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几个皇帝对比(东晋衣冠南渡11个皇帝)
东晋的几个皇帝对比(东晋衣冠南渡11个皇帝)公元316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公元307年九月,司马睿带着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南渡后,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东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但在当时也获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绍的高度评价。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园所
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此外,史书中又仿东汉称中汉,称东晋为中晋,寓以晋室中兴之意;又东晋统治地区大部分在江东,古称江左,因此以江左代指东晋。
东晋是门阀士族政治,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时代,也曾经内部四分五裂。东晋与之前的孙吴以及其后的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
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一、晋元帝——司马睿
东晋开国皇帝。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公元290年,司马觐去世,年仅十五岁的司马睿依例袭琅邪王爵。同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去世。继立的司马衷鲁愚迟钝,无力驾驭政局。在动荡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处于帝室疏族地位的司马睿无兵无权,为避杀身之祸,他采取恭俭退让的方针,尽量避免卷入斗争的旋涡。
但在当时也获得名士嵇康之子、侍中嵇绍的高度评价。在洛阳,司马睿交结密切的朋友只有王导。王导,字茂弘,出身于北方头等士族的琅邪王氏,公认的名士领袖王衍是其族兄。王氏家园所在的琅邪国,是司马睿的封国。司马睿的琅邪国在西晋算是大国
公元307年九月,司马睿带着王导渡江至建邺。晋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渐南移江东。南渡后,以王导、王敦为代表所构成的王氏家族势力在当时是非常牢固的,这使“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在江左维持了二十余年,直到庾氏家族兴起,抑制王氏并凌驾于王氏为止。
公元316年,刘曜长围长安,12月11日,晋愍帝无奈出降,西晋亡。
公元317年4月6日,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史称东晋。
公元318年4年23日,晋愍帝死于汉国的消息传到江东,司马睿才于4月26日即皇位。东晋据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
司马睿即位后,因为在皇族中声望不够,势力单薄,所以得不到南北士族的支持,皇位不稳。但是,他重用了王导。王导运用策略,使南方士族支持司马睿,使北方南迁的士族也决意拥护司马睿,稳定了东晋政权,维持了偏安局面。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当时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完全信任王导,叫他“仲父”,把他比作自己的“萧何”。王导也经常劝谏司马睿克己勤俭,优待南方,与人为善。司马睿和王导在草创期上演了一场君臣相敬相爱的佳话。琅琊王家也达到了权势的高峰,除了王导担任丞相,王敦控制着长江中游,兵强马壮;朝廷四分之三的文武大臣都是王家人的或者与王家相关的人。另外,王家在南朝时期出了八位皇后。
大权旁落引起司马睿极大的不满,他引用刘隗、刁协、戴渊等为心腹,试图压制王氏权势。
322年,素有野心的王敦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直扑石头城(即建康)。王导为保全王氏家族利益,暗助王敦。王敦攻入建康,杀戴渊等人,刘隗投奔石勒。
司马睿一败涂地,无奈之下,司马睿对王敦说:“你如果想当皇帝,早和我说啊,我把皇位让给你,我还当我的琅邪王去。何苦让百姓跟着受苦呢?”司马睿近似哀求的话,并没有抚平王敦的野心。
不久之后,王敦便自己为自己加官进爵,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司马睿征讨王敦时,曾下令“有杀敦者,封五千户侯”,而王敦却把自己“封武昌郡公,邑万户”,无疑又将司马睿嘲弄了一番。
司马睿皇帝徒具虚名而已,朝中任何事情都由王敦做主。王敦看到太子司马绍有勇有谋,便想以不孝而废之,后因百官皆不从而作罢。四月,王敦还师武昌,遥控朝政。此后,王敦更加猖狂,以至于司马睿和他的朝廷成了摆设。
司马睿见无法动摇王导势力,自己名为天子,号令却不出宫门,渐渐忧愤成病,卧床不起。他想到大臣中只有司徒荀组对自己比较忠顺,就任命他为太尉兼领太子太保,打算让他参与朝政,钳制王导。不料司徒荀组受任不久就病死,司马睿更加忧伤,病势加重。
公元323年1月3日,晋元帝忧愤病逝。终年47岁
二、晋明帝——司马绍
晋元帝司马睿长子 ,东晋第二位皇帝
司马绍于322年即位,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稳定东晋王朝的局势。
司马绍聪慧善断,明于事理。东晋政权初建之时,兵荒马乱,生民涂炭,国力空虚疲弊,权臣王敦等作威作福,东晋政权随时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司马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做到对权臣的制衡。他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南渡侨姓与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稳定时局,使社会呈现向安定发展的趋势。虽在位时间短暂,但对安定国家大局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325年,司马绍病逝,终年二十七岁
三、晋成帝——司马衍
晋明帝司马绍长子,东晋第三位皇帝
晋成帝于325年即位,因为年幼就由母亲庾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司马衍在位期间,任用外戚庾亮执政,试图排斥王导势力,振作东晋王室。但庾亮猜忌大臣,任意杀逐重要官员,引起统治集团内部冲突。
327年,历阳镇将苏峻、寿春镇将祖约以杀庾亮为名,起兵叛乱,攻入建康。后被陶侃、温峤起兵平定,王导再次出山执政,东晋王朝又一次转危为安。
晋成帝在位期间曾经命令庾亮北伐,但是败于石虎。336年,晋成帝颁布壬辰诏书,禁止豪族将领将山川大泽私有化;341年,又以土断方式将自江北迁来的世族编入户籍。342年,晋成帝去世,终年21岁
四、晋康帝——司马岳
晋明帝司马绍次子,晋成帝司马衍同母弟弟 ,东晋第四位皇帝
司马岳在其兄晋成帝继位后,受封吴王。后改封琅邪王,历任散骑常侍、骠骑将军、侍中、司徒。
342年,晋成帝病重,在掌权的庾冰等人建议下,舍弃自己的两个儿子,立弟弟司马岳为皇位继承人。同年,晋成帝去世,司马岳继位。
344年,司马岳去世,终年二十三岁
五、晋穆帝——司马聃
晋康帝司马岳长子,东晋的第五位皇帝
344年九月二十四日,晋康帝将儿子司马聃立为皇太子。
344年九月二十六日,晋康帝去世。九月二十七日,年仅两岁的太子司马聃即位,尊母亲皇后褚蒜子为皇太后,并由褚太后临朝摄政。第二年改元为永和。 同年十月二十三日,将晋康帝安葬于崇平陵,十一月初九日,车骑将军庾冰去世。
由于司马聃年幼,所以由褚太后掌政,并由何充辅政。346年,何充去世。二月,由司徒蔡谟与会稽王司马昱辅政。 此后赵石虎病死,中原大乱。晋穆帝在位期间东晋朝廷先后令褚裒 、殷浩北伐,均未成功。354年,太尉、征西将军桓温北伐关中,大败前秦。桓温还消灭了在四川立国的成汉 ,并且于356年夺回洛阳,虽然不久就因为粮运不继而撤退,东晋的版图仍然有所扩大。
361年,司马聃生患重病在显阳殿去世,时年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