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张居正的生平,兰台就不介绍了,大家直接看百度百科就好了。兰台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张居正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历史上的张居正”的。荆州,张居正故居比如说项羽,如果项羽当年在乌江时,选择渡过乌江,那么楚汉争霸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正如杜牧所说“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今天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张居正就是一个具有“刚柔两面性”的伟大历史人物,张居正作为明朝第一首辅,也是明朝唯一行使了“真·宰相”职权的文官,我们印象中的张居正往往是板着脸严厉的批评小皇帝万历功课不行,又或者是强硬的把阻扰他改革的言官统统贬斥,但是这些都是张居正“刚”的一面,可如果张居正只有“刚”的这一面,那么他是不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的。真正让张居正成为历史上名宰相的,恰好是他柔的一面。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1)

张居正塑像

自古成大事者,虽说一定要杀伐决断,决不能有妇人之仁;但是他们同样知道“刚则易折”的道理,当真正需要他们“伏低做小”,需要放低身段的时候,他们也能把身段放得比谁都低。

正因为他们都具有刚柔两面性,所以他们才能在历史长河里做成那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

反而那些太过刚强,不懂变通的历史人物,往往在历史上是以悲剧的形象出现的。

比如说项羽,如果项羽当年在乌江时,选择渡过乌江,那么楚汉争霸的历史很可能会改写;正如杜牧所说“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张居正就是一个具有“刚柔两面性”的伟大历史人物,张居正作为明朝第一首辅,也是明朝唯一行使了“真·宰相”职权的文官,我们印象中的张居正往往是板着脸严厉的批评小皇帝万历功课不行,又或者是强硬的把阻扰他改革的言官统统贬斥,但是这些都是张居正“刚”的一面,可如果张居正只有“刚”的这一面,那么他是不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的。

真正让张居正成为历史上名宰相的,恰好是他柔的一面。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2)

荆州,张居正故居

主动推荐高拱,坐看高拱收拾自己的恩师徐阶

张居正的生平,兰台就不介绍了,大家直接看百度百科就好了。兰台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张居正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历史上的张居正”的。

嘉靖皇帝驾崩,隆庆皇帝继位,当时大佬徐阶已经主动申请退休,而他之所以能放心退休,是因为他把自己最大的政敌高拱给整辞职了,他又安排自己的学生,也是隆庆帝老师的张居正进入内阁,彻底堵死了高拱回朝入阁的希望(毕竟已经有一个皇帝的老师入阁了),这下子徐阶是放放心心的退休了。

而张居正作为内阁新鲜人,面临的局面是内阁首辅是陈以勤、次辅李春芳、阁臣张居正、赵贞吉。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当时隆庆帝更欣赏的内阁大臣不是自己老师张居正,而是赵贞吉。

隆庆帝还是裕王的时候就很欣赏赵贞吉,继位后立刻就把当时因为得罪严嵩而在家闲居的赵贞吉提拔为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掌詹事府事务;本来张居正找了关系,以“廷推”的办法把赵贞吉踢到南京去做南京礼部尚书,但是由于隆庆帝喜欢他,于是强行把赵贞吉留在北京,在隆庆三年,更是直接让赵贞吉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

赵贞吉一进入内阁,就依仗着皇帝的宠信以及自己中进士时间是内阁最早的(嘉靖二十年,张居正、李春芳是嘉靖二十六年,陈以勤是二十三年中的进士),不把内阁其他人放在眼里,而且和张居正关系也很恶劣。

很显然,张居正如果坐看这种情况出现,那么赵贞吉100%会在很短时间取代陈以勤担任首辅,而赵贞吉未必会选择张居正担任次辅。

换言之,赵贞吉要是担任内阁首辅,那么张居正很可能会被边缘化。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3)

电视剧里的赵贞吉

张居正破解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用高拱来和赵贞吉“争宠”,毕竟,高拱一直是隆庆帝“谋主”,师徒感情比张居正深厚多了。

虽然说古代皇帝在感情上都是薄情的渣男,但是高拱毕竟和隆庆帝朝夕相处了二十多年,外人不提,隆庆帝想不起来,但是张居正一提,隆庆帝立刻就想起他和高拱的美好日子,选择把高拱召回北京。

张居正知道不知道高拱入阁后一定会疯狂报复自己老师徐阶?

张居正这么聪明的人怎么会不知道?

但是,张居正此时首要任务是巩固自己的权位,而不是顾念徐阶的恩情。

张居正很清楚,以高拱的强势、才干以及和皇帝的情分,他只要一入阁,很快就能做首辅;而高拱这个人还算讲义气,肯定会提拔自己做次辅。

就这样,张居正什么也不用干,高拱斗垮了赵贞吉,他自然就成了次辅。

当然,徐阶的日子可就非常难过了,差点儿没把徐阶给整死。

海瑞让徐阶家退出一半的田地,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徐阶给朋友的信里也是抱怨人心不古,有人给自己泼了许多脏水,这里徐阶不仅仅骂海瑞,还有高拱和张居正。

徐阶怎么也没有算到,自己的好学生张居正居然会站出来把高拱请回朝堂。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4)

电视剧里的冯保

父亲去世后,张居正依靠冯保夺情,还给小太监磕三响头

关于隆庆帝去世,张居正如何联合大太监冯保,撺掇着李太后赶走高拱,自己成了首辅张居正的故事,写的人太多了,这里兰台就略过了。

兰台讲一讲张居正担任首辅大臣后,为了保住自己的职务,不惜对小太监惊天一跪的事情。

张居正当上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后,那家伙,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又开源又节流,回头还搞KPI严格考核已经懒散了小一百年的明朝上上下下这群官吏。

虽然张居正这么搞对明朝是大大的有利,但是对他自己却非常不利。

因为他打破了官僚系统的潜规则,得罪了满朝文官。

当然,张居正对自己的处境还是心知肚明的,他知道只要他还是首辅,只要李太后和深受李太后信任的大太监冯保还支持自己,那么他就能把改革推行下去,同时也不担心这些文官能把自己怎么样。

这里,张居正从来没有高估自己对李太后以及冯保的重要性,他清楚地知道李太后与冯保能和他合作,也能和另一位文官合作。

事实也是如此,张居正死后,明神宗派人抄张居正的家,李太后居然毫不在意,反而叮嘱儿子不要忘记把张居正家里两颗珊瑚树拿回来,他弟弟潞王婚礼上用得着。

所以,对于张居正来说,不管是从推行改革还是从他个人以及家族的生命安全来说,首辅这个职务在他有生之年,他是不准备放手的。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5)

电视剧里唐国强扮演的张居正

但是,张居正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这个时候他父亲去世了,按照封建王朝的惯例,他要回家给父亲守孝三年。

此时正是万历五年,明神宗只有15岁。

虽然兰台不是明朝人,但是光看材料,兰台都能感觉到满朝文武听到张居正父亲去世的消息时的激动:

什么?张大人的父亲去世了?老人家怎么走得这么早啊?嘻嘻。

兰台甚至觉得,当时许多文官脑子里已经盘算好等张居正回老家看坟后,怎么组织御史言官弹劾张居正,怎么废除张居正的改革了。

当然,兰台都知道的事情,张居正自然也知道。

他知道这个关键时候,他一定要取得司礼监大太监冯保的支持,只有得到冯保100%的支持,他两人才能说服李太后,让皇帝下旨“夺情”,所谓的“夺情”就是皇帝命令应该回乡守孝三年的大臣不要脱岗守孝,继续待在岗位上工作。夺情,就是夺取人之常情。

为此,张居正甚至不惜在冯保派来的小太监面前,以内阁首辅之尊表演了一出隔空给冯保磕头致谢,让小太监代领的把戏。

对,磕头也能让别人代领。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6)

张居正跪拜隆庆帝

张居正也真是豁得出去,他当时可是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明朝历史上唯一的真·宰相:

“大冯保,挟冲主,操重柄,江陵 (张居正) 素卑事之。新郑 (高拱) 既逐,保德江陵甚, 凡事无不相呼应如桴鼓。江陵闻父讣,念事权在握,势不可已。密与保谋夺情之局已定, 然后报讣。次辅蒲州 (张四维) 进揭, 即微露其一斑……疏入, 漏下已二鼓。昧,特旨从中出,留之。香币油蜡之赐以千百计,内阉持司礼之命络绎而至,附耳蹑踵。江陵时作擎曲状,令小史扶掖内阉,乃叩头谢,强之立而受,云:‘此头寄上冯公公也!’”

这段文言文讲的是张居正在家受到了冯保派人小太监送出的夺情诏书后,让人把自己扶起来,当时他正扮演因为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悲痛到卧床不起的大孝子,让左右强迫那位传旨的小太监帮冯保“代领”自己磕的响头。

张居正以宰相之尊给小太监“磕一个”,这身段,就问柔软不柔软?

要是张居正这个时候还拿腔拿调,激怒了冯保,直接在李太后面前进谗言让张居正回乡守孝,张居正全家恐怕都没什么好下场,万历新政自然也会提前五年夭折。

这段往事的出处是明崇祯朝大学士、内阁辅臣文震孟之子文秉的《定陵注略》,文震孟是万历二十二年考中状元的,当年就留在了翰林院,当时距离万历十年清理张居正才过去12年,好多亲历者都活着,所以文秉的《定陵注略》所记载的这件事,可信度相当得高。

万历首辅张居正精讲(该低头时就低头)(7)

受了委屈的小女孩

这里,兰台不是要大家学习张居正给小太监“磕一个”,而是希望大家学习张居正这种“刚柔并济”的手段,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是可以暂时妥协和退让的。

在工作上受了委屈,也不要动不动就辞职不干,身段该柔软的时候还是要柔软。

张居正作为明朝唯一真宰相,在必要的时候不也给啥也不是的小太监“磕一个”吗?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