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潭中学2022年高考有多少人考到(周潭中学的历史不能割裂)
周潭中学2022年高考有多少人考到(周潭中学的历史不能割裂)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陈湖区96人参加高考,录取33人,录取率全县第一,尤其是周潭中学教师周益农三个孩子同时考取,轰动全县。 改革开放的头几年,是周潭中学办学最辉煌的几年,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有的成为知名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教授,甚至进入了领导层,有的成为中国核电、中国医学与军队安全等特殊领域的专家、科学家,而更多的人则成为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中坚。1945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共招120人,分甲、乙两个班上课,一个班在鹞石周氏支堂诜羽堂上课住宿,一个班在鹞石周氏总祠堂上课。后来白崇禧将军还亲书“保护鹞中”匾额。1947年秋周泊梅患病不能视事,校董事会决定聘请周邦彦(时为桐城孟侠中学训育主任)为校长。当年秋天仍招生100人。1948年秋再招生100人。1949年秋,新成立的桐庐县政府
一个多月前,我回周潭做冬至,路过鹞石册下的周潭中学时,发现学校的招牌已由原来横书的“铜陵市周潭中学”换成了竖书的“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江北分校” 有着近80年历史的周潭中学哪去了?
我的第一感觉是:周潭中学的历史不能丢!之所以有这样的第一感觉,不完全是因为我曾是周潭中学的学生而产生的朴素的感情冲动,而是有着较多的理性的思考!
铜陵一中是铜陵市数一数二的高中,周潭中学纳入铜陵市一中融合发展自然是好事,可是,再怎么好,也不能丢了自我吧。
其实,周潭中学与铜陵市一中的缘分并不是2021年才有的,二者的缘分久远得很,可追溯到近80年以前。
为了说清楚这件事情,有必要说一说周潭中学的前世今生。周潭中学的前身是安徽省私立鹞石初中。抗战胜利后,周潭的知名人士周邦彦、周济安提议从鹞石周氏的义田收入中拿出一部分创办一所私立鹞石初中,以解决当地孩子走120里路到桐城县城求学的困难。鹞石周氏一直以来尊崇耕读传家,礼仪世守。方以智盛赞鹞石周氏“以孝弟姻眭为本,诵读耕稼为业,义种学耨沃其礼运之田”,又说鹞石周氏“数百年间人地蔚荟,诗书醞藉,皆善闇(闭门,意指自行修炼)修节义之行,为一方景表”。鹞石周氏不光与山边章氏为省共同创造了东乡武术,鹞石周氏还有着浓厚的崇文传统,鹞石周氏家规规定:家族义田的收入“兼家贫堪教子弟束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这里引申为聘请老师为之授业)明白。”鹞石周氏明朝有宿儒周京、义士周磐石和以明经贡入京师的周岐,清朝更有三进士共萃一门的佳话,理学家周大璋为雍正二年(1724)甲辰科进士,曾主讲龙眠书院的周芬佩为乾隆乙丑年(1745)进士,曾主讲直隶永平敬胜书院的周卜政为乾隆辛巳年(1761)进士。举人则有周宾、周芬斗、周大魁、周捷英等。
刚刚提到的这两个倡议办学的人可不一般,查《中国共产党安徽省枞阳县组织史资料》发现,周邦彦1930年10月至1933年7月先后担任中共新桐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和中共桐庐县委委员兼宣传部长。1938年秋天黄彬受新四军四支队指派,回桐东组织抗日武装,迅速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游击队,黄彬担任桐城东路抗日指挥部指挥,周济安则担任参谋。
周邦彦和周济安的倡议很快得到鹞石周氏一些开明绅士的赞同,大家决定在鹞石周氏总祠堂里创办私立鹞石中学。并决定成立校董会,一致推举周易(原名周朴心,留学过日本,时任安徽省教育厅二科科员,又任皖报总编)为校董会主任委员,其他绅士周觉初(鹞石周氏族长)、周晓山、周子杨、周邦彦、周济安等担任委员。具体分工是周济安、周晓山、周子杨具体负责办学,周易、周邦彦在省县搞备案工作,这里再说一个特殊人物——周晓山,1940年10月桐东八乡参议会推举开明绅士周晓山担任桐城地区第一个区级抗日民主政权——桐东区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区长。周邦彦、周济安、周晓山后来脱离了直接的革命斗争,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爱国爱乡爱民的心没有改变,所做的仍是有益于乡亲的事情,比如这里说的办学。后来,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安徽省私立鹞石初级中学”,并委派旧政府离职法官曾留学日本的周泊梅担任首任校长,周济安为校务主任。
1945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当时共招120人,分甲、乙两个班上课,一个班在鹞石周氏支堂诜羽堂上课住宿,一个班在鹞石周氏总祠堂上课。后来白崇禧将军还亲书“保护鹞中”匾额。1947年秋周泊梅患病不能视事,校董事会决定聘请周邦彦(时为桐城孟侠中学训育主任)为校长。当年秋天仍招生100人。1948年秋再招生100人。1949年秋,新成立的桐庐县政府命令鹞石中学合并进浮山中学,这样,历时4年的私立鹞石初级中学宣告结束。但在过去的四年,鹞石中学仍培养了不少的人才,比如后来留学苏联曾任国务院自然科学评审组成员、中国动物研究所所长的汤沟人刘树森博士。1958年大跃进,枞阳县委县政府报请省政府批准,在原鹞 石中学的老校址鹞石周氏祠堂创办周潭中学。1963年,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欣然挥笔题写校名“周潭中学”。1971年周潭中学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2009年升格为市级示范高中。
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陈湖区96人参加高考,录取33人,录取率全县第一,尤其是周潭中学教师周益农三个孩子同时考取,轰动全县。 改革开放的头几年,是周潭中学办学最辉煌的几年,那几届考上大学的学生有的成为知名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教授,甚至进入了领导层,有的成为中国核电、中国医学与军队安全等特殊领域的专家、科学家,而更多的人则成为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的中坚。
因此 ,说鹞石初中是周潭中学的前身完全正确。周潭中学服务的核心区域一直是如今的周潭镇,“周潭中学”这四个字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个曾经光芒四射、具有很大 影响的品牌学校。
行文至此,需要说一说铜陵一中的前身了。1938年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在重庆市永川县城开办战区第三中山中学班,学生多来自两湖、安徽、江浙及东北沦陷区,次年春,战区第三中山中学班改为国立第十六中学高中分校,抗战胜利后,国立第十六中学连同一些小学中的高年级学生复员迁皖,至桐城县境东乡时,与在鹞石周氏祠堂的鹞石中学并校教学。不久,安徽省教育厅决定国十六中学终极地迁至大通对面的和悦洲、鹞 石中学也随迁了。解放大军渡江前夕,已全部迁入和悦洲,易名为“省立铜陵中学”。 1958年,学校更名为“铜陵市第一中学”。
由此看来,周潭中学和铜陵市一中的缘分确实很深,但再怎么深,也不能迷失了自己,或者说不能一 方“吃”了另一方吧?
现在来说一说新校名。新校的命名早在2021年暑假就闹得沸沸扬扬,我曾看到官宣资料称,我市整合市二十中、市二十一中、市周潭中学三所高中,聚力打造市一中江北分校(田家炳中学),为南部城区及江北片区再添一所优质普通高中满足人民群众就近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服务的需求。学校布局调整的初心愿景是令人振奋的。但这个曾经拟用名和现在使用的新校名中都有“江北”二字,“江北”二字有些让人云山雾罩,学校命名的原则之一显然是要突出学校服务区的地名或者所在地的行政区划名。而“江北”是个大概念,新学校所在地的名字依然是叫了六七百年的周潭,即以服务的区域而言,也毕竟有限,不是整个的“江北”,是不是帽子戴大了?是宣示铜陵也有了江北的地界?这一点早在2016年枞阳县划归铜陵时起就有了,时至今日,何必拿一个校名作宣示,是不是有点肤浅?
2020年9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命名暂行办法》规定原则上不得以个人姓名命名,但特殊情况,可以在学校名称中使用对学校发展作出特殊贡献的捐赠者姓名或名称。高校如此,高中更应如此,刚才提到的曾经拟用的新校名括注江北分校为“田家炳中学”,这大概是因为整合进来的市二十一中曾收了田家炳基金会的捐款。可田家炳基金会向新校或者说向新校使用的校舍等设施捐过一分钱吗?另外,上述办法还提到高校校名字数原则上控制在 12 字以内。可新校名“安徽省铜陵市第一中学江北分校”或者拟用名“铜陵市一中江北分校(田家炳中学)”都超过12字了,皆过于冗长。
周潭中学曾经关乎着几代周潭人的命运,凝聚了几代周潭人的感情。“周潭中学”的历史不能丢,一丢,厚重的人文历史就被人为地割裂了。而且现在使用的新校名和曾经拟用的校名都因为字数过多和使用“江北”二字,可能会贻笑大方。窃以为,好事就要办好,新校改名为“铜陵市一中周潭校区”最为适宜,一来点出了学校所在地,一目了然;二来承接了周潭中学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面向未来;三来符合对总校下面的分校命名习惯。如曾经就有过“铜陵一中西湖校区”之名。
注:今日的建议似有马后炮之嫌,只是因为生重病耽误了几个月。
作者:周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