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红色帝国1934(这就是红色帝国让日本人付出的代价)

红色帝国1934(这就是红色帝国让日本人付出的代价)

日本作家吉田勇的作品《埋葬》,其背景就选自日军于西伯利亚扣留期间。

曾经看到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一则关于“战后于苏联及其蒙古扣留期间死亡者名单”,后来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战后日军战俘的结局简直可以用天壤之别形容,先说被欧美盟军俘虏的日军,只要是没屠过平民没虐过战俘没太怎么跟欧美唱反调的,基本上都没什么大事最终不了了之,而被中国俘虏的日军可谓是祖坟冒烟,即便是有屠过平民虐过战俘的也都大多被特赦释放,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摇身一变成了“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反观被苏联俘虏的日军,即便是双方统共才打了不足一个月的仗,这老毛子可是一点都不善待日本人,看整理的这份将官级死亡者名单不难看出,将军们姑且都落的这么一个结局,难以想象这西伯利亚战俘营的条件会恶劣到什么程度,那些底层的士兵们又会遭到怎样的境遇,如果苏联根据其对战俘的大部分判罚(一般都二十年)来看,如果坚决执行下来而不提前释放他们的话,怕是这些日本兵一辈子都别想回国是死在西伯利亚了。难怪都说老毛子有野性轻易别的罪,单就这对待敌人的作法比起我们的“大赦”不知要有多少的威慑力呢,为何我们当年不能像苏联人一样如此对待日军战俘?再说说这日本,日本固然有它可恨的一面,但抛开对于日本单方面的仇视不提,仅说日本政府对于这些死者的考证工作还是值得我们仿效学习的,除了政府还有民间一些组织(即便是右翼组织)对于这种死者的考证都极为热衷(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仍旧拨款用于遗骨发掘工作、安抚战争“受害者”),在我们看来他们是万恶不赦的战争罪人,但是在日本国民看来他们则是国家的英雄。

红色帝国1934(这就是红色帝国让日本人付出的代价)(1)

红色帝国1934(这就是红色帝国让日本人付出的代价)(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