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无前例和前无古人的区别(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
史无前例和前无古人的区别(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也就是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短暂的高速发展是以后来的缓慢低速为代价的,因为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但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世界市场想脱离,最终成为了狭窄的孤岛经济。1926年,苏联在外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当时,斯大林通过牺牲农业和排挤轻工业的方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在这种片面的发展下,苏联仅用了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便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道路。这一令人骄傲的成绩让苏联很快成为了重工业强国,其建立和维持的庞大的军事体系,也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战胜不可一世的德国,拯救了苏联。
戈尔巴乔夫死了,享年91岁。
他是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很多人骂他叛国叛党,因为苏联是在他手上瓦解的。
但苏联作为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国,平庸的戈尔巴乔夫真的能靠一己之力葬送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从戈尔巴乔夫前几任领导人身上寻找答案。
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苏联在1922年建立,到1991年解体的69年时间里,除了短暂的列宁时期外,基本都是按照斯大林模式在运行的。
1926年,苏联在外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化运动。
当时,斯大林通过牺牲农业和排挤轻工业的方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产业,在这种片面的发展下,苏联仅用了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便完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业化道路。
这一令人骄傲的成绩让苏联很快成为了重工业强国,其建立和维持的庞大的军事体系,也在后来的卫国战争中战胜不可一世的德国,拯救了苏联。
但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世界市场想脱离,最终成为了狭窄的孤岛经济。
也就是说,苏联在斯大林时期短暂的高速发展是以后来的缓慢低速为代价的,因为它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集体农庄
而在发展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又普遍采用暴力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大多数的富农在运动中被直接消灭,这种做法造成了农村社会的大动荡和生产力的大破坏。
三十年代的“大清洗”运动更是给苏联社会各方面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创伤。
1953年,赫鲁晓夫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有着深切体会,但同样的,长期生活在斯大林模式下的赫鲁晓夫始终没有摆脱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赫鲁晓夫
他全盘否定斯大林,对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但他的改革具有很大的应急性、随意性、矛盾性和局限性,在他的一通乱改之下,苏联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又滋生了很多新的问题。
他的急躁冒进丧失了苏联改革的大好时机,最终,党内高层集团因实在不能容忍赫鲁晓夫改革,遂将其废黜。
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开启了18年的稳定时期,但这个“稳定”一定要加一个引号。
勃列日涅夫
1970年代,苏联财政走上了狗屎运,石油开采量和天然气产量翻了十几番,恰逢70年代中东产油国因为动乱爆发了石油危机,石油产量下降,价格飙升,苏联从中大赚了一笔,其财政对能源的依赖从15%一路飙到了53%,人民的工资也翻了一倍。
然而,这种暴发户式的经济增长,让苏联社会的各个角落迅速腐化,苏联的上层官僚集团成了新的权贵集团,一时间,腐败和贿赂成风,贪污和享乐盛行。
苏联的整个领导阶层逐渐脱离了群众,对于经济增长的下降也以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对待,社会各阶层的离心倾向不断增长,不同政见者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攻讦,苏联在这一时期的“稳定”已经变成了“停滞”,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僵化状态。
苏联在这一时期与西方的经济鸿沟和技术差距越拉越大。
二、戈尔巴乔夫怎么“改垮”苏联?戈尔巴乔夫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客观来说,戈尔巴乔夫接手的苏联确实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烂摊子。
在面临重重困难和危机的条件下,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社会的一切畸形状态和不正常现象都是斯大林体制造成的,这种困境经过治理是能够得到纠正和克服的。
因此,他决意要对斯大林体制进行改革。
一开始,戈尔巴乔夫进行的是经济改革,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后,他决定对政治下一剂猛药。然而,正是这个改革的“猛药”成为了葬送苏联的致命“毒药”。
戈尔巴乔夫反对斯大林体制,但他并不反对社会主义,他认为十月革命后在苏联建立的不是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集权主义制度,这种制度是注定要失败的,但社会主义思想仍然是有生命力的。
为了改变他认为的“集权主义”,他开始将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引入到苏联,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戈尔巴乔夫对现存的制度产生的怀疑越来越大,他认为仅仅是“改善”已经拯救不了苏联了,他决定要对苏联的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全面的改造。
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所谓的“公开性”和“民主化”。
美国总统里根和戈尔巴乔夫
他渴望用西方那一套东西来变更现存制度。
他通过实现差额选举、建立代议制、建立总统制等模仿西方的一系列举措,一步步瓦解了党在社会中的领导地位和官方的意识形态,苏联赖以存在的制度根基没有了,苏共也终于丧失了对苏联的领导。
而真正让苏联失去对各加盟国控制的直接事件,是苏联鲁莽地参加了阿富汗战争。
在七八十年代,自然资源带给苏联的红利还没有结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带来的巨大财富使苏联冲昏了头,竟一头扎进了被称为“帝国坟场”的阿富汗。
苏联本以为三到四周就能结束战斗,消灭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然而顽强的阿富汗游击队,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竟硬生生地将苏军拖入了长达9年的战争泥淖中。当战争进行到第5年时,苏联领导人已经换了3个。
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过了苏共最后一个职位。
他上台之后,便谋求退出阿富汗战争,这一行为给苏联军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苏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破灭了,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
1989年,苏军彻底撤出了阿富汗,阿富汗战争给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带来了极为沉重的灾难,苏联的政治领导为了转嫁战争罪责,选择了让军方“背锅”,大批将军们被问责,这导致了苏共党政一方和军队一方产生了难以弥补的分裂和鸿沟。
在后来苏联各加盟国要求分裂联盟,谋求独立时,苏联的政治家们再也无法利用军队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了。
1989年8月23日,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的纪念日,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居民组成几百公里的“人链”将三国的首都连接起来,抗议斯大林在1939年强加给他们的这个强制性联盟,有1/5的居民走上街头,呼吁独立。
面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要求,戈尔巴乔夫没有选择武力镇压,因为苏联军队已经不再是他手中可靠的被驯服的军队了。他决定采用法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解决危机。
但这加剧了波罗的海三国人民的反抗情绪,其中立陶宛召回了他们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中的代表,并宣布建立自己的军队。
三、俄罗斯的背叛是苏联解体的最大因素就在此时,叶利钦为了与戈尔巴乔夫争权,对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推波助澜,他飞到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三国的领导人一起商讨对策,表示相互支持,一起推动各国的独立运动。
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
叶利钦的背离是导致苏联最终分裂的最大因素。其实,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实际上无法动摇苏联的根基,它们三国人口只占苏联人口总数的2.8%,也不拥有重要资源。
苏联可以没有波罗的海三国,也可以没有外高加索三国,但唯独不能没有俄罗斯,因为俄罗斯是苏联的支柱,只要俄罗斯还在,苏联哪怕成为一个小苏联,也不会在地图上被完全抹除。
但俄罗斯的背离,使得苏联丧失了最大的支柱。
1990年6月,在叶利钦等人的鼓动下,俄罗斯发表声明,宣布俄罗斯联邦是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的宪法和法律在俄罗斯全境高于苏联的宪法和法律,俄罗斯联邦保留退出苏联的权利。
在俄罗斯的带头示范下,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摩尔多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9个共和国纷纷发表了主权宣言。
1991年6月,俄罗斯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总统选举,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上总统后便开始自行其是,完全不把戈尔巴乔夫放在眼里。
他亲自访问美国,还表示要独立自主地与美国发展关系。
面对这种状况,戈尔巴乔夫企图通过签署《新联盟条约》来寻求出路。在《新联盟条约》中,苏联的原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仍简称“苏联”。
新苏联承认了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他们各自拥有独立的政治、外交、税收和法律等权利,但苏联的法律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至高无上,苏联在国际关系中仍为一个主权国家。
15个加盟共和国中有8个准备签署条约。
1991年7月29日,戈尔巴乔夫和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举行了秘密会晤。
戈尔巴乔夫要求他们在8月20日之前尽快签署新联盟条约,并同意罢免苏联现任总理、副总统、克格勃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等人的职位,让纳扎尔巴耶夫担任新总理。
“八一九”政变
秘密会晤结束后,戈尔巴乔夫便在8月5日去克里米亚休假去了,然而他们秘密会晤的消息走漏了出去,8月19日,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强硬派发动了政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
他们的目的是废除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挽救即将走向解体崩溃的苏联,但政变仅仅坚持了三天便宣告失败。
“八一九”政变的失败没能挽救苏联,反而加速了苏联的崩溃。
政变失败后,戈尔巴乔夫离开了权利中心,苏联共产党的力量不再起作用,而叶利钦凭借着平定“八一九”政变的资本,其权利大大加强,俄罗斯实际上已经顶替了苏联联盟中央的地位。
这让其他加盟共和国很不爽,本来他们和俄罗斯是平起平坐,但俄罗斯却在一夜之间坐上了联盟老大的位置。于是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选择独立。
但直到此时,戈尔巴乔夫仍不愿意苏联解体,他打算继续拟定一个新的政治联盟条约,维持联盟的存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戈尔巴乔夫不断向叶利钦妥协,希求得到俄罗斯的支持,但却遭到了叶利钦的不断阻挠。
事实上,叶利钦已决意埋葬苏联,他把戈尔巴乔夫保留联盟的努力看成是“拯救戈尔巴乔夫的联盟”,为此,他千方百计鼓动波罗的海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其他加盟共和国独立。
叶利钦的阻挠让戈尔巴乔夫保留苏联的努力彻底成为泡影,因为如果俄罗斯不选择独立之路,苏联就不会彻底解体,哪怕最后就剩俄罗斯一个共和国,苏联都可能存在,但是没有了俄罗斯,苏联就完全不可能存在了。
但叶利钦为了攫取国家的最高权利,终于选择了彻底葬送苏联。
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和白俄罗斯、乌克兰的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了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并同时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停止存在,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结束了。此后,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了苏联。
四、结语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那天晚上,莫斯科的夜空显得分外冷寂,苏联国旗伴随着欢快的圣诞钟声,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一个史无前例的“红色巨人”,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