源和徐继畬在当时被认为是汉奸。很多人说他俩“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徐继畬还因为《瀛环志略》被罢了官。而对《海国图志》,很多清朝官员还叫嚣着要全部烧毁,一本不留。《海国图志》在中国成了禁书。可是,这本书意外传到了日本,却掀起了一阵抢购潮,从君臣到百姓,日本人把《海国图志》视为珍宝,成为他们开眼看世界的宝贵读物,也是这本书让同样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日本人走向了改革开放,开启了他们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政治的道路。明治维新时,日本的工业、商业等各方面的政策,几乎都是从《海国图志》里照搬的。
一本中国人反思自己历史的书,因为表达了对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可,在本国成为禁书,而在另一个国家却引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这样的现象,左宗棠难过地说了一句话:“《海国图志》已经写了二十年了,可中国根本没变样。”
这是近代史上最滑稽的故事情节——有个人因为愚蠢被打了一顿,被打后仍然我行我素,而吸取教训的却是他的邻居。一个永远处在愚昧中,永远活在幻想里,永远不知反思的政权, 焉有不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