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达岭镇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重拍北京旧日遗存)
八达岭镇保存最完好的古城(重拍北京旧日遗存)北京有三条用人名命名的街道:张自忠路、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三人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领。佟麟阁为副军长,张自忠为第三十八师师长,赵登禹为第一零九旅旅长(后为第一三二师师长)。今天外拍的地方,是佟麟阁路和新文化街周边。所以在能力、体力所及的范围内,我们尽可能地多记录一些北京的大街小巷。万一哪天变了模样,也好有个影像留作纪念。----
「北京旧日遗存」系列也在不知不觉中积攒了很多篇。
以前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对这些古老的建筑产生这么浓厚的兴趣,更没计划到我们会用镜头一点点地记录下这些仅存的旧时光。
我们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xxx,当初就xxx。”
这终归是用一种遗憾的语气,后悔当时的那个自己。
所以在能力、体力所及的范围内,我们尽可能地多记录一些北京的大街小巷。
万一哪天变了模样,也好有个影像留作纪念。
----
今天外拍的地方,是佟麟阁路和新文化街周边。
北京有三条用人名命名的街道:张自忠路、赵登禹路和佟麟阁路。三人均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将领。佟麟阁为副军长,张自忠为第三十八师师长,赵登禹为第一零九旅旅长(后为第一三二师师长)。
三条路都会慢慢写到,今天先从佟麟阁路开始。
佟麟阁路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北起复兴门内大街,南至宣武门内西大街,全长1500米左右。
最早这条路叫南河沿大街(老地图上为南沟沿,今天在路牌上看到介绍为南河沿大街),为纪念抗日名将佟麟阁而改为今名。
元大都时期,佟麟阁路所在的位置紧邻大都城墙,是一条与护城河以及城内三海相贯通的人工河道,名为金水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以后,金水河上游河道淤塞,截断了水源;另一方面,北京城墙南移,佟麟阁路纳入城市范围以内,于是金水河从一条人工河变为露天城市下水道。人们俗称为“大明壕”。
大明壕北起西直门,南抵宣武门,纵贯北京内城,市民沿此聚居。久而久之,形成了一条纵贯北京南北的道路,其中最南端的一小段名为南河沿大街,便是今日的佟麟阁路。
(以上摘自今天在路牌上看到的介绍)
手中有一张民国的老地图,可以看到南沟沿的名字,为了看着方便用红线标出来了:
现在立在街边的地图,佟麟阁路被挑直了: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沿佟麟阁路两侧有不少古建筑遗存,我们从南至北依次来看看吧。
➀ 新华社历史陈列馆
前不久有消息说这里对外开放了,今天在大门口向里张望感觉是新华社的家属区。犹豫着能不能进去,跟门口的保安大哥说明来意,他说扫码测温就行啦。
在大门口能望见一点点的那幢老楼,原来是民国国会议场。
这里是民国初年国会开会和办公的场所,建成于1913年。原为清朝末年的京师法律学堂和财政学堂。
袁世凯执掌政权后,国会议场选址在此。
现存建筑有国会议场、仁义楼和礼智楼(用作议员起草宪法的办公场所)。
这里也是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会场。
北平和平解放后的1949年2月4日,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在此举行,2000多人参加。标志着北平地下党组织和党员在党内公开。
这组建筑群的仁义楼和礼智楼现在被叫做 “红一楼” 和 “红二楼”。
红一楼(仁义楼):
1909年清政府修建, 用于财政学堂宿舍楼。楼体呈东西走向,长91.5米,房间进深5米。为上下两层中西结合砖木结构的外廊式建筑。
民国初年,为众议院议员的宿舍楼。
抗战胜利后,成为北京大学第四院男生宿舍。
1949年9月,新华社沿用其宿舍功能。2011年成为新华社历史陈列馆展厅。2017年,一层为职工图书、报刊阅览室,二层为办公场所。
红二楼(礼智楼):
礼智楼位于仁义楼北侧,并排而建,大小及样式完全一致。
之前的历史用途同红一楼。
2011年时,一层为银行、邮局、超市等便民场所,二层用于办公和展室。
➁ 中华圣公会教堂
从民国议会旧址出来往北走不远,就能在路西看到特别显眼的一幢建筑。
顶部的两个亭子非常引人注目,任谁路过此处都不会错过。
对,这里就是基督教中华圣公会教堂旧址。
现在被改建为模范书局。
对于书店本身并无兴趣。这里的书既没有自己的特色,摆放又很混乱无章。同其它书店一样也是文创 咖啡模式。
只想看看作为教堂建筑原本的样子。
中华圣公会教堂建于1907年,是基督教中华圣公会在华北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心教堂。
该教堂由英国人、中华圣公会华北教区主教史嘉乐(Charles Perry Scott,1847-1927)主持建造。坐北朝南,其平面为拉丁十字形,顶部有两个八角亭作为天窗和钟楼。
立面门窗仿哥特式,山墙和屋面采用了中国清式硬山做法。
该教堂是教会建筑中体现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早期作品。
书店内部不允许用相机拍照,问了一下工作人员,手机是可以的。
教堂本身的高大开阔使书店显得毫不压抑,彩绘花窗也被保留了下来。
➂ 克勤郡王府
继续向北,在佟麟阁路和新文化街的交叉口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址为清克勤郡王府。
克勤郡王府修建于清顺治年间,指多罗克勤郡王,清朝世袭郡王,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最后一位克勤郡王晏森于1901年承袭,后将府邸售给熊希龄为宅。
今天看到府路南影壁尚存。
由于现在为实验二小,所以并不清楚内部建筑的现状。
若按网上所说,后部的内门、后寝与东西配房、后罩房均保存完整。西部跨院也存有大部分原有建筑。
这张照片拍完发现,如果能有更好的方式解决空调室外机的放置问题,就更好了。现在这样儿着实比较碍眼。
根据清代郡王府规制复建了府门、东西配殿、西翼楼、前东西转角房等903平方米的建筑,使王府建筑基本恢复了旧日风貌。
➃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从克勤郡王府向东直行,便会路过鲁迅中学,即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御史黄瑞麟奏请设立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清学部决定在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斗公府旧址建筑校舍。直到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是一所仿西方风格的学校,由四座楼组成。鲁迅先生曾于1923-1926年在此执教。
➄ 清学部遗存
从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继续向东,穿过南北向的参政胡同,便会到达教育街。
这条街的紧东头,就是刚刚上文提到的清学部。
清学部原为敬谨亲王尼堪府邸,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设学部在此。
辛亥革命后,清学部改教育部。
国民政府南迁后,此处为国民党市党部。
新中国时期,这里由武警招待所和北京市外事职高使用。
后来外事职高腾退,现为京华实验学校。
西边的武警招待所:
----
今天把这片走完之后,老西城基本都走的差不多了。
当然有些地方还没细拍,有些地方没等我们拍呢就变了,还有些地方……无法拍。
每一条小街巷都留着回忆,那时候天很蓝,日子很慢。
而现在大家都变得匆忙,只顾着低头看手机赶路。
这么奢侈的蓝天,不想抬头看看吗?
从前不了解这些历史,也从没认真关注过它们。
希望现在还不算晚。
希望这些房子知道,后世的人还惦记着它。
更希望当我们想回望的时候,它们还在。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