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叶嘉莹在咏物词的题材选择上,对身边的花木尤其喜爱,其细腻幽深的情感也通过咏物词为载体表达出来,她把自己的命运和情感投射在咏物词中,使自己的无限身世之感和曲折情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怀念故国的浓情前 言叶嘉莹,号迦陵,小名“荷”,蒙古裔满族人,加拿大籍华裔汉学家,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诗人。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是叶赫家族的后裔,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属同一宗族。叶嘉莹先生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词人,她不仅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上的造诣非常高,而且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上也卓然有成,是当今词坛的大家之一。叶嘉莹咏物词的情感特色

叶嘉莹咏物词探析 作者:陈萍

摘要

在白话文运动以来,创作古典诗词的人越来越少,中国的这颗璀璨的文化之星将要掉落,而叶嘉莹先生却一直守着这一片天地。在对叶嘉莹先生的研究中,很多的学者把目光更多的投注在叶嘉莹先生的学术研究和传道授业的成就上,对于她的诗词作品的探索少了几分关注。在她的诗词作品创作中,咏物词的创作别具个人特色,她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境遇巧妙的融合在作品中,有着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让我们通过她的咏物词,去感受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感动。

关键词:叶嘉莹 咏物词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1)

前 言

叶嘉莹,号迦陵,小名“荷”,蒙古裔满族人,加拿大籍华裔汉学家,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专家,诗人。1924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是叶赫家族的后裔,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属同一宗族。叶嘉莹先生不仅是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大家,同时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词人,她不仅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上的造诣非常高,而且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上也卓然有成,是当今词坛的大家之一。

叶嘉莹咏物词的情感特色

怀念故国的浓情

叶嘉莹在咏物词的题材选择上,对身边的花木尤其喜爱,其细腻幽深的情感也通过咏物词为载体表达出来,她把自己的命运和情感投射在咏物词中,使自己的无限身世之感和曲折情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叶嘉莹于1948年离开故乡北京,1966年受邀至美国密西根大学和哈佛大学讲学,因为种种机缘定居加拿大的温哥华,自此开始了她漂泊异国的岁月。在1974年得以第一次重返祖国探亲时,当她在飞机上看到阔别多年的祖国的灯火,她热泪盈眶,写下了《祖国行长歌》,把她对祖国的思念之情都表现了出来。当她1979年再次回来的时候,在全国很多所高校讲学,她得以常常见到在他乡不曾常见到的荷花,虽然在祖国的土地上,但是她在家乡见到自己在国外不曾见过的事物,她对祖国的情感更浓了。为此,他写有《浣溪沙·为南开马蹄湖荷花作》,词曰:

又到长空过雁时,云天字字写相思。荷花凋尽我来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

词人咏荷,没有直接描写荷花,而是借用一个故事去赞扬了荷花的顽强的生命力,“莲实有心应不死”,是因为她曾经在一个考古的杂志上得知,在汉墓中发现两千年以前的已经干枯的的莲子,经过培育之后,又开始发芽,长出了新的莲花。这让她非常的震惊,也让她联想到了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它也像莲花一样,沉寂被人遗忘了很多年,不过早晚会被人们发现,然后传承下去。在这个过程之中,她想尽自己的一点余力,即使现在年事已高,她也要不停地讲授古典诗词,直到她满发花白,讲不动为止。可见,词人对祖国的爱念和对祖国文化命运的关怀。

古人认为,鸿雁是可以给人传递信书,诗词中也常常用雁子来表达思乡怀恋之情,李清照在《一剪梅》中用“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来表达对丈夫赵明诚的思念,在这首词中的“相思”不是指具体的事物或人,而是作者的回国教书的理想和愿望,虽然她那时已经能够回国教书,但是只是暂时的,她的主要精力还是在海外教学中。“荷花凋尽我来迟”,她每年从海外回到南开讲学,大概都是九月份,那是已是深秋,马蹄胡的荷花早已凋零,这里表面上是说没有看到盛开的荷花有些失望,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归国来迟的遗憾和对祖国深深的爱念、怀念之情。最后一句是全词的感情中心,在叶嘉莹看来,一切的表面的浮华会随时间的逝去而最终消失不见,只是此世的修行,要把自己的那颗灵明的种子修炼、保存得像那颗莲子一样纯粹和精美。

叶嘉莹曾经说:“我原就不习惯于毫无假借地来自我抒写,而尤其不喜用白话来做自我抒写,因为白话总给我一种较之文言既更加 无所隐蔽的感觉,所以我后来虽因为白话来写论评的文字,却一直不肯写白话的抒情叙事的散文,而宁可采用较有距离的古典诗歌的形式来作为我抒情的工具。”[] 这是叶嘉莹对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学的喜爱的一种体现,而对于一个海外华人来说,在远离祖国的大陆彼岸却始终坚持汉语的写作,这本身就是对祖国某种层面上的爱意,也是一种中国意识的很好体现。

在晚年,叶嘉莹把她的生命和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古典诗词的研究上,她始终盼望着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已。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2)

思念故乡的深情

鸟念旧林,鱼思故渊,在这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染下,家乡成为了中华儿女独有的心灵寄托的精神家园。

现如今,当我们想念家乡时,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可以在一天的时间里从祖国的这头走到祖国的那头。在古代,交通不像如今这么的便利,古代的游子们在思乡之时只能对酒当歌,借诗抒怀。王安石有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期盼,李白无奈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愁怅的说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站在祖国的土地上,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表达出了对故乡的浓浓的思恋,虽身处现代,但是叶嘉莹也和他们一样,在他乡用诗歌寄托着她对故乡的深情。叶嘉莹台湾生活时写有一首咏凤凰花的词《蝶恋花》,来表达自己内心对故乡的思念,词到:

一树猩红艳艳姿,凤凰花发最高枝。惊心节序逝如斯。 中岁心情忧患后,南台风物夏初时。昨宵明月动乡思。

全词的前两句是直接的描写凤凰花,凤凰树上到处都开满了鲜艳的凤凰花,而且还开在那么高大的树上。一般来说,在草本植物中,开这种大朵的,色彩鲜艳的花是很常见的,而在木本的、高大的树中,能开这种艳丽的、大朵的花植物很少,因为它的特别,所以叶嘉莹非常的喜欢它。词人在这里用白描的手法描写凤凰花的美,没有过多的渲染,喜爱之情真实而又真挚。“惊心节序逝如斯” ,苦难一个接着一个,叶嘉莹离开大陆到台湾后,它的丈夫赵仲荪因被怀疑成匪谍被抓入狱,之后自己又带着她的女儿被捕入狱,不过不久被放出。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丈夫还没有出狱,到此刻她依旧过着痛苦忧患的生活,她不知道这种生活什么时候能停止。下片主要是抒情。“中岁”是指中年,这时的叶嘉莹不过27岁,就尝尽了世事的艰辛,而到达台湾后种种不幸让此时的她身心疲惫,此时,面对着南台湾开放的花木,夏初时节,凤凰花充满夏意和生机,但这更反衬她内心的憔悴和绝望。面对台湾夏天如此美好的景色,她想起前一天晚上看到的明月,回忆起自己在北平的生活,陷入了怀念故乡的相思中。

在离家乡不远的地方台湾,叶嘉莹就已经感受到了那份对故乡思念情怀,而在隔着苍茫大海的北美洲,对于海外华人的她,对故乡朝思暮想的情感更是难以抑制。如《菩萨蛮 ·一九六七年哈佛作》:

西风何处添萧瑟,层楼影共孤云白。楼外碧天高,秋深梦客遥。 天涯人欲老,暝色新来早。独踏夕阳归,满街黄叶飞。

词人没有正面描写这幢楼的高和白,而是用与白云对比的方式表现出来,这里的高和白不仅仅是指高楼,也指词人的那份思乡情。故乡像高楼那样高得让人难以攀登,像白云那样白得让人无能为力,思乡却又不得回乡的纠结情感浮现在词人心中。这时的中国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切断了与外界的联系,许多漂泊海外的人不得回自己的家乡。在异乡的秋天,望着高耸的高楼,楼的那边就是自己的家乡,想想自己好像断梗的飘蓬,漂泊天涯,年光流逝,悲从中来,思乡的情意更浓了。

叶嘉莹在外漂泊,最想依归的还是自己的故乡,想念的也还是家乡的那份特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3)

眷念亲人的真情

迦陵咏物,常常把对亲人的思念寄托在诗词中。叶嘉莹的一生历经苦难,尝尽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她从小时候开始经历八年抗战,在她刚上大学之际,母亲去世 ,父亲远隔,遭遇到了人生重大的精神打击,写下了《哭母诗八首》,并在丧母之痛中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其中这首咏物词《如梦令·残柳》表达了叶嘉莹对母亲逝世的悲痛和想念亲人的深情:

冷落清秋时节。枝上晚蝉声咽。瘦影太伶仃。忍向寒塘自瞥。凄绝。凄绝。肠断晓风残月。

在那个萧瑟的秋天,柳枝上的晚蝉在哭泣,这不是蝉在哭泣,而是词人心在悲伤,“瘦影太伶仃,忍向寒塘自瞥”这一句有一语双关的作用,这里既说明了柳枝独向寒塘自瞥的孤独,也说明作者内心的孤寂,母亲的离世,父亲的生死未卜,让她在悲痛伤心之余加深了自己思念情感。全词表面上是在说明晚秋残柳的孤高和孤独,同时也是在诉说自己内心的感情。

在叶嘉莹的咏物词之中,她也常用荷花来代表对亲人的思念。在中国,阴历六月是荷花的生日,被人们成荷月,叶嘉莹出生在六月,他的父亲就给她取“荷”作为小名,所以她从自小就对荷花有着一份别样的感情。在叶嘉莹的世界里,荷花代表着她的出生日期,那更是亲人的象征。

1973年,叶嘉莹开始向祖国递出了回国的申请,并且得以批准。终于,在外漂泊了二十余年的她在1974年得以回国探亲,她欣喜若狂,写了一首长诗《祖国行长歌》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情绪。回国之后,叶嘉莹在全国各地讲学授课,这时的她在久别的故乡见到了很久未见的荷花,这让她想起了那些能够叫她小名的亲人,于是写得《木兰花慢·咏荷》一词,词道:

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平生。怅卅载天涯,梦中常忆,青盖亭亭。飘零自怀羁恨,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 月明一片露华凝。珠泪暗中倾。算净植无尘,化身有愿,枉负深情。星星鬓丝欲老,向西风、愁听佩环声。独依池阑小立,几多心影难凭。

这首词写于1983年,这个时候叶嘉莹已经60岁,家中的长辈、父母都已去世,那些可以叫她小名的人都已经不再,而逝去的年华和光阴却再也追不回来,所以她说“花前思乳字,更谁与,话平生”。在远离故乡的地方漂泊了三十余年,自己也常常会在梦中梦见在故乡北京的那些亭亭净植的荷花,想念那些站在池塘边看荷的亲人。“总芳根、不向异乡生”像家乡的那种荷花,在海外的很多地方都没有,思之而不得见,在远离家乡的地方见不到亲人就算了,就连给自己安慰的寄托植物都没有,当然会“怀羁恨”。“却喜归来重见,嫣然旧识娉婷”直抒胸意,写自己归来再次见到荷花的欣喜,她的袅娜姿态还是像往常一样,没有变。上片没有直接写荷,而是借对家乡荷的思念之深和见到家乡之荷的欣喜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片一开始写荷叶上晶莹剔透的露珠,风一吹,它就从荷叶上掉落,像人的泪珠一样默默的掉了下来,把露珠比作人的眼泪,生动形象且逼真。“算净植无尘”这一句来源于周敦颐《爱莲说》中“亭亭净植”,赞美了荷花的高贵品质,它虽然长在水中,却总是亭亭玉立且不然尘土,词人化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化身有愿”用的是李商隐《送臻师》中的诗句,她希望自己能够化身为佛,普度丛生,却又感叹自己没有真正具备那种能力。现在在她发梢一开始有了些许的白发,当西风吹起的时候,荷花会一片片的掉落,独自一人斜靠在栏杆上,回想自己的过去,感叹自己人身。最后一句是全词的感情中心,表达了自己抓不住往事和理想无可奈何之情,而更多突出了对故去的亲人无尽的思念。

迦陵咏物,或白描其物,或借物抒情,或寄情于物,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抒写了故国之思,故乡之怀和对亲人之爱,共同组成了叶嘉莹咏物词创作中动人的旋律。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4)

叶嘉莹咏物词的艺术特色

叶嘉莹先生的咏物词创作不同于自娱自乐的产物,往往富于思致,也不同于古代女词人柔婉、幽怨之作,她把创作与自身的情感,与自己的人生理想紧密结合,使诗词更加的真挚动人,情致深远,形成了自己的咏物词创作的独特的艺术特色。

善用拟人手法

自然界中的景物是诗人们创作灵感的仓库 ,不论是何种植物,都能激发那些敏感的创作者。叶嘉莹善用拟人的手法去描写所咏之物,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独特的体悟,这样使得整首诗词的语言更加活泼,意境更加的生动形象

其中大学期间的作品比较集中,就一九四四年接连写了几首,都是咏榴花的词,其中就有《破阵子二首·咏榴花》,其一:

谁道寂寞园林,榴花煞自红肥。多少春芳零落尽,独向骄阳吐艳辉,神情动欲飞 。 一种浓妆最好,十分狂态相宜。好待秋成佳实熟,说与西风尽浪吹。飘零未可悲。

上阕用侧面烘托手法描写出了榴花的娇艳与孤独。夏天到了,园林中的花都已凋落,而唯独只有榴花还在尽情的吐露艳辉,因为没有其他与它争奇斗艳的花朵,它显得更加的娇艳,用“绿肥红瘦”的寂寞园林衬托出了榴花的骄阳似火。这里的“动”字用得非常的好,一是能够突出榴花的艳丽,而是为这个百花凋落的园林增添许多的活力。下阕则用了拟人的手法赞美了榴花的飘逸洒脱品格和对榴花的赞赏喜爱之情。“浓妆”是用来形容人的妆容的,而这里用来形容榴花,使榴花的形象更加的生动起来,“说”字则表现出榴花面对四季变化和自身命运的坦然心态,待到花落果成,它完成了一生的使命,即使美丽的花瓣凋零也没有什么好伤心难过。在整首词中,词人把榴花的美娓娓道来,用词精准,简洁易懂,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一朵鲜艳多姿的榴花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二首则表现与第一首完全不同的感情基调,但是写作语言还是简洁易懂,词道:

时序惊心流转,榴花触眼鲜明。芳意千重常似束,坠地依然未有声。有谁知此生。 不厌花姿浓艳,可怜人世凄清。但愿枝头红不改,伴取筵前樽酒盈。年年岁岁情。

叶嘉莹咏物,善用拟人的手法去突出所用之物的特点,在这首词里,一开始词人就把榴花比作是人,赋予它情感和思想,猜想榴花凋落时的心情。四季的轮回不停的流转,走到花丛中间,只见榴花还在那里红艳的盛开。“芳心千重常似束”是引用了苏轼的《贺新郎·夏景》中“芳心千重似束”,是说千重花瓣儿好像美人的芳心情深自束,难以看透,这里形容榴花重瓣,美艳无人欣赏。当花朵无声的掉落之时,它多希望能有位美人陪她度过此生。下片抒情。不是榴花的花姿过于浓艳,而是人世太凄清,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独特的美,作者以花喻人,表现出作者此时内心的孤寂。所以她说“但愿枝头红不改”,只愿榴花不要凋谢,在作者孤独寂寞之时,有同是孤寂的榴花陪她樽酒自乐。全词透出孤独寂寞之感,全然没有第一首的孤芳自赏之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多情且情绪复杂的人。

叶嘉莹咏物善于运用拟人的手法,把物当作人来写,使全词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5)

善于化旧为新

叶嘉莹先生的咏物词另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就是借用古人的诗句,以故为新,为我所用,使得咏物词的情感表达含蓄蕴藉,富有情致。我们来看叶嘉莹的这首《踏沙行》:

一九八零年春,偶于席上遇一女士云能以姓名为人相命,谓我五行得水最多。即可如杯水之含敛静止,亦可如江海之汹涌澎湃,戏为此词,聊以自嘲云耳。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也曾局囿深怀里。炎天流火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如此,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风起。

在这首咏物词中,虽然在词作中用到许多古人的诗句,但是整首词毫无破碎堆垛、晦涩生硬的感觉,运用到词中的诗句自然恰当,不露痕迹,这固然与词人高深的词学修养和咏物技巧是分不开的。

“一世多艰”,在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十九首其一》曾道:“何意世多艰”;“寸心如水”来自于韩偓《即目》“攻苦惯来无不可,寸心如水但澄鲜”,这里词人化用古人的诗句来表达自己艰苦的命运。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13岁经历“七七事变”,国难当头,17岁遭遇丧母之痛,孤苦无依。她24岁结婚,随着先生的工作调动到了台湾,随后生下第一个女儿。刚到台湾不久,遭遇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丈夫被抓,进了监狱。53岁遭受丧女之痛,日日痛哭,痛不欲生。“也曾局囿深怀里” 来自宋濂《灵隐大师复公文集》“若子之言,不几局囿乎” 和张之翰《元日呈姜中丞》“喜浮栢叶深怀里,春到梅花晓角边”,叶嘉莹也曾经历许多的困难和苦难,被它们所羁绊。 “炎天流火劫烧余”,“炎天”是指夏天,炎热的天气,在《吕氏春秋 有始》中“南方曰炎天”,“流火”《诗经 豳风 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后用“流火”指为王朝勃兴之典;“劫烧”是佛教用语,“劫烧余”是劫烧余灰之省;“藐姑初识真仙子”,词中的藐姑射的神人与鲲化的飞鹏都是《庄子》中的寓言故事。这里的“藐姑仙子”是指在小序中提到的那位女士。

“谷内青松”徐寅《松》“涧底青松不染尘”,“苍然如此”是来自于陶渊明古诗《拟古九首》中的第六首中,诗中说“苍苍谷中树,冬夏常如兹。年年见霜雪,谁谓不知时。”长在青山幽谷中的松树苍然不改,但没有人知道它是怎样在寒冷霜雪中渡过,就像作者一样,她实际“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但是如果她不说,我们从他的外表根本不能看出她所经历过的患难,不是苍松不知冰雪的严寒,而是在年年的冰雪中煎熬,它练就了一身耐寒的品质而已。“历尽冰霜偏未死”,在高观园《沁园春 梅》中,梅花有“历尽冰霜空羞怨”的心甘情愿。松树和梅花都是非常耐寒的植物,他们有相同的品质,古人常常用它们来赞美一个高风亮节的情操。“一朝鲲化欲鹏飞”《庄子 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用“鲲化鹏飞”来写其心中的追求和胸怀。“天风吹动狂风起”化用吴潜《水调歌头 江淮一览》:“天风吹动襟袖,身世一轻鸥” ,在追求人生的目标和理想中,狂风暴雨总会相随,但是,那有怎样,只有经过苦难的洗礼,人生的才能在风霜雪雨之后闻到梅花香,看到更加苍翠的青松。

在叶嘉莹忧患的一生中,她的长女夫妇的死对她的打击是最大的。在1973年,她的大女儿言言和女婿同时因车祸遇难,她非常的悲痛,本以为,在历尽人生的悲哀苦痛之后,她可以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一个幸福而平静的晚年,却不曾想还会遭受到如此致命的一击,她把自己封闭起来,难以从苦痛中走出来,直到她实现了回国教书的愿望,才让她从失去亲人的伤痛中慢慢走了出来。苍松经霜不死,这里苍松其实也是指她自己。

另外一首咏物词《浣溪沙·新获莲叶型大花缸喜赋》也化用古人的诗句,自然妥帖,加深了词的表现力:

莲露凝珠聚海深。石根萦藻击初心。红蕖留梦月中寻。 翠色洁思屈子服,水光清想伯牙琴。寂寥天地有知音。

莲花型花缸是莲花的露珠聚起来的,在它的根底是初心所系,亘古不变,三闾大夫屈原在《离骚》中写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独守皓皓之白的节操千载之下令人怀想,俞伯牙所弹奏的高山流水知音一定有人理解和体会。此时的花缸不再是花缸,而是两个知音之间心意相通的媒介。

在叶嘉莹的咏物词中,她把前人在练词造句中的优秀的语句,化用和引用到自己的诗词,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词的精髓。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6)

咏物与咏怀交融

诗词中不可无我,而在咏物词中只是单纯的咏物,作品没有深意,毫无想象的空间,所以词人在写作中往往通过咏物来寄托他的品性情操和人格追求,把自己对国家的、时代、社会、自然的关注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这些咏物作品有了更为广阔的社会内容。在叶嘉莹的咏物词中物与我、咏物与咏怀相互交融,二者水乳交融,使的整首诗词的意蕴加深。

我们来看这首《水龙吟·咏榴花用东坡咏杨花韵代友人作》:

日长寂寞园林,依南窗梦魂飘坠。蓦地惊心,榴花照眼,动人幽思。色艳如霞,情浓似火,芳心深闭。点砌下苍苔,绛英三五,时时被,风吹起。 常怨东君薄幸,向阳春、不教红缀。宵来暴雨,朝来烈日,欢情零碎。闭到飘零,无香有恨,愿随流水。镇相看默默,无言只解,伴人垂泪。

“日长”点明了季节,在夏日的“寂寞园林”中,词人依着南窗沉睡着,这里写出了园林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平和、安静。她微微的睁眼,却突然间被耀眼的榴花惊醒,使人陷入了无限的忧思之中。她看到开得如霞似火的花朵,花朵正“芳心深闭”,有些花瓣从树上缓缓的掉落,在苍苔上被风轻轻吹起。下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榴花自盛开到凋落的悲惨命运,榴花的“红缀”不是它自愿的,只是“东君”负心,暴雨“薄情”而已。花瓣自己也不会哭,只是词人自己哭了而已。全词用铺叔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落花流水图,全词寄情于物,写物抒情融为一起,表现出词人对榴花的怜爱和同情,以及词人那颗易被大自然间的景物所触动的仁爱之心。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7)

与《水龙吟》的寄情于物,以物写人不同,叶嘉莹的另一首咏灯的词《鹧鸪天》则是借物抒怀:

友人寄赠“老油灯”图影集一册,其中一盏与儿时旧家所点燃者极为相似,因忆昔年诵读李商隐《灯》诗,有“皎洁终无倦,煎熬亦自求”及“花时随酒远,雨后背窗休”之句,感赋此词。

当年爱诵义山诗。酒边花外曾无分,雨冷窗寒有梦知。

人老去,愿都迟。幕看图影起相思。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

此词写于叶嘉莹的晚年,词人将咏灯与自己想要中国古典诗词的愿望融为一体,抒发了她对传统诗词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的爱国之情,灯的意像与人的情感合而为一。“皎洁煎熬枉自痴”引用的是李商隐《灯》中的诗句,这在小序中有说明。灯自古就是诗人们喜爱咏诵的对象,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终身无悔,李商隐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而叶嘉莹说它“枉自痴”是喜欢它的那股傻劲儿。“酒边花外曾无分”是说灯的命运也有还坏之分,幸运的灯能被带去赏花饮酒,而不幸的灯只能在寒冷的夜晚吹灭了,而自己就是“雨后背窗休”那盏不幸的灯,不过,诗人自己也想要过那种酒边花外的生活。

“人老去,愿都迟”朋友送的这盏灯使她想起小时候家中的那盏灯,让她感慨年华已逝,而自己的一切愿望都还没实现。但是她“枉自痴”,心甘情愿,所以是“心头一焰凭谁识,的历长明永夜时”,就算没有人认识她心里面的那团火焰,那个火也依然在闪动,那怕经历黑暗的永夜也依然光亮、鲜明,永不熄灭。词人没有正面的咏灯,而是以古人的咏灯诗词代之,以虚笔写灯,以实笔写情,灯虽不在词中,但它的形象贯穿始终,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它是词人抒情的媒介,咏灯是为了抒怀。

当年,叶嘉莹的老师顾随先生把她当做传法的弟子,经过他的努力,她做到了,如今她已步入晚年,她也希望青年的学子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佛经里面说,传法如传灯,“无尽灯者,譬如一灯然百千灯,冥者皆明,明终不尽”,她希望诗词犹如“无尽灯”一样,照亮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可见,叶嘉莹咏物词写物言情能使主与客、物与我交融合一,从而使咏物更好地抒怀,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8)

结 论

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叶嘉莹在咏物词中的写物抒情的情感特色和艺术特征。总的来说,词人的咏物偏重于感物和托物言志,情感浓郁,思致深远,具有明显的个人特色,内容上婉转情思,形式上婉约清丽。通过对叶嘉莹咏物词的简略分析后,我们可以从中见到叶嘉莹独具特色的咏物艺术,体会到她在古典诗词里的文学修养,感受到她那颗为传统诗词跳动的心弦。

我们从叶嘉莹的咏物词中走出,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贡献还不止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作中,她终身致力于古典诗词的研究和传授,回国讲学任教。在海外漂泊多年,叶嘉莹“怀京华之心,尽书生报国之力”,凭借着自己的坚持和才华,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领域取得很多成就,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仍然不满足,她希望的是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将自己的余生尽可能的奉献给祖国。因此,我们在解读叶嘉莹的咏物词之中,要与她对中国古典传统文化的喜爱和对中国古老璀璨文化的痴迷联系起来,再结合她在教学和研究上的贡献,全面、深刻的理解她的感情世界和艺术特色。

对于叶嘉莹咏物词的探析,本文只是简单的从诗词的情感特色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去谈了自己肤浅的见解。不管是对于叶嘉莹先生的诗词研究,还是只是她的咏物词探析,都还有很多的研究点,就本文谈及的两方面,希望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叶嘉莹的最美诗句(如果叶嘉莹生在古代)(9)

参考文献

[1] 叶嘉莹口述,张候萍撰写.红渠留梦——叶嘉莹谈诗忆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5月.

[2] 熊烨编著.叶嘉莹传[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3] (加)叶嘉莹著,程滨注.迦陵词稿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4] 叶嘉莹著.多面折射的光影——叶嘉莹自选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

[6] (梁)萧统,《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排印版.

[7] 左丘明著,《国语》,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8] 叶嘉莹著.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9] 方晓红.论咏物词的历史流程及艺术特色[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5期.

[10] 朱巧云.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试析叶嘉莹诗词中的“中国情节”[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第25卷第1期.

[11] 徐志啸.叶嘉莹先生年表[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5月第28卷.

[12] 谢景林.乡根·诗魂——读加拿大皇家学会华裔院士叶嘉莹教授[J].长城.1999年6月.

[13] 靳欣.月明一片露华凝——叶嘉莹诗词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报.2007年第28卷第1期.

[14] 张静.百年身世千秋业,谁向斯编识苦辛——叶嘉莹旧体诗词曲创作版本述要[J].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15] 曹睿.叶嘉莹词学研究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5月.

[16] 王亚红.李清照叶嘉莹文学比较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3月.

[17]熊芹艺.叶嘉莹“弱德之美”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年5月.

[18]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7月.

作者授权原创作品,任何人不得转载和用于其他用途,违者必究。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