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如何做到明镜止水(借鉴历史明镜止水)

如何做到明镜止水(借鉴历史明镜止水)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太监,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想召董卓带兵进京,以兵力来胁迫太后。曹操是一位雄韬武略过人的大英雄,更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料事如神的智者。臧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因救小宋国而得罪了大齐国,这是一般人都有顾虑的。荆王面带喜悦,一定是做给我们看的,为的是让我们坚持住。我们坚持作战,齐国也将疲惫,荆国就可以坐收渔利了。”后来,臧孙子回到宋国时,齐国已占据了宋的五座城市,而荆国的援宋之兵仍没有到。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观察别人不能仅靠对方说的话,更要观察对方言行是否一致。一般的说,心有忧患时神色一定疲乏而枯槁。荆王因小国得罪大国本应该忧心忡忡,但却面露喜色,就是言行不一,因此其许诺必然是假的。

如何做到明镜止水(借鉴历史明镜止水)(1)

古人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正在流动的水,有时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坦白地反映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而历史,就是这样一面所谓的“明镜止水”,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态向我们提示过往和未来的一切事物的真相和境界。

因此,所谓的料事如神,并不是凭空“顿悟”出来的能力,而是首先通过对历史事物的深刻了解,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因此能正确预测所面对的事物背后的发展趋势和结局。

春秋时,齐国攻打宋国。宋派臧孙子到南方向荆(楚国古称)求援。荆王听后非常喜悦,答应前去营救。随臧孙去的人都很高兴,唯有他面有忧色。

他的车夫说:“求援已经得到了回答,你为什么面带忧郁啊!”

臧孙子说:“宋国小,齐国大,因救小宋国而得罪了大齐国,这是一般人都有顾虑的。荆王面带喜悦,一定是做给我们看的,为的是让我们坚持住。我们坚持作战,齐国也将疲惫,荆国就可以坐收渔利了。”

后来,臧孙子回到宋国时,齐国已占据了宋的五座城市,而荆国的援宋之兵仍没有到。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观察别人不能仅靠对方说的话,更要观察对方言行是否一致。一般的说,心有忧患时神色一定疲乏而枯槁。荆王因小国得罪大国本应该忧心忡忡,但却面露喜色,就是言行不一,因此其许诺必然是假的。

曹操是一位雄韬武略过人的大英雄,更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料事如神的智者。

何进与袁绍谋划诛杀太监,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想召董卓带兵进京,以兵力来胁迫太后。

曹操听说后,冷笑着对人说:“宦官古今各朝代都有,但当世之主不应该给他们权力和宠幸,使他们到这个地步。治他们罪时,应当诛杀元凶,这只需要一个武士就够了,何必纷纷召外将呢?想杀尽宦官是不可能的,事情一定会败露。”

果然,董卓还未到,何进已被宦官所杀。

我国清末思想家魏源认为,智慧的真正来源是自己和别人的实践,而不是死的书本。他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披(即阅读)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指海外贸易商人)之一瞥;疏(即注释)八珍之谱(名贵菜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品尝)。”

每个人经历的事情可以提供判断的依据,然而人的一生毕竟有限,要想能在遇到问题时举一反三,还必须学从历史的经验中学习。

南宋初年,金国太子兀术在朱仙镇战败后,想要放弃汴京撤军回国,有一个书生在金兀术的马前,拦住他说:“太子不要走,岳飞快要退兵了。”

金兀术不相信,说:“岳少保用五百兵力打败了我十万大军,汴京的百姓日夜盼望他的到来,我凭什么能守得住汴京呢?”

书生说:“自古以来,没有专权的大臣在朝而大将军能够在疆场立功的。岳少保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全,何况成功地收复汴京呢?”

金兀术恍然大悟,于是没有撤军。

不久,岳飞果然被十二道金牌召回,被斩于风波亭。

上面例子都是从人生和历史的经验中推断出的正常结论,其前提是历史的相似性。但另一方面,要真正探知事情的真相,也必须发现其不同寻常之处。

晋国的智伯要攻打卫国,就先给卫国君王送野马四百匹,璧一块。卫王大喜,大臣们纷纷祝贺,只有南文子偏偏面露忧愁。卫王问:“大国向我们赠送礼品,大家都高兴,你为什么忧郁呢?”

南文子说:“无功而受赏,没有出力而得到礼遇,不能不弄清对方的用意。野马四百,玉璧一块,这是小国给大国送礼的规模,而今是大国送给小国,大王您要警惕啊!”

卫王认为他的话有道理,于是转告给边境驻军。

以后,智伯果然起兵袭击卫国,到了卫国边境,见其已有准备,就返了回去,并说:“卫国一定有贤能的人,他能预先知道我的计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