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八旗制度的渊源与历史演变)
八旗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八旗制度的渊源与历史演变)八旗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 努尔哈赤: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中镶黄旗是首旗), 代善:正红旗和镶红旗 (努尔哈赤次子,当时长子褚英已死,代善就是大贝勒,备受努尔哈赤器重,因此掌管两旗帜), 皇太极:正白旗(努尔哈赤第八子), 杜度:镶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之子,努尔哈赤之孙) ,莽古尔泰:正蓝旗(努尔哈赤第五子) ,阿敏:镶蓝旗(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之子,努尔哈赤之侄)。《八旗通志》:“太祖高皇帝初设四旗。先是,癸未年,以显祖宣皇帝遗甲十三副征尼堪外兰,败之。又得兵百人,甲三十副。后以次削平诸部,归附日众。初,出兵校猎,不论人数多寡,各随族长屯寨行,每人取矢一,每十人设一牛录额真领之。至辛丑年,设黄、白、红、蓝四旗。旗皆纯色,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原案云:谨案是年为编牛录之始,嗣后设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等官。梅勒章京等名,自天聪八年四月辛酉始定。惟固山额真存。雍正二年
八旗制度是清代著名的军事社会制度,它最早起源于东北女真人的狩猎习俗,清太祖努尔哈赤最初起兵时以黑旗为帜,后来又将其分出红旗和黄旗两支分支,形成了黑、红、黄三旗。 随着努尔哈赤对女真部的统一,其军队扩充迅速,越来越庞大,于是在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前后,努尔哈赤自称金国后裔,参照金国的猛安谋克制度,又将黑旗改为蓝、白旗,从而建立了“四旗制”。
满洲女真
努尔哈赤以牛录为单位,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分别设立牛录额真 、 甲喇额真 、 固山额真为军事长官,所有军队分属于:红、黄、白、蓝四旗。
到1615年,努尔哈赤又将四旗扩充为八旗,设立正白、正黄、正红、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八支部队,自此八旗制度就此确立。
《八旗通志》:“太祖高皇帝初设四旗。先是,癸未年,以显祖宣皇帝遗甲十三副征尼堪外兰,败之。又得兵百人,甲三十副。后以次削平诸部,归附日众。初,出兵校猎,不论人数多寡,各随族长屯寨行,每人取矢一,每十人设一牛录额真领之。至辛丑年,设黄、白、红、蓝四旗。旗皆纯色,每旗三百人,为一牛录。以牛录额真领之。(原案云:谨案是年为编牛录之始,嗣后设固山额真、梅勒章京、甲喇章京等官。梅勒章京等名,自天聪八年四月辛酉始定。惟固山额真存。雍正二年,以八旗都统印信“额真”二字作主字解,非臣下所得用,改为固山谙班。兹谨按年月,于改定以后书新名,改定以前仍旧称,以昭初制。)甲寅年《实录》作乙卯,始定八旗之制,以初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种,为八旗。(原注: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每三百人设牛录额真一,五牛录设甲喇额真一,五甲喇设固山额真一,每固山设左右梅勒额真各以辖满洲、蒙古、汉军之众。时满洲、蒙古牛录三百有八,蒙古牛录七十六,汉军牛录十六。“
一国尽隶属于八旗,以八和硕贝勒为旗主,旗下人谓之属人。属人对旗主有君臣之分。八贝勒分治其国,无一定的君主,由八旗主共推一人为首领。如果八旗主不合,可以换首领,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口定宪法。
清太祖努尔哈赤
当时各旗的旗主分别是: 努尔哈赤:正黄旗和镶黄旗(其中镶黄旗是首旗), 代善:正红旗和镶红旗 (努尔哈赤次子,当时长子褚英已死,代善就是大贝勒,备受努尔哈赤器重,因此掌管两旗帜), 皇太极:正白旗(努尔哈赤第八子), 杜度:镶白旗(努尔哈赤长子褚英之子,努尔哈赤之孙) ,莽古尔泰:正蓝旗(努尔哈赤第五子) ,阿敏:镶蓝旗(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之子,努尔哈赤之侄)。
八旗
八旗在建立之初只有女真人,虽然在征伐的过程中不断吸纳汉人加入,但这些汉人的地位仍是奴隶。不过被征调参军的汉人可以被编成“汉军户”,地位高于其他汉人。
到皇太极时期,皇太极逐渐建立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八旗制度趋于完善。
当时八旗都有自己的旗主,有属于自己的官属和百姓,为并立名不相下之体制。终清太祖之世,坚定此制,不可改移。
但是清太宗皇太极也对八旗进行了变革,一直在贬抑其他旗主的军权,依次更换其他旗旗主,使得旗里面不能有真正的旗主,从而使各旗属人只认皇帝为主。虽然皇太极自己还在八大贝勒之列,但是地位已经开始超过其他八贝勒之上,只不过仍然存有八贝勒的名称。
既涂饰太祖之定法,又转移八家之实权,其间内并诸藩,所费周折与外取邻敌之国相等,但是太祖遗留下来的制度还无法全部泯灭。一直经过了顺治、康熙,到了雍正时期才真正全部清理完。
整个清朝时期,清朝皇族宗室的待遇有所谓的“八分”。国家恩典以八分最为优后,所以封赏爵位有入八分、不入八分的区别。而所谓八分,就是清太祖建立八旗制度的残余。八分为旧悬之格,无固定之八家,所以皇族宗室尽可以入八家或不入八家也。
《宗人府事例》封爵:“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案语云:谨案天命年间,方立八和硕贝勒,共事议政,各置官属,凡朝会燕飨,皆异其礼,赐赉必均及,是为八分。天聪以后,宗室内有特恩封公,及亲王余子授封公者,皆不入八分。其有功加至贝子,准入八分。如有过降至公,仍不入八分。”
清太祖皇太极
在清兵入关之后,八旗制度渐渐深入人心,随着一系列清宫戏的热映,人们对于八旗制度也更加关心,其中像什么“汉军旗”、“满洲旗”、“蒙古旗”这些概念开始为人所熟知。
到了今天,很多人都认为八旗分为三支: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其中满洲八旗地位最高,蒙古八旗次之,汉军八旗再次之。
其实八旗始终只有一支,就是正白、正黄、正红、正蓝、镶黄、镶红、镶白、镶蓝八支队伍。
在清朝,当时人的民族观念和现在迥然不同,对于清朝来说,八旗是凌驾于民族之上,关于满洲、蒙古、汉军正式的称呼应该是: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例如镶黄旗旗主是统领整个镶黄旗,这里面包括:镶黄旗满洲、镶黄旗蒙古、镶黄旗汉军。不存在单独的“汉军镶黄旗旗主”,只是设有镶黄旗汉军都统一职。
因此在八旗中“旗籍”永远在“民族”之前,无论是满洲、蒙古还是汉军,大家首先都是旗人,然后才是民族。比如入了八旗的蒙古上层人士基本都是属于八旗满洲的,而普通的蒙古人已经居住在蒙古地区的一些底层满洲人被划归到八旗蒙古中。
八旗子弟
至于八旗汉军方面,则是以“是否用汉姓”为标准进行划分的,故而除了汉族人之外,还有一些在明代己经开始用汉姓的满洲人、蒙古人,也被划进了汉军,比如说汉军著名的佟氏家族以及正白旗的石氏家族等等。
再比如和珅大人在遇到老旗主时,会自报家门道:小的和珅,正红旗满洲人。清代旗人有“称名不举姓”的习惯, 和珅,姓钮祜禄氏,清代人称呼他,绝对不会叫他“钮祜禄氏”、“钮祜禄致斋”,因为他作为满洲人,姓氏惯例隐去了,大家都用他的“假性姓氏”来称呼,即他名字的第一个字——和。这样,清代笔记里提到的“和相”、“和致斋”、“和中堂”,先是说自己的旗籍然说后自己的民族,旗籍排在民族前面。
永远躺枪的和珅
再比如范文程的儿子范承谟,他就是属于镶黄旗汉军,他的旗籍是镶黄旗,与镶黄旗满洲、镶黄旗蒙古是一样的,都是镶黄旗,只不过他是镶黄旗里面的汉军。镶黄旗属于上三旗之一,由此看出范家的旗籍地位是相当高的。
清朝初年,八旗汉军为清朝征战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清初比较著名的汉军旗人有:范文程、李永芳、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孙定辽、刘武元、王世选、佟养正等等。
但是在清朝中前期,八旗满洲、蒙古、汉军虽然同属于八旗,但汉军的地位的确是最低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不明显而已。
清代兵勇剧照
在清代中前期中央官职都是分满汉两席,任何一个中央主要官职必须是一满一汉,绝无例外,比如“天官”吏部尚书就分为满尚书和汉尚书,这些满洲席位专供旗人担任,但一般是优先让满洲旗和蒙古旗人充任,很少有汉军旗能充任满洲缺。
而在八旗内部,满人可以担任汉军旗的都统或副都统,但汉军旗人通常只能当汉军的都统,不可以担任满洲或蒙古旗的都统,哪怕是副都统都不行,即便是汉军世家也不行。
康熙和雍正时期的重臣隆科多,他们家族就是汉军旗,本姓佟,属于汉军正蓝旗。佟家一共出过两位皇后,分别是:孝康章皇后(康熙生母)和孝懿仁皇后(康熙的皇后)。隆科多的祖父佟图赖还是一等公,按理说这样的家世已经很无敌了。 但是佟家仍旧时不满自己汉军旗的身份,为此隆科多的伯父佟国纲便以“家族本为满洲”为由,申请改为满洲旗。
目前对于佟家祖上到底是汉人还是满人还存有争议,但是在清廷看来,佟家归降时就是汉人,隆科多先祖佟养正在归附努尔哈赤之后就列为汉军旗。不过最后康熙还是同意了佟国纲的请求,将其家族部分人口抬旗入镶黄旗满洲,也将汉姓改为满洲姓。
为了显示自己是满洲身份,从佟国纲之后,决定将自己汉人的名字“满洲化”,一般都是在汉姓的基础上加上“佳”或“尔佳”,形成“X佳”“X尔佳”这样看上去很满洲的姓氏。佟家人都起满洲名,佟国纲弟弟佟国维的儿子都是满洲名,其中佟国维第三子就叫佟佳·隆科多。佟家如此显赫的家世都期望加入满洲籍,可见八旗汉军和八旗满洲的地位差距还是有的,而且还比较大。
这说明了清朝统治者一直对八旗汉军不放心,毕竟在血缘上汉军就是汉人。只不过在清朝中前期,满洲统治者的治国经验还不足,需要汉人的帮助。过了上百年之后,等到乾隆时期,随着满洲统治者对国家的控制越来越严密,对八旗汉军的依赖程度就越低,对八旗汉军的排斥也越来越大,乾隆皇帝更是多次表现歧视汉军为汉人的趋势。
终于,在乾隆七年,清廷正式发布了令汉军旗人出旗自行谋生的谕旨。
清廷表面上是表示采取自愿原则出旗,但实际上是强制部分汉军脱离旗籍。只有从龙入关的辽东汉军不在出旗之列,除此以外在入关后收编的汉军、原属于三藩的汉军、旗人收养的民人之子、汉军户下家奴等等皆必须出旗为民,这就是历史上的“汉军出旗”。
汉军出旗是清朝统治者一种忘恩负义的表现,在雍正继位之初,汉军与汉人家奴壮丁共计44万余人,约占八旗人丁总额的72%。但在经历八旗汉军出旗之后,到嘉庆继位时,汉军和汉人家奴的人口已降至总人口的43%。
不过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到了晚清时期,随着西方思想的入侵和湘军淮军的崛起,八旗满洲、蒙古、汉军之间民族隔阂开始逐渐模糊与淡化,八旗之间又重新定义“旗人”身份,认同了“旗人”的身份。
爱新觉罗宗谱
到了民国时期,统计民族身份时,很多旗人汉军和旗人蒙古都选择加入满族。而真正的满州旗人却因为动乱原因和其他原因而改为汉姓。而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