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最强三大策略(独家专访著名学者牟善承)
战国策最强三大策略(独家专访著名学者牟善承)《战国策》可以理解为取材自当时列国的史料,并杂有纵横家言。三晋的部分特别多,且和国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注意。事实上纵横家也是出自三晋,纵横游士也以三晋为多。由于《战国策》作者不一样,内容也有所差别。要了解战国时代,尤其是了解战国游士,最主要的参考资料莫过于《战国策》。战国时代的名称也是来自《战国策》这本书。《战国策》这本书是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校录群书时将皇家所藏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整理编修后,汇集成书并定名为《战国策》。光禄大夫相当于今天的智库顾问。所以《战国策》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作。有人认为《战国策》成书于汉朝初年韩信的谋士蒯彻,但尚未被学界认可,而且提出此说法的人也没有否定刘向编修《战国策》的事。因此还是能将《战国策》视为战国时代的作品。然而刘向之后中国又发生多次战乱,使得《战国策》再度散失。要知道纸张在晋朝才开始慢
很高兴能在「爱音斯坦FM」跟大家介绍《战国策》,我一直很希望有机会能跟大家讲解《战国策》。我在台湾念中文系和在大陆念历史所期间,便对战国时代情有独钟。
高中历史课本说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剧变,第一次剧变就是发生在春秋战国,而战国的剧变比春秋更为激烈。这种剧变虽然造成战国时人的困惑和痛苦,但也正因为剧变打破了许多成规,发展出了中国几千年来少有的一些特质。有人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道统高于政统的时代,等到秦朝统一中国后道统就被政统压制下去了。
那时还不乏可见游士教训国家元首、国家元首跪见游士、国家元首让位给游士这类道尊于势的现象。大概秦朝之后文人士大夫比较有尊严的时代只有宋朝了。而孟子称纵横家「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外交能耐,以及某些人单靠自己的游士身份便能改变列国的外交决策,都是后代中国难以想象的。
惜秦朝以后中国大致上便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加上其他主客观因素,纵横家便在汉朝之后没落了,并且被视为巧言乱德的邪说流派。但纵横家作为战国时代的主体,自然有其原因,后代这样的评断是以后代的思想和立国精神去非议。刘向编列《战国策》也说,战国时代君德浅薄,游士以其智慧运亡图存、转危为安,也是有其价值。我们不妨回到战国时代去了解战国游士,或许能了解为何战国时代能做到道尊于势,为何战国游士能运亡图存、转危为安。
要了解战国时代,尤其是了解战国游士,最主要的参考资料莫过于《战国策》。战国时代的名称也是来自《战国策》这本书。
《战国策》这本书是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校录群书时将皇家所藏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整理编修后,汇集成书并定名为《战国策》。光禄大夫相当于今天的智库顾问。所以《战国策》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作。有人认为《战国策》成书于汉朝初年韩信的谋士蒯彻,但尚未被学界认可,而且提出此说法的人也没有否定刘向编修《战国策》的事。
因此还是能将《战国策》视为战国时代的作品。然而刘向之后中国又发生多次战乱,使得《战国策》再度散失。要知道纸张在晋朝才开始慢慢普及,唐朝以前更是未有印刷术。直到北宋经曾巩造访士大夫家才尽得其书,并加以校补,才有了流传至今的《战国策》三十三篇。
由于《战国策》作者不一样,内容也有所差别。
《战国策》可以理解为取材自当时列国的史料,并杂有纵横家言。三晋的部分特别多,且和国语有许多相似之处,值得注意。事实上纵横家也是出自三晋,纵横游士也以三晋为多。
《战国策》记录的事件,从西元前四百五十五年三家分晋前的晋阳之战,到西元前两百二十一年齐王建入朝于秦,总计两百三十四年。由于时代变动剧烈,记录的事件全是重点,可以说是不讲废话。这种特征也能见诸于中国第二个剧变的时代-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的学者议论的文章大体上也是不讲废话。我们从文风即可一窥时代风气。《战国策》的内容多半为国君与国君、游士与游士、国君与游士的对话,是种接近口语的解放文体。《战国策》的纵横家言,可以说上承《诗经》与《春秋》辞令,下启汉朝辞赋。
纵横家有时为吸引听者注意,会用比较夸张的口吻,这就影响汉赋的许多华丽笔法了。战国时代,中国开始有了寓言体裁,《战国策》许多策文也在运用寓言,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成语,狐假虎威、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都是出自《战国策》的寓言。从这里我们还可以说,现今许多成语的典故也是来自《战国策》。《战国策》许多策文运用生动的笔法,将譬喻和描写的事物跃然纸上,加以角色间的对话(多为政治方面),无怪乎朱自清评《战国策》为中国三大说话经典之一。
《战国策》既然列为九流十家之一-纵横家的经典,自然不可忽视其思想。
纵横家的纵横术,特色就在权变,因此内政外交等危急时刻如何转危为安便是一大重点。这也是刘向肯定战国策的原因。《战国策》不时也会阐述一些哲理,借由君臣或游士之间的对谈,表达一些治国之道或人生意义。或是借由某一事件,最后以评断来结尾。《左传》也有这种笔法。纵横游士身为「士」,《战国策》也一再强调「士」的尊严,〈颜斶见齐王〉便叙述要王来见士,而不是士去见王。又譬如燕王哙让位子之、秦昭襄王跪见范雎,体见礼贤下士的典范。「士」的可敬之处,还可体现于「士为知己者死」,譬如豫让和聂政的故事可歌可泣,后来还被太史公收录于《史记.刺客列传》。
另外,《战国策》还体现战国时代另一政治思想-民本。〈冯谖客孟尝君〉、〈齐威王使使者问赵威后〉都点出人民对国家的重要性。
我录制这档节目时的心情和读硕士班做研究写论文时不同。过去感觉比较倾向于独自待在象牙塔里自己做自己的事,现在是与社会大众交流,得以让大家认识《战国策》这本书。思考如何推广的过程,也刺激我想办法用更生化的角度来解析《战国策》。我不敢说自己这部分能做得很好,但有了这次不同于体制内的教学机会,也促使我能用更别开生面的角度来分析《战国策》。由于我是专攻战国思想史,对战国时代也是情有独钟,且除了《战国策》以外,战国时代的史料还有《史记》、百家言、出土文献等等。我想先从《战国策》与大家交流,希望有后也有机会从其他史料跟大家介绍战国时代有价值的智慧。
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未注明者,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更多本文内容【音频】内容,请打开今日头条APP客户端,搜索【爱音东北】或下载【爱音斯坦FM】APP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