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但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时期的王族,采取宗法制统治天下,其分封依据是凭借血缘关系的亲疏。故而先秦史官保存的人口信息,几乎都为宗室弟子。《左传》这都要看朝廷,是否能及时需要掌握到相关的人口信息。正因如此,为了更好管理地方上的人口,历代统治者都会在人口登记和管理方面下足功夫。记录人口信息,便需要"登记造册",纵观历朝历代,官府想要对人口信息集中管理,便必须要编纂专门的"吏民薄",以便于他们随时更改或查询。早在先秦时期,人口信息便通过这种方式被集中管理了起来,而负责这一重任的,便是所谓史官。《左传》襄公十年载:"使内史选族嗣,纳诸霍人,礼也。"《国语·鲁语》:"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意思是说,先秦时期的史官,虽主要负责记录君王的言行,但他也会保存和管理人事档案。

在劳动效率低下的古代,对任何一个朝代来说,国内人口总数都是重中之重,因为人口数量直接决定劳动生产力,从而间接影响到国家的生产水平与经济发展。

当古代社会人口总数形成一定规模时,古代统治者便对人口信息的登记和管理。这么一来,古代户籍制度便诞生了。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1)

古代劳动者在耕耘雕塑

在古代户籍制度中,人口的登记与管理极为重要。如何知道某一地区的发展情况?又如何知道该地区的人口对当地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和影响?

这都要看朝廷,是否能及时需要掌握到相关的人口信息。正因如此,为了更好管理地方上的人口,历代统治者都会在人口登记和管理方面下足功夫。

一、发展期——典籍与书社

记录人口信息,便需要"登记造册",纵观历朝历代,官府想要对人口信息集中管理,便必须要编纂专门的"吏民薄",以便于他们随时更改或查询。早在先秦时期,人口信息便通过这种方式被集中管理了起来,而负责这一重任的,便是所谓史官。

《左传》襄公十年载:"使内史选族嗣,纳诸霍人,礼也。"《国语·鲁语》:"故工史书世,宗祝书昭穆。"意思是说,先秦时期的史官,虽主要负责记录君王的言行,但他也会保存和管理人事档案。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2)

《左传》

但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时期的王族,采取宗法制统治天下,其分封依据是凭借血缘关系的亲疏。故而先秦史官保存的人口信息,几乎都为宗室弟子。

史官记载王室册命与家族系谱,故而需要将多数王室子弟都登录在案。而所谓的奴隶,往往是几千、几百之数为一个统称,被当做王族子孙的财物被笼统登记在案。

及至春秋战国时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王宫史官四散到民间,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先秦私学之风兴盛起来。社会变革,也促使典籍的功能出现细化,故而最早的户籍档案——书社,也随之诞生。

《荀子·仲尼篇》记载:"书社,谓以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书社出现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各路诸侯开始走上争霸之路。显然,争霸需要战争,而战争又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人力。

正因如此,诸侯对辖内人口需要一个充分管理。书社出现以后,既方便诸侯按人头对地方上征收赋税,也便于他们及时抽调人丁投入军中。

在此情形之下,人口普查与登记工作,也逐渐成为各国变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影响最为深远的商鞅变法。《商君书·境内篇》载:"四境之内,丈夫、子女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3)

商鞅变法

先秦时有规定,以二十五家为一里,每里都会设置一个专门编制户籍的单位,称之为社。由社中管理人员负责登记,将辖内二十五户人家的户口信息和土地信息登记在版籍之上,遂称之为书社。

不难发现,先秦时期的人口信息登记政策,是比较被动的。由专人进行人口调查,不仅在时效上颇为落后,而且还极为浪费时间,准确率也无法保证。

秦朝建立之后,官府加强对人口的登记管理工作,开始实行申报审核制。户主需要主动向官府如实申报,称为"自占";而官府经过核实后将之登记在册,则称为"案比"。

倘若出现瞒报或谎报的情况,官府一经核实,便会对涉事人员实行严重处罚。秦朝以法家治天下,其苛政猛于虎也,故而"民众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

汉高帝刘邦在起家之前,便曾担任过亭长之职。亭长与里政虽说官职不大,但也负责乡里之间的户籍档案。故而刘邦当时在乡里威望颇高,是有一定道理的。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4)

刘邦画像

汉承秦制,西汉开国名相萧何在秦代户籍登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一定完善。《汉书·百官卿表第七上》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汉代官府有规定,每年八月左右,全国各地的男女老幼都要集中起来,向乡里的啬夫如实反映家中户籍情况,后者根据相关体貌特征,便能锁定到每家每户中的每个人,"阅其貌以验老小之实"。然后啬夫再根据户籍信息,对每户人家征收赋税。

二、破坏期——魏晋九品中正制

到了东汉中期以后,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豪族阶层逐渐崛起,不少贫农的土地被其兼并,导致不少流民出现。尤其在桓帝、灵帝期间,统治者昏聩无能,民间又出现瘟疫、饥荒、战争等不利因素,导致各地的人口流动情况不断加剧。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5)

汉恒帝剧照

如此一来,户籍登记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了。这一现象,从东汉后期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当时各地时刻处在动荡之中,对于人口流动和迁徙现象,也是十分无力。

能起到户籍信息采集作用的,竟还是曹丕在位时期出现的"九品中正制"。《通典》有云:"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难委悉。"

曹丕代汉之后,开始注重人才的选拔。可因为人口流动频繁,导致户籍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故而卫瓘也曾提到:"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6)

魏文帝曹丕剧照

在此情形之下,九品中正制度应运而生。其关键人物在于选拔人才的中正官,他手中便掌握自己所属辖内的同乡人物的基本信息。

在选拔人才时,中正官有一项品评标准便是家世。如何评判家世?中正官一般会选择直接了解应举者的家族系谱,从而确保他们的身家清白。

随着时间推移,九品中正制逐渐形式化,并成为世家大族保障自己权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南北朝时期的萧梁政权,甚至鼓励门阀士族修建家谱,一方面可以征集人口信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世家子弟能够成功入仕。

三、完善期——隋唐"大索貌阅"

隋朝刚建立时,民间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到国家对劳动力的控制。在此情形之下,隋朝首先延续并改革了北魏时期实行的三长制。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杨坚下诏,令各地县吏"大索貌阅"。

何为"大索貌阅"?即根据户籍薄上登记的基本信息,来核对本人体貌特征和年龄,以防止百姓通过诈老诈小来逃避租役。一旦出现户口不实者,负责这项工作的里正、党长,都有因此遭受株连而发配远方。同时,官府还鼓励百姓之间互相检举,以告发不实质户。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7)

古代户籍册

通过"大索貌阅",隋超"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万一千五百口"。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再次进行"大索貌阅",结果"诸郡计账,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由此可见,"大索貌阅"为隋朝新添200多万户籍信息,可见这种方式的确有效完善了户籍制度。

到了唐代以后,后世基本沿用隋朝户籍制度,但在细节上做出一些规定。《唐会要·籍帐》载:"诸户籍,毕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帐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

这里提到的"手实",即为户主自己提交的具体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家中其他人口与基本信息,以及他们与户主的关系等。不难发现,唐代户籍制度对现代户口簿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为了及时了解到人口变化情况,唐代官府还规定"每岁一造账"、"三年一造籍"。如此一来,人口流动和迁徙也就无法对户籍制度造成太大的影响了。

四、创新期——户牌制与临时"身份证"

值得一提的还有宋代,户籍制度中首次出现"户牌制",即改用街道为基础,户主在登记信息时,已经精确到具体家庭住址,而不是传统的里、乡和党。

出于宋代经济的空前繁荣,导致朝廷机构开始逐渐臃肿。大概是"有钱任性",官府还设立了"厢巡检使"一职。每月派出专门的人员,进行挨家挨户的户籍登记和确认。一旦出现人员变动,便会及时上报官府,对户籍信息进行随时更改。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及历史作用(古代人口如何管理)(8)

繁盛的宋代街景

有意思的是,宋代官府还开创性地设立了"临时"户籍。《农政全书·荒政》记载:"每见流民,逐家尽底唤出本家骨肉数目,当面审问的实人口,填定姓名口数。"哪怕是流民,宋代官府也给予他们一定包容。

流民进入城中,需要及时确定户籍信息,凭借临时"身份证",他们才能享有正常该有权力。当流民离开后,其临时户籍信息便当即销毁。这样一来,宋代如愿将人口流动和迁徙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参考文献:

《通典》

《汉书》

《荀子》

《左传》

《国语》

《隋书》

《商君书》

《三国志》

《旧唐书》

《唐会要》

《农政全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