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长安圜钱(圜钱--秦国)
秦长安圜钱(圜钱--秦国)1955年在洛阳王城遗址曾出土“文信”圆钱石范一件,证明文信钱为吕不韦铸之说可信。因为吕不韦在秦庄襄王时封文信侯,封国就在河南洛阳。秦始皇在没有亲政之前,他身为相国,大权在握,以其封号私铸钱币,牟利于封国是完全可能的。与文信钱相似的长安钱,也曾在陕西咸阳一带出土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娇将军击赵反,死屯留。”是时,吕不韦正执掌秦国大权,他可铸文信钱,王弟长安君成娇也有权私铸长安钱的。这两种钱是战国末年由权贵分割秦政府铸钱权的产物,是秦国在一度君权旁落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秦币。长安钱径2. 1厘米穿宽1厘米,重2克。两钱背均平素无文。战 国 晚 期 受秦 的影响,齐、燕两国也都流通圜钱,方孔有郭。两种方孔小型的圆钱:“文信”和“长安”。文信钱径2. 3厘米,穿宽0. 9厘米,重2- 8克左右。
秦国早期主要以布帛为实物货币,《金布律》,记秦行半两及布帛两种货币,且"钱十一当一布"布帛折算货币,反映了金属货币对布帛的替代。
秦国在商靴变法后,也仿照魏国的圆钱制度,铸造了面文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十四、半两等圆钱。
《秦始皇本纪》载惠文王立二年,初行钱,时在公元前336年。秦圜钱方穿无郭,以铢、锱、两为单位,如"重一两十二珠(铢)"、半寰(圜)"、两甾(锱)、"半两"。秦钱不记铸地,为其特点,反映了秦王室对货币铸造的垄断。
秦钱中又有"文信"钱(《古钱》217),钱范曾出于洛阳,为文信侯吕不韦封河南时私铸。"长安"钱,曾出土于咸阳地区,始皇弟长安君私铸。这是战国末年两品特殊的秦钱。
战 国 晚 期 受秦 的影响,齐、燕两国也都流通圜钱,方孔有郭。
两种方孔小型的圆钱:“文信”和“长安”。
文信钱径2. 3厘米,穿宽0. 9厘米,重2- 8克左右。
长安钱径2. 1厘米穿宽1厘米,重2克。两钱背均平素无文。
1955年在洛阳王城遗址曾出土“文信”圆钱石范一件,证明文信钱为吕不韦铸之说可信。因为吕不韦在秦庄襄王时封文信侯,封国就在河南洛阳。秦始皇在没有亲政之前,他身为相国,大权在握,以其封号私铸钱币,牟利于封国是完全可能的。与文信钱相似的长安钱,也曾在陕西咸阳一带出土过。《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娇将军击赵反,死屯留。”是时,吕不韦正执掌秦国大权,他可铸文信钱,王弟长安君成娇也有权私铸长安钱的。这两种钱是战国末年由权贵分割秦政府铸钱权的产物,是秦国在一度君权旁落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特殊秦币。
圆钱“文信”。“文信”圆钱 直径23.5mm;重8.6g,秦文信候吕不韦在其封地河南城所铸。
长安
秦朝统一后,即以其中的半两钱制推行全国,于是圆形方孔的圆钱便成为我国两千余年间货币的主要形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秦 权布 权钱(又称法钱)
布币----秦权钱,可能是秦早期“法钱”,是衡量货币重量的标准。现重16.9克[汉一两标准16.625克],去锈杂物16克,正好2个秦半两钱重。一两铜权----布贝形[孤品]。这是秦“一两”布贝形钱权,可能是秦都咸阳铸钱作坊检验布贝钱专用的砝码。为杜绝私铸,测验钱的分量,秦国铸造了一种厚重的秦权钱(又称法钱)。
关于秦统一前铸行钱币的有关记载,见于《史记》的有4处:
1.《秦始皇本记》:“(秦)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前336年),初行钱”。
2.《六国年表》:周显王三十三年,“贺秦”;秦惠文王二年,“天子贺行钱。”
3-《周本记》:周显王三十三年,“贺秦惠王”(行钱)。
4.《秦本记》:惠文君二年,“天子贺”(行钱)。
牛劳,羊劳 演变
两演变
以上标识, “记名货币”,无“记重货币”的转折期。《秦简·金布律》:“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钱十一为一布”,“有买及卖,各婴其价,小物各不能一钱者勿婴。”还有“直(值)一钱”、“不婴一钱”等说法。可知秦代时用钱,是以“一钱”为单位,即一枚一枚计算,并无“一两”或“一株”用法。所以,“秦半两”并非“记重货币”。“半两钱”非“记重货币”
秦国至迟在秦孝公时已出现了圜钱,半两钱特征相似。目前发现的有两种:一种是“一珠重一两·十二”,在陕西西安、咸阳、凤翔等地有出土。另一种是“一珠重一两.十四”,在陕西西安、凤翔等地有出土。
秦孝公用商鞍变法,倡法治,兴贸易,而从礼之制,仿璧之形,效“漆垣一釿”币制,试行“半釿”和“两·十二株重”几种环钱,则是在情理中事。秦国善取人之长,所造“两·十二株重”一类环钱,显然是仿效三孔布钱文纪重之制,而变其币形化布为环的,体现出秦国所造这种新型环钱的先进性。它既保持了玉璧原型—法中崇礼,且又上承秦国文化,使钱文书体近于秦风大篆,较后出的糟文更为古朴凝重。一枚“两·十二株重”环钱,早年得自咸阳,其实重10.2克,它与战国秦半两大钱的重量相近,这个旁证,足以说明“两·十二株重”新型环钱,可以作为战国秦半两的前身看待。
“一珠重一两·十四”
圜钱直径3.8厘米,重8.8克。面文“一重一两· 十四”。
圜钱"铢重一两十四"
“珠重一两十四”(中国钱币博物馆)
“珠”与“铢”相通,是重量单位。此外还有“一珠重一两十二”、“一珠重一两十三”以及“半两”、“半睘”等,均表示重量。此为战国时秦国货币特点。
铢 重一两十三 圆钱
十二株钱,秦宝珊《遗筐录》曾著录“重十二朱钱,造型与一两睘钱基本相同,唯作方孔,直径与半睘钱相当。据云为徐州城外出土,盛于一爵中。
半睘钱。圆形圆孔,面文有“半睘”二字,分别记于孔的左右,睘即圆,“半睘”就是一两圜钱的一半,也就是半两,这种钱据说在陕西有出土,比较少见。
两甾,又名“秦两甾”, 两甾又名"两锱",战国中晚期秦国所铸圜钱。一说铸于秦昭十六年(前291)至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且铸主为穰侯魏冉、泾阳君公子市;铸地在穰城(今河南南阳)。在记值上,一甾为六铢,两甾为十二铢,也就是半两,也就是半两的异形钱。 有郭两锱为韩魏铸。无郭两锱为秦铸。
1954年在四川省巴县冬笋坝战国墓葬船棺葬中曾出土两枚两锱钱,在陕西省帕张堡窖藏秦钱中也曾发现一枚。船棺葬中有一枚叠置于20余枚半两钱的表面,外用丝绢包裹。皆方孔,有外郭。径3*3. 2厘米,穿宽0. 7厘米,重7. 9克。两锱钱之币值虽与半两钱略相当,但出土数量极少,又与半两钱一并流通,可见它不是半两钱的前身。两锱钱的“甾”,即锱字之省。《说文》:“锱,六株也。”两锱即十二株,重半两;秦俗尚六,故有以锱(六株)为单位的圆钱行世,这种两锱钱应是秦政府铸行的异形半两钱,其铸行时间当在半两钱之后。
两甾钱一般直径为2.9-3.2厘米之间,重8克左右。其形制是外圆内方,初期没有廓、后期可以见外廓,钱背平素无文。两甾钱与半两钱其值相同,曾同时流行通用于世,但后期逐渐为半两钱所代替,因而今天流传于世上的远比不上半两钱。
1960年,《四川船棺葬发崛报告》中,进而提出半两钱的始铸可能在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年)。是文献与文物考古相结合的结晶。两锱钱是铸于八株半两同时。
秦献公七年,秦国"初行为市"。彼时秦国开市兴商,老旧的贸易体系受到冲击。流亡魏国近三十年的秦献公,理所当然地开始效法魏国,铸造秦国圜钱。
阴晋之战后,魏赵交恶,无暇西顾,秦国得以喘息。在秦献公与秦孝公的带领下,秦国走上了师法魏国、变法图强之路。秦献公的新政与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可谓意出同源,其实都是在效仿魏国的李悝变法。秦惠文王二年,秦廷废除锱圜,以"外圆内方"的半两为国币。半两正式成为秦国的法定货币。
只有半两钱才能体现出秦国“初行钱”之币制改革。
半两钱作为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从考古发现来看,青川战国墓出土的半两钱其确切年代不晚于秦昭王元年(前306年)。与秦惠文王“初行钱”只相距30来年,亦不失为秦初行半两钱的一条重要佐证。秦惠王“初行钱”是开始发行圆形方孔半两钱。这已经是改进了的園钱,由圆孔变方孔,既符合当时流行的“天圆地方”观念,也考虑到方孔钱用绳或木贯穿起来比较稳固,不晃动,便于携带。
1980年发掘四川青川县郝家坪50号墓,七枚半两钱与秦昭王元年(前306年)纪年木犊同出,这是迄今所知有确切年代可考的最早的“半两钱”。 M50属于战国晚期墓,且与“秦武王二年”木犊同出。
简报考订该墓的年代为秦昭王元年(前306年)是确切的。
均为半两,出于奁盒,4.3,9.8 6.7,5.6 2,4.5,3.9。
M50出土的7枚半两钱,皆系圆钱,方孔,幕平,面幕皆无郭。制作粗糙,朴实厚重,多带有较宽的铜汁流入口所谓的铸口柄。钱文一般“两”字上横较短,“半”字下横较短,笔画粗细、圆转、方转各不相同,不属整齐划一规范的小篆,且“半两”二字多有笔画压在方孔边缘上者。钱径2.7-3.21、孔径0.74- 0.95、肉厚0.06-0.19厘米,铜汁流入口宽0.53-1.3厘米,重2-9.8克。从以上数据观察,足见铸钱工艺极不规范。其大小、厚薄、轻重,“半两”二字写法,笔画粗细等各方面都不相同,极不规范。
半两钱始铸于战国说遂成定论。此墓出土的半两钱为迄今考古发现有年代记载秦半两之最早者,可为战国秦半两的代表、此半两钱,方穿,无郭,直径最大者3. 2厘米,最小者2. 7厘米,在3厘米以上者居多,重者9. 8克。最轻者仅2克,一般在3. 9-6. 7克之间。半两钱重量适中,币值较合理,便于市场交换,因而具有取代一两型钱用于流通的发展前途。
1993年秋,陕西宝鸡地区曾出土过一小罐窖藏秦半两,其中大部分钱径尺寸在3.2~3.6cm之间,重量在6.4~9.2克左右;从制作工艺和文字风格上看,当为秦始皇统一后所铸。 最为重要的是这批半两钱中,有四枚大小趋于一致的超大型半两;其铜质精良,制作极为规范,文字方折规整;面径小于背径,边缘呈斜坡状,且齐整如削;穿口面大背小,厚薄、大小、轻重相差无几。是品超大型半两钱即为其中之一,其面径4.6cm,背径4.8cm 重24克;按秦半两8克左右的标准重量计,恰好相当于三枚之重量。
半两权钱 国家历史博物馆钱币馆藏 直径4.8cm 重量24g
秦半两 10克 2017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
出土的4枚秦半两钱币中,最大的一枚直径3.32厘米、厚度0.3厘米、穿径0.88 厘米、重量10.05克,轮廓完整,字迹清晰,品相良好。
秦半两 上博秦半两质地为青铜,合金成份比例,铜约占百分之七十,其余是铅、锡等
1980年,四川省高县出土一件石半两范,其状为横长方形有部份残缺,横24.5、上残宽10、下残宽18厘米,正面有圆形方孔半两钱模七排,每排4枚共28枚。钱模直径均为2.8厘米,上有“半两”,二字近秦篆。范模每排4个钱模连通,形成一道铸槽,口上有明显的铸口。这件石钱范是汉高后时范,文字粗放,支槽皆宽大,铸钱所留“火口”(铸口留有铸柄)必定是上下,汉范是四方均有支槽的。
安臧钱,安臧圜钱可能是受秦影响或秦占领王畿后泛起的钱币。
“安臧”(地名)圜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