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散官都有哪些(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

明朝散官都有哪些(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就像《如此官场》里所说:“自从佛教流传京里头,尽有几个有脚力的和尚,不但结交王公大臣有些权柄,连宫里头多甚敬重。”受历代皇帝的影响,清朝僧尼的待遇和地位都比较高。居住在京城里的和尚,与各路权贵来往密切,真正是“谈笑有高官,往来无白丁”。同治、光绪年间的北京贤良寺住持法安和尚,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名公巨卿常来常往,还主持办理了孝钦皇后和光绪皇帝死后的诵经道场。那么,“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么意思呢?首先来看“在京的和尚”。清朝入关前后,对佛教采取了礼遇的态度。顺治皇帝爱好参禅,先后召京师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等来到皇宫说法。顺治皇帝还封玉林通琇为“国师”。康熙皇帝南下视察期间,经常居住在名山巨刹里,赋诗题字,撰制碑文。雍正皇帝去世后,他曾经居住过的雍亲王府,被改为佛教寺院——这就是保留至今的雍和宫。

台湾作家高阳的历史小说《玉座珠帘》里,有这么一段话:

慈禧太后见她没有下文,是有点不置可否的神气,便不敢造次。她还不甚了解恭王福晋的脾气,只听说她因为家世贵盛,父祖又都是封疆大吏——“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督抚在地方上,唯我独尊,仪制贵重,是京官所万赶不上的,所以恭王福晋有阔小姐的脾气。万一说出要留大格格在宫里的话来,碰她一个软钉子,叫自己以太后的身分,如何下得了台?

明朝散官都有哪些(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1)

长篇评书《兴唐传》第43回里,也有类似的描述:

俗语说得好:“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您别看我这个潼关大帅,外府的小小总兵,都比在这潼关有财源。

那么,“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来看“在京的和尚”。

明朝散官都有哪些(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2)

清朝入关前后,对佛教采取了礼遇的态度。顺治皇帝爱好参禅,先后召京师海会寺憨璞性聪,浙江玉林通琇、木陈道忞等来到皇宫说法。顺治皇帝还封玉林通琇为“国师”。康熙皇帝南下视察期间,经常居住在名山巨刹里,赋诗题字,撰制碑文。雍正皇帝去世后,他曾经居住过的雍亲王府,被改为佛教寺院——这就是保留至今的雍和宫。

受历代皇帝的影响,清朝僧尼的待遇和地位都比较高。居住在京城里的和尚,与各路权贵来往密切,真正是“谈笑有高官,往来无白丁”。同治、光绪年间的北京贤良寺住持法安和尚,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名公巨卿常来常往,还主持办理了孝钦皇后和光绪皇帝死后的诵经道场。

明朝散官都有哪些(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3)

就像《如此官场》里所说:“自从佛教流传京里头,尽有几个有脚力的和尚,不但结交王公大臣有些权柄,连宫里头多甚敬重。”

你想升官吗?去找和尚!你想发财吗?去找和尚!

其次来看“出京的官”。

清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架构上,学习和借鉴明朝的模式。明朝实行官员低俸制度,清朝官员的俸禄也很低。正一品的文官,每年的薪俸也只有180两银子,加上180斛禄米,养家糊口都成问题。正一品的文官都是如此,更别说俸禄更低的其他官员了。

明朝散官都有哪些(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4)

因此,清朝时期的京官,日子过得很是“寒碜”。曾国藩当年在北京当京官,总是入不敷出,一度还要借钱过年。

而一旦京官出了京城,那就是另外一番样子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京官外放为督抚一类的封疆大吏,自然是威风八面,钱财滚滚而来。就是外放为布政使、按察使、学政一类的省级官员,有捞不完的油水。最差劲的,外放为府县官员,也是“山里无老虎,猴子称霸王”,有大把捞钱的机会。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你以为是说来玩儿的?

明朝散官都有哪些(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5)

地方官员的收入来源,大致有两样。

一是养廉银。这是京官没有的收入。地方官员的养廉银,根据本地经济情况,有高有低。但督抚级别的地方官员,每年拿上一两万两银子的养廉银,不算稀奇。刘铭传担任首任台湾巡抚时,养廉银算比较低了,每年也有1万两银子。

二是陋规收入。京官的陋规收入,只是地方官员敬献的各种炭敬、冰敬、别敬等。地方官员的陋规收入就广泛得多。它们有的来自下属,有的来自同僚,有的来自对老百姓的吃拿卡要。

明朝散官都有哪些(清朝人常说的在京的和尚)(6)

京官出京后,手头一下子就变阔绰了。曾国藩当京官时,穷得借钱过年;一旦当了地方督抚,立即就变成了京官们的“财神爷”,每年都要寄数万两银子进京,送给那些苦哈哈的京官们。

【参考资料:《玉座珠帘》《兴唐传》《如此官场》《清史稿》等】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