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只不过,由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教书先生同样存在发音不标准的情况,所以每个地方的考生通过科举入仕后,都带有一口浓厚的家乡音。如果是直隶、山东、河南这些省份,问题倒还不大,南方各省以及云贵地区,则存在较大的沟通障碍。理论上来讲,读书人自《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阶段开始,乃至进入《四书》《五经》,习作八股文这一阶段,每个字都有标准的读音。这一点与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标准发音是一样的。顺治时期以及康熙朝初期,旗人由于长期定居北京,说一口流利的官话已经不是问题,但有很多满员大臣尚不能书写汉文,所以这一时期,满洲、蒙古乃至汉军旗的大臣,通常上奏折都是满文奏折。汉大臣在书写汉文方面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汉臣来自全国各地,所以在口语方面不少人官员都带有浓厚的方言。尤其是广东、福建、广西以及偏远省份的官员,在奏对时存在障碍,但皇帝也不至于完全听不懂。换言之,清代的官员不管来自哪个省份,他们都是会讲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普通话,这一问题才得以彻底解决。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1)

古代时没有统一的官方语言,那么皇帝与官员之间又是如何交流的,他们之间会不会存在沟通障碍?御史对其他朝代的研究不深,所以不便发表评论,但对清代的情况还是略知一二的。下面就以清代为例,来了解一下当时皇帝与大臣以及官民之间是如何沟通的。

大臣与皇帝之间的交流

满洲贵族发源于长白山,努尔哈赤初期,别说是汉语就是女真话每个部落的发音也不一样。统一女真各部后,才开始创立满文,到了皇太极继位时,满文的推广卓有成效,并成为官方的文字。

天聪、崇德时期,一大批汉人降清,满汉交流逐步加深,不少贵族子弟开始学习汉语,至于一般的八旗子弟中很少有人能熟练掌握汉语。顺治元年定都北京后,满汉文化融合,在明朝官话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满文的基因,这就形成了清代的官话。所谓的“官话”,其实已经和现在的普通话十分接近。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2)

顺治时期以及康熙朝初期,旗人由于长期定居北京,说一口流利的官话已经不是问题,但有很多满员大臣尚不能书写汉文,所以这一时期,满洲、蒙古乃至汉军旗的大臣,通常上奏折都是满文奏折。

汉大臣在书写汉文方面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由于汉臣来自全国各地,所以在口语方面不少人官员都带有浓厚的方言。尤其是广东、福建、广西以及偏远省份的官员,在奏对时存在障碍,但皇帝也不至于完全听不懂。

换言之,清代的官员不管来自哪个省份,他们都是会讲官话的。这是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通过科举这条路入仕,自接受启蒙教育那天开始,其实他们就一直在学习官话。所以自宋代开始就有“四方各有方言,唯读书人然后为正”的说法。意思就是读书人讲的话就是正音。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3)

理论上来讲,读书人自《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阶段开始,乃至进入《四书》《五经》,习作八股文这一阶段,每个字都有标准的读音。这一点与我们现在的中小学标准发音是一样的。

只不过,由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方言,教书先生同样存在发音不标准的情况,所以每个地方的考生通过科举入仕后,都带有一口浓厚的家乡音。如果是直隶、山东、河南这些省份,问题倒还不大,南方各省以及云贵地区,则存在较大的沟通障碍。

官员发音不标准的这一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方言这个东西是很难彻底去除的。但是在朝为官者,由于环境的影响,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观,与皇帝沟通基本问题不大。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4)

尽管如此,清代皇帝每次召见大臣时,往往还会配上一个翻译官,通常是由身边的侍卫担任。比如慈禧太后掌权时,召见军机大臣,身边都有翻译官随时待命。

最让皇帝头疼的广东、福建籍官员

前面提到,皇帝与官员之间交流基本上都是能听懂的,唯独广东、福建这两个省份的官员让皇帝很头疼。我们都知道,这两个省份就是现在,也是方言口音最重的,很多话依然听不明白。

根据清宫文献的记载,康熙、雍正在召见广东、福建官员时必配翻译。配翻译本来也不稀奇,但是清代的皇帝皇权高度集中,凡军政大事从不假手于人,君臣之间最重保密,所以有个翻译在中间,既瞎耽误工夫,还不利于保密。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5)

雍正皇帝最终还是忍不住了,他于雍正六年下了一道圣旨,说:“福建、广东人多不谙官话,着地方官训导,廷臣以八年为限,举人、生员、贡、监生不谙官话者不准送试。”

雍正这是要从娃娃抓起,从根子上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从此以后,两省地方官员狠抓官话普及工作,读书人更是不敢马虎,因为不能熟悉掌握官话,连乡试的考场都进不去,何来功名之说呢?

雍正到底还是个务实的皇帝,在颁布圣旨的时候,也令两省官员在地方设立“正音书院”,“正”即矫正的意思,以训练读书人掌握官话。雍正还不放心,特地让当地的驻防八旗当老师,因为他们的人发音最标准。

正音书院的推广,还是很有成效的。自乾隆朝以后,广东、福建籍官员的官话水平显著提高,皇帝单独召见时也就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了。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6)

官员与百姓之间的沟通是个大问题

在很多清代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见到知县老爷在审案的时候,百姓跪在堂下接受问询并进行申辩。这种情况基本和历史真相应该是有不小的出入的。

清代的地方官有严格的回避制度,不允许官员在籍贯地、寄居地任职,一律要实行地域回避。而且地域回避一般都是五百里起步,甚至更远。清代不像明初那样严格实行“南人官北,北人官南”,但跨省任职也是常态。

和读书人不一样,普通百姓根本不懂官话,知县与百姓之间的交流就必须要依靠衙门中书吏的翻译,当然方言与官话接近的省份除外。

清朝福建籍巡抚(福建籍官员方言很重)(7)

知县不能直接与百姓交流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不仅仅体现在诉讼审案,涉及的方面很广。由于不是直接沟通,便给衙门中充当翻译的书吏有可趁之机。百姓的意愿如果要不折不扣地反映给知县老爷,只有花钱找人以文字的形式上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