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和公主的教育(风靡半个世纪的)
王子和公主的教育(风靡半个世纪的)谈到王子与公主,不得不提到白雪公主、灰姑娘、爱洛公主(睡美人)这三位元老级迪士尼公主。当下,我们再次回顾经典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尝试理解理解家长们的一些质疑与担忧。英国一位母亲莎拉·霍尔指出《睡美人》中,一个陌生男子未经同意就亲吻了一个睡着的女性,这属于性骚扰;微博网友“轻成一只飞燕”认为《海的女儿》中:“就为了一个只看过一眼的男人,付出自己的生命“的行为毫无逻辑,并且带有强烈的性别刻板意识;英国演员凯拉·奈特莉表示,像《灰姑娘》《小美人鱼》《白雪公主》之类的故事她都不会给女儿看......
文丨嘻
你有没有发现,孩子的读物中关于“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王子与公主相知相识,经历重重困难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这一代的孩子们似乎已经有些陌生。
为什么曾经风靡的故事,现在的娃和家长都不爱读了?
近年来,国内国外不少家长都对经典童话类儿童读物的内容提出过质疑:
英国一位母亲莎拉·霍尔指出《睡美人》中,一个陌生男子未经同意就亲吻了一个睡着的女性,这属于性骚扰;
微博网友“轻成一只飞燕”认为《海的女儿》中:“就为了一个只看过一眼的男人,付出自己的生命“的行为毫无逻辑,并且带有强烈的性别刻板意识;
英国演员凯拉·奈特莉表示,像《灰姑娘》《小美人鱼》《白雪公主》之类的故事她都不会给女儿看......
当下,我们再次回顾经典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尝试理解理解家长们的一些质疑与担忧。
谈到王子与公主,不得不提到白雪公主、灰姑娘、爱洛公主(睡美人)这三位元老级迪士尼公主。
白雪公主:母亲早逝,父亲不爱,又摊上一个恶毒的继母,身世凄惨;但她美丽温顺,贤惠善良,即便身为公主,干起家务活来也是一把好手;
灰姑娘:父亲常年在外,家中只剩恶毒的继母和两位姐姐,生活艰苦;但她美丽善良,积极乐观,面对巨大的诱惑也能遵守自己的诺言;
睡美人:一出生就受到黑巫女的诅咒,在十六岁时就陷入魔咒长眠不醒;但她美丽俏皮,热情浪漫,真诚坦率,热爱大自然的一切。
我们不难在这三位公主身上发现明显的共性:美丽和善、柔弱温顺、贤惠善良,拥有传统社会对一名“优秀”女性的一切要求。同时,她们的人生经历也如出一辙:一个性情柔弱的女孩遭遇生活的折磨,直到遇见一个心爱的王子,等待合适的时机献出真爱之吻,生命便会得到解救。
每个时代的经典都是时代的产物,这三位公主诞生顺应着当时社会对于性别的要求,但在我们鼓励无论男孩女孩都应打破性别偏见,追逐自我热爱的当下,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其实,性别刻板印象对人的影响,从幼儿时期便开始了。我们或许常常听见这样的说法:男孩子就玩点男孩子的东西,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比如,默认洋娃娃、芭比之类的玩具是女孩子专属,如果女孩子的爱好是骑马、赛车、机器人,就会被认为是不合常理的,但这样的性别刻板印象容易限制儿童的全面发展。
再比如,认为男孩子应该阳刚、坚强、理性、勇敢,但其实脆弱是每个人的权利,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成为一种负担——2019年发布的《校园性别暴力实证研究与政策建议》显示,有78.2%的学生曾因性别着装、语言、行为等不符合社会期待而被欺凌。
在将近80年的时间里,迪士尼前后塑造的10余位公主形象。尽管诞生于美国第二次女权运动后期的茉莉和贝儿两位迪士尼公主,开始拥有勇敢反叛、思想独立等品质,但人生圆满的依据依旧是获得美满爱情。
直到21世纪,迪士尼动画中才出现不将爱情当作唯一生命叙事的公主。
2012年上映的影片《勇敢传说》,故事以中世纪的苏格兰为舞台,讲述了梅莉达争取自由的权利,改变自己命运的经历。这一次,公主的故事不再以爱情为主轴,而是回归亲情,主角设定为公主与皇后母女二人,二人互为镜像,关照“母亲”与“女儿”两种身份的成长。
在更为大家所熟知的《冰雪奇缘》中,艾莎公主靠自己活出精彩人生,即使是曾经向往爱情的安娜公主,也在经历被“王子”欺骗后,在关键时刻选择了“暂时放下爱情,陪姐姐冒险”。
从迪士尼公主的进化史中我们可以看见,女性的优势不仅仅是美貌和善良,以及除了“收获爱情”之外,人生中还有很多获得幸福的途径。
出版社编辑叶子提到:“在青少年小说的营销方面,主打的点一般是‘个人成长’,比如优秀品质的养成、梦想的实现、以及认识世界等等,一方面这确实是家长的痛点,另一方面这也是‘书籍’的责任所在——给儿童提供好的情感教育,让其眼界更为宽广。”
“王子公主”的故事过时的本质在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儿童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通过故事与人物传递仁慈、博爱、奉献、勇敢、诚实等珍贵品质,童书更需要提供更广阔的视角,让孩子学习到更前沿的知识,得到多维的情感教育。
既然”王子和公主“被冷落不是大家的错觉,那孩子的书柜里都放着什么书呢?
曾负责某书店图书选品的暖暖提到,为孩子选书远比给成人推荐书籍难得多:
“成年人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世界观,对于自己可以看什么书、对什么书感兴趣、什么书对自己有帮助是比较清楚的。但处在成长阶段的孩子,仍需要家长、和专业人士的引导。
我们要从儿童视角出发,一是要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是科学的、规律的,每个年龄段对于不同领域知识的接受度不一样,比如简单图画书适合3到6岁的孩子阅读,长大一点可以开始阅读科普绘本,到了小学高段则可以尝试阅读青少年小说;二是在学习客观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情感教育、三观养成、艺术鉴赏等多种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
但从儿童视角出发,并非意味着将儿童与现实生活切割开来。被称为童话大王的郑渊洁曾在采访中提到,虽然自己写的是儿童故事,但他不仅仅是关注儿童生活。
他不停地搜索周围的事情,将一些自己对民生、社会事件的看法,编到某个童话故事里的某个细节中:上世纪80年代,他写过一篇童话叫《飞马牌汽车》,说的是堵车这件事情,用现在的话说叫做“民生”;90年代出版的《皮皮鲁传》中,皮皮鲁的爸爸、妈妈都有着具体的职业,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
书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他们的社会情感方面会逐渐丰富,更容易谈论和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也要求了,无论是选材、内容、设计,优秀的童书必须是与时俱进的。
前天,英国历史最悠久、最受欢迎的儿童图书凯特·格林纳威奖公布2022年获奖名单,美国的插画家丹妮卡·诺格罗多夫凭借作品《最长的一分钟》获奖。该书聚焦青少年帮派暴力,讲述的是主人公威尔的兄弟在一次帮派犯罪中死于枪击,于是威尔带着一把枪开始寻求复仇。
凯特·格林纳威奖因其遴选标准十分严苛——除了要求艺术品质和阅读体验,它更要求作品观注全球范围内的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现状,尤其是当代社会问题,因此在图画书界被称为 “最挑剔的大奖”。
与《最长的一分钟》一同提名的7部作品均从儿童视角出发,且对社会议题有所触及。例如乔治·巴特勒的处女作《跨越国界》记录了关于移民儿童的真实故事;克里斯蒂安·鲁滨逊所绘的《米洛畅想世界》,用米洛的想象呈现出孩子对现实的理解。
再往前一年,西德尼·史密斯创作的《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斩获2021凯特·格林纳威奖,该书用孩子的视角讲述了如何在大城市里找到回家的路,以迷失、孤独和被忽视为主题,描绘了一个孩子对宏伟的城市景观的看法。
与《大大的城市,小小的你》一同获得提名的7部作品,多以自由、美好的户外以及自然世界之旅为主题,评委会主席Ellen Krajewski评价:“我们希望今年入围的优秀图书能够激励并赋予小读者力量,在封锁期间为他们带来希望和一点消遣。”
针对这一现象,暖暖也提到:
“童书要和我们的生活、我们所处的时代产生连结,这很重要。现在的小孩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他们对于图书的选择可比我们小时候挑剔得多。
我接触到的孩子们大多喜欢看起来很新潮、花样很多、既能看又能玩的书,比如同样是关于城市或者桥梁设计的科普读物,立体书、填色书更能让孩子感兴趣,如果书中的插图、设计特别难看,孩子们是不会买单的。再比如部分绘本、儿童故事中某些情节的设定遵循老套的模式、陈旧的观念,即便家长买回家了,可如果孩子认定这本书是‘老套的’‘过时的’,很容易就会放弃它。“
关于“读书”这件事,暖暖希望家长们千万不要低估了孩子:”哪怕现在刷上一会儿短视频就能知道书籍里讲了什么,但‘阅读’这件事对孩子仍是有吸引力的。只要书籍内容过关,阅读形式有趣,许多孩子都愿意参加线上或线下共读会、分享会,并且乐在其中。”
在经历了前些日子的教材、儿童读物插画风波后,家长对于童书的选择变得更加谨慎。
团妈收集了一些实用选书的建议,希望看可以帮助到各位家长:一是从孩子的需求出发,了解他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二是参考出版社,大型的出版社或以童书业务线为主的出版社,其出版作品品质会更有保障;三是可以参考各类著名童书奖,如国际范围内的“凯特·格林纳威奖”“卡内基奖”“安徒生文学奖”“纽伯瑞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