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可以说,“谋士”实际就是供人们咨询困难,专门为他人思考麻烦事儿的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作:“出谋划策的人”。陈长荣先生认为:《左传·襄公四年》有“咨难为谋”之说。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说,“难”字现在有两种读法,一是困难之难,二是难易之难。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把“谋”解释为:“虑难”。无论是“咨难”,还是“虑难”(向他人)咨询难以解决的事,或者(让他人)帮助思考难以解决的事的意思。比如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三国时代,除了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英雄之外,其中还有两大群体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谋士和美人。就《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而言,正是因为谋士群体和美人群体的存在才使得三国时期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更为现在的人们说津津乐道。而我今天要跟大家共同讨论的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谋士群体——那些站在搅弄风云的英雄们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的人。要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谋

#历史冷知识#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深度解析《三国演义》中出谋划策者的身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首波澜壮阔的开篇词,凝练地概括了《三国演义》洋洋洒洒数十万字所要描写的故事——英雄人物的是非成败。

梁启超先生曾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但是毋庸讳言,古往今来的历史并不是有一群英雄独立谱写的。

比如小说《三国演义》中所描绘的三国时代,除了我们家喻户晓的那些形形色色的英雄之外,其中还有两大群体是我们不能忽视的——谋士和美人。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

就《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而言,正是因为谋士群体和美人群体的存在才使得三国时期那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故事更为现在的人们说津津乐道。而我今天要跟大家共同讨论的就是《三国演义》中的谋士群体——那些站在搅弄风云的英雄们身边为他们出谋划策的人。

要清楚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谋士,就必须弄明白谋士是什么,或者说弄明白谋士是做什么,干什么的。

《左传·襄公四年》有“咨难为谋”之说。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说,“难”字现在有两种读法,一是困难之难,二是难易之难。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把“谋”解释为:“虑难”。无论是“咨难”,还是“虑难”(向他人)咨询难以解决的事,或者(让他人)帮助思考难以解决的事的意思。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2)

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可以说,“谋士”实际就是供人们咨询困难,专门为他人思考麻烦事儿的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作:“出谋划策的人”。陈长荣先生认为:

“谋士人物是环绕在君主身边搞战略性谋划的人才,是随时以供咨询的高级顾问,也是君主处理政治、军事、外交等重大问题的得力助手。谋士人物靠出卖自身的智慧以求得君主和社会的接受与承认,而在为君主出谋划策的过程中,他们也就实现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中的角色功能。”

就像这段话中所说的,陈长荣先生把谋士当作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这一角色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出卖自身的智慧以求得君主和社会的接受与认可。

有学者则进一步提出,谋士不仅是一种社会角色,而且是一种固定的职业。陈鑫认为:

“狭义的谋士,指在帝王君主或王公贵族左右出谋划策并以此为职业的人。

“出谋划策的人”是对谋士最简单的定义。可是,只要通读一遍《三国演义》或者稍微知道一点中国历史,很容易就知道,出谋划策并不是谋士的特定职能。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3)

在古代,凡是围绕着领导者或统治者身边的人都有义务向统治者提供建议或者进言,所以,从“出谋划策”这个角度定义谋士这个概念,是不错的,但是定义谋士群体这个职业人群,却是不严谨的。

因此,有人又对谋士进行了广义泛指和狭义专指上的区分。

广义上的谋士是指一切向领导或者统治者进言献策,出谋划策的人。从广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像刘备手下的诸葛亮、庞统、法正乃至孙乾,孙权手下的周瑜、鲁肃、吕蒙甚至是陆逊等,曹操身边的郭嘉、司马懿、杨修人都可以说是谋士。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4)

狭义上的谋士,也是以“出谋划策”为基本内涵,但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角色和特定的社会职业,相比于广义上那些建言献策的人,又附加了几个特定的条件。

我们都知道,人事是一种社会化的动物,每个人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而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分工。当一个社会角色承担了社会分工,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社会职业负起了特定的社会责任。

简而言之,作为职业就必须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而谋士的社会责任就是帮助领导出谋划策——通过自己的智力劳动换取相应的报酬。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5)

其次,除了出卖自己的智力和计谋以外,不再担任其他任何职务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称为谋士,或者狭义上的专职谋士。

如果有其他专门职务,即使有为领导参谋之举,也只能算“副业”,不能称为“谋士”。或者担任了其他的专门职务,但“有名无实”,也就是说,仍然是出卖智力计谋,其他职务只是挂名,这样的可以称为谋士。

具体到《三国演义》小说中,我认为谋士就是指,那些为领导者出谋划策,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领受具体名称职权,承担专门职务的人。

也就是说,真正的谋士只是单纯的谋划者,而不是决策者,更不是决策的具体执行者。这一类人,在小说中比比皆是,尤以曹操手下最多。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6)

谋士这一职业,在曹操集团中十分独立且专门化。我稍微梳理一下曹操集团的决策过程,大家就很容易明白谋士在这个过程中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及其起到的作用。

(1)曹操遇到非常棘手的麻烦或者难以解决,抑或不好决策的事情。

(2)召集一众谋士,群策群议,权衡利弊,广泛讨论。

(3)谋士们分别发言,阐明利弊。给出自己的计策。

(4)最终由曹操决定采用或者不采用某一个人的计策。

(5)谋士们退去,由曹操或者曹操分派将军们贯彻落实。

曹操集团的分工非常明确:遇到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谋士)——采取解决办法(曹操)——具体执行(曹操本人或者手下诸将)。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7)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手底下的出谋划策的人可以成为专门的谋士,或者说,曹操手底下出谋划策的人很职业化(只负责“谋”)所以,郭奉孝等人可以称得上是职业的谋士,基本上没什么争议。

但是,另外一些人,争议就相当大了。比如诸葛亮、周瑜、司马懿、杨修、甚至是贾诩等人究竟是谋士还是大臣,或者说是不是以谋士为职业,不同的人看法也不尽相同。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8)

下面,我就杨修、诸葛亮、司马懿等人的职业身份,表达一些我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我想先说一说杨修,虽然杨修恃才傲物,不得善终,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他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上学习《杨修之死》的时候,我甚至认为他比诸葛亮还要聪明,我怎么也想不通,曹操为什么要把他给杀了。当时的我,以为是杨修是一个非常有计谋的谋士。

读多了《三国》以后,我才明白,杨修的在曹氏集团里的地位只是一个机智多变且聪明过头主薄的而已。可是,正如当初的我一样,很多人都认为杨修是谋士。沈伯俊先生主持编撰的《三国演义大辞典》关于杨修,开头第一句就说:“曹操谋士”。然而,我个人认为,杨修并不是一个谋士。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9)

前面说过,谋士是以单纯出卖自己智力或者计谋为职业的专业群体,除了出卖自己的智力和计谋,他不再为领导担任其他任何实际职务。

但是杨修有自己专门的职务的,而且这一职务不是挂名,而是实际担任着的。

在益州张松面见曹操的时候,杨修担任的是掌库主薄,他自己说,是管理钱粮的。在鸡肋事件发生的时候,杨修又担任了曹操的行军主薄。虽然与谋士一样,主薄也是辅助曹操工作,但其有职有官,与专门出谋划策的谋士有本质的区别。

从杨修出场,一直到他被曹操所杀,他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次数极其有限,集中在接见益州别驾张松之事中,前后共两次。

《三国演义》六十回张松带着益州的山川地理图来求见曹操,千里远道而来的他原本希望能得到汉朝丞相礼遇,可惜因为形容猥琐,相貌丑陋而不被重视,直到他来到许昌很多天以后,才见到曹操,他原本以为曹操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谁知曹操对他是爱答不理,即使说了几句话也是话不投机。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0)

这个时候在一旁的杨修就向曹操进谏,让远道而来的张松面见汉天子,用天朝气象来压制他,用军威来震慑张松。没料到张松看着曹操的大小三军,面不改色心不跳,反倒揭尽曹操之短,曹怒欲斩张松,杨修以杀了他,恐怕没有人来投奔为由,希望不要杀张松。但曹操“余怒未息”。而曹操的另一个重要谋士荀彧也向曹操进言,不要杀张松,曹操才同意。

可见,在曹操的心目中,杨修不是像荀彧一样出谋划策的谋士,而且话说回来,这一次杨修的劝谏并不算高明。

在小说的第六十六回提到,益州别驾张松知道杨修是个舌辩之士。这说明当时社会普遍认为杨修口才了得,能言善辩,与荀彧、程昱、贾诩、郭嘉等谋士不同。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1)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正如我们上面所分析过,曹操一旦遇到重大问题会把谋士们找来商议,但是,杨修从来没有出过场。他仅仅在小说第七十一回与谋士共同出场过一次:

曹操率军攻打汉中,途中解曹娥碑上的“绝妙好辞”时,问众谋士,谋士们都不明白,杨修说他已经解出来了。此时的称呼是“主簿杨修”。由此可知,在小说作者眼中,杨修也不是一个谋士。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2)

说完了一个头脑聪明但却被作者边缘化的人物之后,我们来看小说中的一位重量级人物——被后世称为“智绝”的军师丞相卧龙先生诸葛亮。

诸葛亮在小说中那是真正的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以至于许多《三国演义》的读者甚至是研究者都理所当然的把诸葛亮作为书中塑造的谋士群体的“天花板”。奉其为“三国四大谋士之首”(卧龙、凤雏、幼麟和冢虎)。

然而,严格来说,诸葛亮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谋士。也许有朋友该说了,诸葛亮是有自己的职务——军师,而军师的职能不就是专门帮助领导出谋划策,想主意的吗?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3)

不错,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从直观感受上,军师这一职务的确很像现在的高级军事顾问或者特级军事顾问。但是《三国演义大辞典》说,军师中郎将,参谋军事,又有兵权。

也就是说,诸葛亮既是谋划者又是决策者甚至还是执行者,其职能已经超出了职业谋士的业务范围。我们不妨再像刚才一样,梳理一下刘氏集团的决策过程:

(1)遭遇重大问题

(2)刘备咨询诸葛亮

(3)诸葛亮出谋划策

(4)诸葛亮在与刘备的交谈中敲定主意

(5)刘备认为甚好,可用(如果不可,诸葛亮继续想,直到想出一个令刘备满意的可用方案)

(6)诸葛亮调兵遣将,分配具体任务。(小型战斗,在中心营帐中等消息;大型会战,亲上前线,坐镇指挥)

简单来说,遇到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诸葛亮)——采取解决办法(刘备、诸葛亮)——具体执行(诸葛亮)。

由此可见,诸葛亮既是刘氏集团中战略的谋划者,又是战略的决策者之一,还有可能是战略战术的具体执行者。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4)

我们不妨以赤壁之战为例,看一看诸葛亮的行为活动:

他提出联孙抗曹的主张(提出解决方法)——刘备同意后(推动刘备完成战略决策)——亲赴东吴,舌战群儒,语激孙权,为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打下基础;(完成战略部署)——他又与周瑜不约而同地选取“火”攻之法,为了取得胜利,他亲自作法,“借”来东风。(选择、决定并执行具体战术)——火烧赤壁后,又是他调兵遣将乘胜追击,并专门派义薄云天的关羽守曹操必经之地——华容道,成就了关羽的“大义”。(协调执行)

作为一种职业,谋士最主要的职能是“谋”而不“断”,而诸葛亮不仅“断”,且很多时候,都亲自“干”。

所以,诸葛亮应该是刘氏集团的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而不只是一个高级或者特级顾问。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5)

一谈诸葛孔明,就不得不提起司马仲达。

相比于诸葛孔明一出场就是重量级的参与决策和执行的人臣,司马仲达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都是只处于参议地位的顾问,也就是说司马懿曾经有一段时间(从他出来为曹氏集团效力一直到黄初三年)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谋士。

司马懿在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御驾亲征之前多次为曹操父子献计献策,据我所知,小说中共有8次,且每次都与其他谋士套路一致:主公同意,开始执行;主公不同意,建议就此止步。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6)

比如小说六十七回,曹操得汉中,司马懿和刘晔都建议乘胜前进,攻打西川,曹操以为妥,司马懿的进谏活动就此结束。第七十三回,曹操知道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欲进兵攻打,司马懿便派人说服孙权取荆州,如此,刘备必从蜀来救,再去取西川,曹操大喜,就让满宠出使东吴。

此后,建议厚葬关羽和请曹丕三辞受禅书都是只给出计谋或谏议而不负责执行,符合严格意义上(狭义)谋士的条件。

三国演义中十位最佳谋士(什么样的人能称为谋士)(17)

其他的出谋划策的人的身份,如周瑜与诸葛亮相似,贾诩与司马懿略同。

关于三国时期(以《三国演义》为基准)谋士的界定与身份,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欢迎留言讨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