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三百年十六帝解读(历史大发现15:大明社稷悬于一线)
大明三百年十六帝解读(历史大发现15:大明社稷悬于一线)李明睿官职微小,没有说服力,于是崇祯秘密找来了内阁首辅陈演,让他好好配合演这出戏。他对陈演说,朝会之时,由他首先提出南迁,继而煽动大臣轮番上奏南迁,演一出“逼宫”一样的大戏。所以崇祯的计划是,自己不提南迁,让内阁大臣们来提。大臣们提出南迁后,自己还要装装样子训斥一番,表现表现自己决不放弃与北京城共存亡的决心。等到大臣们一再请求之时,自己再装作很无辜的样子勉强答应,表示这都是你们这帮大臣逼我的,南迁不是我崇祯的意思,是你们这帮大臣贪生怕死。这样的话,崇祯的名声气节得以保全,又可以名正言顺的南迁,可谓一举两得。2、死要面子,就只能活受罪大明开国之时,朱元璋原是把南京作为帝国的都城。而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篡夺了建文帝的君位,朱棣为了防止北元的再次入侵,决定把大明的首都从南京迁到抵抗北元的家门口,也就是北京城。并且立下了祖训:“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历代大明天子都要在北方
历史是一部残缺但又真实的纪录片,我们试图从历史本身抽离出来,用多维的视角去发现一个个我们未知的已知。
【历史大发现第015期】公元1644年的新年,是大明崇祯皇帝一生当中最暗淡无光的一年。这一年的元旦一大早,京师大风呼啸,出现了罕见的沙尘暴大风霾,这在古代星相术士眼中,是边事刀兵大起的征象,乃大凶之兆。按照传统皇帝要在这一天清晨接受百官的新年朝贺,崇祯强颜欢笑早早地来到皇极殿。元旦吉日出现这种景象早已让崇祯心烦意乱。可谁知道,早朝的钟声敲响后,久久不见一个官员前来上朝。1644年的春节,作为帝国最高统治者崇祯比任何时候都真切地感受到大厦将倾的悲剧,已经在像死神一样逼近了。
从1644年的新年开始到3月18日崇祯煤山上吊自杀的这3个多月时间里,身为大明的皇帝,崇祯到底有没有办法来延缓帝国的灭亡时间?
回到那个多灾多难的岁月,重新审视一下崇祯帝在这最后三个月时间里的所做的事情,其实不难发现,他至少有2次机会可以避免亡国身死的命运。至少来说,也可以争取一下。但是,这两次机会都被崇祯的性格原因和帝国内积弊已久的腐朽弊端生生错过了。其中的一次机会,就是放弃北京南迁。
2、死要面子,就只能活受罪
大明开国之时,朱元璋原是把南京作为帝国的都城。而后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篡夺了建文帝的君位,朱棣为了防止北元的再次入侵,决定把大明的首都从南京迁到抵抗北元的家门口,也就是北京城。并且立下了祖训:“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国门。”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历代大明天子都要在北方的家门口守御外敌,致死不得退却。这条祖训得到了以后历代大明皇帝的严格恪守。比如明正统十四年的“土木堡之变”,瓦剌大举入侵,明英宗朱祁镇为抵抗外敌,御驾亲征,兵败被俘也不曾退却。皇帝被俘,结果瓦剌大军直逼北京城。北京城内有不少官员都开始主张南迁避祸。时任兵部尚书的于谦力排众议,表示坚决抵抗,不能放弃北京城后退一步。结果北京城内军民一心,击退了瓦剌的进攻。北京保卫战获得了全面胜利。而此时大明崇祯帝的处境,与当年的情况虽略有不同,但也非常相似了。
但是崇祯虽然有意南迁,但他却不愿意当面向朝臣提出。因为在崇祯看来,放弃首都北京南迁,等于说置祖宗之地于不顾。大明开国一来没有一个皇帝因为敌人入侵而放弃过一寸土地的,都是血战到底。而崇祯如果提出南迁,就以为着他要全权背负丧师辱国,丢弃祖宗陵寝的骂名。这个名声,对于一向自负要当中兴皇帝的崇祯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屎盆子。
所以崇祯的计划是,自己不提南迁,让内阁大臣们来提。大臣们提出南迁后,自己还要装装样子训斥一番,表现表现自己决不放弃与北京城共存亡的决心。等到大臣们一再请求之时,自己再装作很无辜的样子勉强答应,表示这都是你们这帮大臣逼我的,南迁不是我崇祯的意思,是你们这帮大臣贪生怕死。这样的话,崇祯的名声气节得以保全,又可以名正言顺的南迁,可谓一举两得。
李明睿官职微小,没有说服力,于是崇祯秘密找来了内阁首辅陈演,让他好好配合演这出戏。他对陈演说,朝会之时,由他首先提出南迁,继而煽动大臣轮番上奏南迁,演一出“逼宫”一样的大戏。
但是陈演却不是傻子。他深知崇祯这是在拿自己当抢使,让自己提出南迁,无非是想把这个弃土的罪名让自己来背负罢了。你朱家王朝就要灭亡了,却不敢承担责任,我陈演与你非亲非故,又为何来替你崇祯背负这个骂名呢?
于是在崇祯召集的朝会上,原本崇祯与陈演商量好的台词,到了台面上陈演立刻变了挂。他当着内阁所有官员的面,大声说道:“陛下天威,应当与逆贼死战到底,决不可有南迁之意,弃祖宗陵寝与不顾。”紧接着,那些内阁的高官就开始大加赞赏陈演的气节,说他忠贞不屈,简直就是文天祥在世。全体官员都知道南迁的重要性,但都不愿意背负骂名,于是纷纷建议崇祯帝坐镇北京,迎战逆贼。
崇祯应该是气得要吐血吧。他绝不会想到,自己信任的内阁首辅陈演会当场变卦,装聋作哑。
由于没有人愿意提出南迁,崇祯自己也放不下这个面子。所以南迁之事一拖再拖。最终拖到了李自成兵临城下。
欢迎各位网友留言,我们会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您共同探讨。转载还请注明作者信息“今日头条兴替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