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如今的模样(太平路历史回望)
曾经繁华的商业街如今的模样(太平路历史回望)上世纪20年代的太平路景色太平路35-37号远眺(摄于1945年)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新大楼过安徽路一直到浙江路,这片区域现在全部是1993年拆除原建筑后建起的华能大厦——这片街区原先是太平路35-37号三栋具有德式别墅风格的建筑,据史料记载,这三栋建筑是由辛亥革命后来青岛寻求庇护的清廷遗老、江苏盐道李梅荪于1915年所建。太平路35-37号三栋建筑原貌(摄于20世纪20年代)
浏览新闻得知,从10月1日起,青岛百年历史老街,太平路(郯城路-浙江路段)正式调整为步行街区。看到文末许多的留言,尤其是一些市民对交通的影响表达了担忧。吸引游客,方便游客,也要方便市民,有利于这座城市的发展。我想组织方应该对方方面面的影响会有着应对措施及方案,在此也不进行探讨了。
太平路是青岛市历史上建设最早的道路之一,也是一条风景优美的海滨大道,堪称青岛景观的代表街道。而说起如今封闭的这部分步行街区,郯城路至浙江路段,作为老青岛来说,或许只能称得上是优美的海滨大道了,那一排曾经被誉为最美前海容颜,可媲美上海外滩的历史建筑,已几乎消失殆尽,以至于让这条百年老街黯然失色不已。
今天,借着这条新开设的步行街区路段,精选迟守卫老师《太平路的风光》中的一部分,一起走进这一段老街的前世今生。
华能大厦远眺(中,摄于2009年)
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新大楼过安徽路一直到浙江路,这片区域现在全部是1993年拆除原建筑后建起的华能大厦——
这片街区原先是太平路35-37号三栋具有德式别墅风格的建筑,据史料记载,这三栋建筑是由辛亥革命后来青岛寻求庇护的清廷遗老、江苏盐道李梅荪于1915年所建。
太平路35-37号三栋建筑原貌(摄于20世纪20年代)
太平路35-37号远眺(摄于1945年)
上世纪20年代的太平路景色
这三栋建筑,“磨难”最多的要数太平路37号大楼。20世纪20年代初期,这栋大楼不知何故变成了鲁大矿业公司的产业,这是一家由北洋军阀与日本财团1922年组建的中日合办企业,但该公司成立不久即因经营不善欠下了债务,遂将此楼变卖给了青岛首富刘子山以还债。1929年南京国民党政府接管青岛后,强占此楼作为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办公楼。
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大楼(摄于1931年)
1925年,德国筑港工程师弗里德里希·施瑙克在担任青岛港顾问工程师期间,居住在当局提供的太平路(35号)住宅,西邻刘子山。
太平路35号楼旧影(左,摄于1948年12月)
1926年至1929年间,驻青美国海军俱乐部租用了这座大楼,从上面这张照片能清楚地看到,大楼上方有醒目的英文“NAVY CLUB”(海军俱乐部)。
1929年,大楼的门头换上了castel inn(城堡旅馆)的字号,从这个年份来看,这家旅馆很可能只是租赁了大楼的一部分营业,标示出“城堡旅馆”这个名字也许是为了借用这座宛如欧洲城堡的建筑外形以吸引来往游客的入住。
1932年1月12日,日本驻青领事馆因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机关报《民国日报》转载了所谓有意侮辱日本人的报道,遂鼓动日本侨民上街游行示威,并火烧了国民党青岛市党部大楼以及位于中山路的《民国日报》报社,这是这座大楼最大的劫难了。
被日本人烧毁的大楼,屋顶已经面目全非。
该大楼被烧毁后,刘子山在修缮时将四个角楼和塔冠拆除,把坡顶改为了平顶。修缮后大楼出租给了中央银行青岛分行,时任的分行经理姓眭,居住在大楼旁的小楼。
中央银行青岛分行(左)及眭经理住宅(右)
1938年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时,中央银行撤离,该大楼又被日本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出张所霸占。兴亚院于1938年12月16日由日本近卫内阁在东京设立,作为日本政府对华侵略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青岛出张所则是由侵占青岛的日本陆、海军和领事馆三方面人员组成的日本在青岛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情报机关。此时的太平路37号大楼就成为了日本侵占青岛的最高政治机构所在地。抗战胜利后,该大楼再次由国民党青岛市党部机关把持。
兴亚院华北联络部青岛出张所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发行的太平路风光明信片
1945年太平路远眺
1948年太平路兰山路路口
青岛解放后,太平路35-37号成为青岛市委、市人大和团市委、市妇联等的办公地,建筑也被加高,该建筑已经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与其东边的那两栋基本保留下来的建筑相比,已经失去了魅力。
太平路37号旧影(白色楼,摄于1980年)
太平路37号办公楼远眺(白色建筑,摄于20世纪90年代)
1993年,这三座楼所处的太平路、浙江路、广西路、安徽路合围地块上的建筑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华能大厦。
从浙江路西行是一个由太平路、兰山路和中山路合围起来的三角花坛,在花坛的中间,面朝青岛湾矗立着一座冠名为《海风》的雕塑。
这座雕塑立于1985年12月26日,由青岛著名雕塑艺术家徐立忠先生创作,是岛城首座环境艺术雕塑,成为岛城街头的一处标志性风景。
徐立忠先生创作的雕塑作品落成现场。
不同时期的三角地旧影
如此幽静惬意的前海沿景象,再也寻不回了。
过中山路,沿着太平路继续前行,现在这片由太平路、中山路、兰山路、河南路合围起来的绿地(见上图),曾经是一栋建于1939年的日本海军青岛司令部大楼和德占时期的胶海关保税仓库,1945年抗战胜利后,大楼曾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第六师师部、美国海军西太平洋舰队司令部,1949年美国驻青岛领事馆也曾设在楼内,解放后成为了青岛市委机关的一处办公楼。该楼的造型很像一艘军舰,墙体也被涂成军舰的灰色,因此,青岛人都称它为“军舰楼”,旁边的胶海关保税仓库也拆除建了一座楼梯形大楼。1992年前后,这两座大楼连同太平路37号和兰山路3号市委办公楼一起被拆除了。
军舰楼旧影
上世纪70年代的“军舰楼”(右)及德占时期的保税仓库旧址(左,带一个竖立的烟囱),“军舰楼”的后面是兰山路3号市委办公楼。
上世纪90年代的军舰楼(灰色)、梯形楼(白色)、兰山路3号的市委办公楼(黄色)。
“军舰楼”被拆除的情形(视频截图)
这一街区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和著名的风景游览点,是栈桥和回澜阁,它的门牌号是太平路10号。历经百年的青岛栈桥,至今仍然风姿绰约。
1985年,栈桥,太平路上的老建筑、绿树成荫的大树均已消失。(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上世纪50年代的栈桥公园一角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栈桥公园晨练。
上世纪70年代栈桥东侧广场
上世纪70年代栈桥西侧风景
青岛栈桥现在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飞阁回澜”是著名的青岛十景之首。栈桥是青岛的象征,是青岛人的骄傲,没来过栈桥就没到过青岛,逛栈桥也已经成为了青岛人的一种生活情趣和享乐。
在栈桥公园西侧的路边,有一座造型是“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组合小屋,这座宛如童话般的小巧建筑,路牌是太平路12号,“长方体”是红瓦屋顶,淡黄色墙面,“圆柱体”上有一顶绿色的锥“帽”,狭长的窗户错落有致,衬托着这组小屋的玲珑剔透、活泼典雅,她那迷人的样子使路过此地的人忍不住地想再看上几眼。
不同时期的海水提取处
这组小屋被称为“海水提取处”,大约修建于德占青岛的1902年,据说当时德国人是通过安装在这座小屋里的管道将海水抽入洒水车,用来冲洗马路,这种超前的节能和环保意识令人叫绝。
正对着河南路口的海水提取处
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出,长方体小屋的门似乎是开在临街的这一面。照片左前是胶海关保税仓库,左后是胶海关关员公寓一角;照片右前是德商顺和洋行一角,那座带尖锥顶的建筑是德商哈利洋行。现在这些建筑除了哈利洋行几经改造后保留了下来,其它的建筑都已经被拆除了(见下图)。
太平路河南路交界·电影《飞行交响乐》1981年
这组小屋正对着河南路口,这是德国人在青岛城市规划上的一个设计特点,即在对着海滨方向的马路要讲究“对景”,也就是说,在马路伸向海滨的一端,必须对应某个建筑,这种“对景”设计在青岛还有多处。这个海水提取处距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这座小屋现由青岛海滨风景区栈桥风景管理处办公室使用。
第六海水浴场鸟瞰
海水提取处的西侧是第六海水浴场,德占青岛时期,这里只是兰山路一带各洋行临时装卸、存放货物的一片海滩。
德占时期栈桥西侧海滩景象
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时期即1914年后逐渐形成了一个简易的小型浴场,仅有临时性的更衣室,因濒临日本人当时叫做“舞鹤町”的太平路,因此被称为“舞鹤滨海水浴场”。
日占时期的舞鹤滨海水浴场景象
中国1922年收回青岛主权后,按照序列将其命名为“第六海水浴场”,因其毗邻青岛栈桥和太平路,又称“栈桥海水浴场”,“太平路浴场”。这座浴场周边既有栈桥这样闻名的景点,也有现代风格的高楼大厦,再加上它又靠近繁华的中山路和青岛火车站,这些风格不同的景致使得这座浴场有了一种非凡的魅力。
海水浴场及太平路沿岸风光
民国时期的第六海水浴场
第六海水浴场全景
上世纪80年代的第六海水浴场(逄淑才收藏老照片)
第六海水浴场及观光平台东入口
1957年拍摄的电影《海魂》剧照
第六海水浴场东入口原先是一条由石块砌成的东西向斜坡,人们可以沿斜坡走到浴场的沙滩。1957年拍摄的反映国民党海军水兵起义的电影《海魂》在这里拍了很多镜头,上图剧照就是著名演员王丹凤拍摄因生活所迫沿着这条斜坡走到沙滩,想跳海自杀的一个镜头。
第六海水浴场1984年整修的场景
第六海水浴场因1933年夏季在这里举办过第十七届华北运动会游泳赛而受到青岛市民的青睐,1934、1987年曾先后整修,成为我市配套齐全的居汇泉湾第一海水浴场之后的第二大海水浴场。
第六海水浴场现貌
1992年,栈桥公园观光平台(王挺摄影)
第六海水浴场观光平台现貌
第六海水浴场北面的河南路口往西一直到鱼台路口,这一侧除了原礼和洋行旧址作为老建筑保留了下来以外,现在是一片民居和高楼(见下面的一组照片)——
太平路河南路西北拐角的河南路2号市委宿舍大院
与市委宿舍大院毗邻的礼和洋行旧址及改造后的太平路郯城路街边花园。
太平路郯城路西北拐角的山东外贸大厦
青岛自来水公司(黄色大楼)等高楼大厦,远处是青岛广播电台办公楼旧址。
作为青岛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重要项目之一的青岛湾广场改造工程,将拆除青岛火车站南侧的部分建筑,使游人“出了青岛火车站就能看到大海”。随之而来的一场轰动一时的拆除工程拉开序幕。2021年2月,建于1992年的青岛国风大酒店率先完成了拆除。根据规划,建于1989年的青岛海润大厦也在当年8月份完成了拆除,而承载了不少青岛人记忆的华联商厦业之后也随之拆除,它的寿命终结在了三十年上。这些临海高楼陆续与我们说了再见,让无数岛城市民感慨万千。
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利用前海栈桥码头这条进出口贸易通道,在周边陆续建起了检疫、海关、仓库、洋行等建筑,到1904年前后,太平路的这段街区相继建起了德国驻青岛的一些贸易公司办公或住宅楼。
上图是拍摄于1920年代太平路(河南路-鱼台路段)的一张老照片,自东向西依次可见有文字记载的建筑有:海水提取处、胶海关保税仓库、顺和洋行、禅臣洋行、礼和洋行,以及与太平路相交的郯城路。
位于太平路河南路西北拐角的顺和洋行办公楼建于1899至1900年间,它是1850年成立于香港的德国老牌贸易公司在青岛的分支机构。顺和洋行在青岛的业务主要与日常生活有关,零售的百货商品有罐头、食品、洋酒、小五金及一般日用品等,和其它的德国公司一样,其经营的商品多由德国国内运来。该楼已于1954年拆除。
顺和洋行西侧的禅臣洋行也是一家历史悠久从事远东贸易的德国公司,1899年在青岛成立分行,次年在今太平路建造了这座办公楼兼住宅。
大约这两处洋行都是在1954年被拆除了,因为河南路2号市委宿舍就是在这一片地块上建起来的。
河南路2号市委宿舍旧影(摄于1958年)
紧邻禅臣洋行的礼和洋行是德国在中国最大的一家贸易洋行,分别在香港、上海、天津和其它许多城市设有分行,在青岛成立的是一家小规模的分公司,大约建于1902年。礼和洋行代理的产品从精密仪器、重型机械到铁路采矿设备、军火,一应俱全。世界著名的军工企业克虏伯、光学器材公司卡尔蔡司、轮胎制造商固特异等在中国的产品独家代理商都是礼和洋行。二战之前,礼和洋行更是成为国民政府的首席军火供应商。
1904年时的礼和洋行(左二)
1938年日本占领青岛后,汉奸组织新民会以“日本东京建物株式会社青岛出张所”的名义曾在这里活动。1945年日本投降后,该楼由南京国民政府接收。
青岛解放后的1950年曾是太平路小学分校,1951年正式成立了河南路小学。上世纪90年代末,河南路小学因火车站周边改造而被撤消,一部分校园和附设建筑及其西侧的铁路宿舍一并被拆除建成了一处街边花园,小学的主楼因是德国老建筑,被青岛市政府作为优秀历史建筑保存了下来。
在太平路自来水公司大楼的西侧,有一条小路是单县支路,它通向青岛火车站(见上图右),太平路在这里向南拐了个弯,这是受这段路的地形影响所致,这一片原先是丘陵(见下图)——
这张照片拍摄于1904年,正是从这片丘陵向海边拍摄的,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
从这张摄于1920年的照片可以看出这一片已经建起了洋房花园,拐弯的这条上山的路现在叫鱼台路。
早年的鱼台路及周边旧影
鱼台路现貌
从鱼台路街口可以看到北面的青岛火车站
太平路(鱼台路-朝城路段)及周边鸟瞰
从鱼台路口顺着太平路继续前行,南侧是沿海的大坝和花园,北侧是一片花木扶疏的别墅洋楼,门牌是太平路61-75号,没有查到有关这些建筑的建造年代等资料,有青岛媒体报道,据居住在这里的老人说,这些是德占时期建造的房子,也有的说这些房子是1922年青岛接收后一些富商建造的。幸运的是,这片建筑现在被保存了下来,完善着太平路这条风光大道——
太平路西段
太平路77号是青岛十二中旧址,其前身是由青岛基督教青年会于1927年9月在冠县路开办的“青年会夜校”,1929年迁至浙江路9号,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1946年恢复,叫“青岛市私立基督教青年会附设补习学校”,1947年改为“青岛市私立初级青年中学”,仍受基督教会领导。青岛解放后的1952年收归国有,改为青岛第十二中学,迁到现地址。改革开放中,青岛市整合教育资源,在这里创办了青岛外事职业服务学校。
在我的记忆中,当年青岛十二中的文体活动搞得不错,他们学校的篮球队在青岛市的中学中还是比较有实力的。
坐落于青岛海边的华天大酒店旧影
青岛十二中对面是“华天大酒店”,门牌是太平路20号,该酒店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按照国际四星级标准修建的涉外国际商务酒店,酒店周边自然环境优美,名胜景点林立。可揽窗凭眺大海之美景,其景观环境设施与服务水平在青岛均享有盛名,曾素有“东有海天,西有华天”之美誉。2002年以后,该酒店因经营不善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走到十二中,也就走到了太平路的西头,上图就是太平路西头起点的路牌。
太平路的风光景致深受电影制片厂的青睐,成为了众多老电影的取景地。
站在朝城路口回望着蜿蜒的太平路,这是人们为祈求福祉和安乐的美好愿望而命名的一条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背依青山,极目天舒,这是上天赐予青岛的厚爱。老青岛总在怀念九十年代之前的青岛,那时的前海一线,建筑优美、风景秀丽。风雨百年,城市巨变,如今,这条改变了很多的历史老街的一段又有了新的变化,有了步行街新的身份。太平路,作为青岛名副其实的一张老的城市名片,期望在岁月流转中越来越好。
本组图文编辑节选自《太平路风光》
作者:“池清”(网名),本名迟守卫,作家及文史爱好者,1976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先后收入山东文艺出版社的《走出故道》和《大地织女》文集、作家出版社的《青城之恋》文集。与他人合著《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和《岁月》(作家出版社),经过五年的创作和网络连载,反映山东生产建设兵团战士爱情生活的长篇小说《兵团缘》,200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由作者授权重新编辑整理发布,添加图片感谢逄淑才、王挺、王栋、网友“涧中细流”、青岛档案馆、青岛新闻网等老师及媒体的提供,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