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诸葛亮三气周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诸葛亮三气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诸葛亮三气周瑜)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周瑜,是儒雅之将,名士风范。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盛赞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钦羡他娶了绝代美女小乔,钦羡他手持鹅毛扇、头戴纶巾的英姿,钦羡他指挥双方实力悬殊的赤壁大战,取得胜利仅在“谈笑间”的大将风范!之后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却把“羽扇纶巾”移植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和手上,剥夺了周瑜的智慧形象。三国时的周瑜,还一直有着“美周郎”的雅称。《三国志·周瑜传》称赞他:“长壮有姿貌”、“出众人之表”。《三国演义》描述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按照今天的话说,周瑜长得英俊高大,是个标准的大帅哥!周瑜的心胸宽阔还体现在他的举贤任能上:首先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纮,继之举荐鲁肃,临终前力推过去曾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鲁肃代行自己的大都督之职。更值得一提的是,周瑜在诸葛亮到江东做说客的第二天,就发觉他很有才,立马找到其兄诸葛瑾,让他

1、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

记者:提起周瑜,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三国演义》里“三气周瑜”的故事,是“既生瑜,何生亮”,以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习语。对此会长怎么看?

诸葛亮三气周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诸葛亮三气周瑜)(1)

李卫生:这完全是一个误导。

历史上的周瑜是个心胸宽广、豁达大度、举贤任能之人。《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周瑜的评价是:“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即周瑜性格好,度量大,心胸宽阔,深得人们的拥戴,并不是后来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的“心胸狭窄”、“器量狭小”的人物,更没有“诸葛亮三气周瑜”历史事实。所谓的“既生瑜,何生亮”也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周瑜的形象被严重歪曲,而且影响了几百年,实在太冤!

陈寿还用讲故事的方式高度评价周瑜的心胸。据《三国志·周瑜传》记载:赤壁之战前,孙权拜周瑜为大都督,统领水陆大军,这时周瑜才33岁,位在程普之上。程普向为东吴老将,曾追随孙坚破黄巾、讨董卓,又跟孙策平刘勋、征黄祖,身经百战。所以,他倚老卖老,不大看得起周瑜这个“新秀”。《江表传》甚至说他曾多次羞辱周瑜。而周瑜却以东吴基业为重,胸怀宽广,处处宽容,“折节容下,不与较”。程普颇为感动,从内心深处敬服周瑜。他感慨地对人说:“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时人由此崇敬周瑜的胸怀和器量,有人认为此事可与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相媲美。该故事以后被许多诗人所津津乐道,如“夫子如周郎,即之疑饮醇”、“一见周瑜胜饮醇”、“周瑜醇似酒,崔远爽於梨”、“公瑾之交似醇酎,吉甫之颂如清风”等等。

周瑜的心胸宽阔还体现在他的举贤任能上:首先向孙策推荐张昭、张纮,继之举荐鲁肃,临终前力推过去曾与自己意见不同的鲁肃代行自己的大都督之职。更值得一提的是,周瑜在诸葛亮到江东做说客的第二天,就发觉他很有才,立马找到其兄诸葛瑾,让他去劝说诸葛亮弃刘备事东吴。

周瑜心胸和器量之大,也受到他的对手的肯定。刘备说周瑜:“器量广大,万人之英”;诸葛亮赞周瑜:“仗义疏财”、“挥洒自如”、“雅量高志”、“文武筹略”、“挽强为弱”、“雄姿英发”;蒋干称周瑜:“雅量高致”。后代的一些名人如苏东坡等,在周瑜的人品方面,都给予了极高评价。

关于周瑜的心胸和器量,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上说:《三国演义》里讲的,“可惜那是小说,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并不曾气过周瑜,就算气过,怕也气不死。为什么呢?因为周瑜的气量是很大的。”

三国时的周瑜,还一直有着“美周郎”的雅称。《三国志·周瑜传》称赞他:“长壮有姿貌”、“出众人之表”。《三国演义》描述周瑜:“姿质风流,仪容秀丽”。按照今天的话说,周瑜长得英俊高大,是个标准的大帅哥!

文武双全、多才多艺的周瑜,是儒雅之将,名士风范。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盛赞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钦羡他娶了绝代美女小乔,钦羡他手持鹅毛扇、头戴纶巾的英姿,钦羡他指挥双方实力悬殊的赤壁大战,取得胜利仅在“谈笑间”的大将风范!之后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却把“羽扇纶巾”移植到了诸葛亮的头上和手上,剥夺了周瑜的智慧形象。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周瑜时说:“建独到之明……实奇才也!”周瑜的“独到之明”体现在反对送人质赴曹、胆略过人、“吞刘自大”和图取西川、中原等方面。同时,周瑜还演绎了我国历史上经典的反间计、苦肉计等。

2、周瑜到底是哪里人?

记者:周瑜到底是哪里人,为何现在出现了争议?

李卫生:这实际上不是问题,因为《三国志·周瑜传》明确记载:“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即周瑜是庐江郡舒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舒城县人;后来的史书和史料都这样记载。只是近年来,舒城的一个邻县硬说他们那里才是周瑜故里。因此出现了所谓的周瑜故里之争。

寻根周瑜,须弄清东汉和西晋时期的“舒县”。最早记载周瑜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他所著《三国志》是权威史书,周瑜是哪里人历来皆以此为据。

舒县,始设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历经东汉,三国时废除,西晋再次设立,至南北朝,存续时间近700年。史料证明,舒县的范围很大,包括今天的安徽舒城、庐江、桐城、怀宁、无为、鹊尾渚五县和地区,远非今天一个县的概念。

但是,舒县的主要地区在今天的舒城县,陈寿所生活的西晋更是如此。《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原注:“以舒之众屠破六县。舒,今庐江之故舒城县也。故六城在寿州安丰南百三十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典传记》注:“率领舒之军屠六。舒即今安徽省舒城,六即六安。”《汉书·高帝本纪》中也有“以舒屠六”的记载,注解“舒”与“六”也都是今天的舒城和六安,从而说明舒城在汉时属舒县。

《三国志·臧霸传》和《三国志·张辽传》中臧霸在舒县等地讨伐东吴陈兰的史实,以及史书中出现的“舒”、“舒口”等地名均在今天的舒城县,证明舒城在汉时属舒县。

宋·王象之《舆地纪要》第45卷庐州沿革引《元和郡县志》:“开元二十三年,刺史竹承构奏,于故舒城置舒城县。”即唐朝设置舒城县时是在“故舒城”。“故舒城”即《后汉书》李贤注所称的“舒县故城”,即舒城是汉时舒县中心。

宋《太平寰宇记》更是把舒城与舒县的关系和舒城县名的由来记载得十分明确:“舒城为古舒县”,“舒城县,取古舒县城名”。

汉领舒县等地的时称“舒王”的羹颉侯刘信城邑(舒县治所)及死后丧葬地均在今舒城县,皆证明舒城汉时为舒县。《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记载:“羹颉侯邑位今舒城县西北15公里。”“离此(注:舒县城邑)不足3公里俗称舒王墩为羹颉侯墓。”《安徽省志》还记载,刘信在位时,还在其封地今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岭兴修水利,建成了与都江堰齐名的汉代两大水利工程“七门堰”。

正因为以上记载,《辞源》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1月出版)对“舒城”作了解释,认为舒城是春秋以前群舒国故地,汉建置舒县,唐又在此建置舒城县:“舒城,县名,属安徽省,春秋时舒庸、舒鸠诸国地。汉置舒县。三国时废。唐开元间复置舒城县,属庐州府,历代相因。”

舒县还包括今天的桐城市。《后汉书·郡国志》记载:“舒有桐乡”。桐乡,即今天的安徽省桐城市。今天的庐江县汉时也属舒县。《汉书·地理志》“舒县”注:“故国,莽曰昆乡”,《宋史·志》云:“庐江县有昆山矾场。今庐江县南有大小矾山,是汉舒县兼有今庐江县境”。

清桐城派代表人物之一姚鼐,在《汉庐江郡县沿革考》里分析了汉时舒县的范围:“舒县,盖得今舒城南、桐城北、庐江西地”。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编的《续修舒城县志》对舒县的地理范围有更全面准确地记载:汉时舒县的疆域“有桐乡、鹊尾渚,盖得今县(注:即舒城)及庐江全境、桐城北境,无为西南境,绝长补短,逾三数百里,屹然一大邦也……”

周瑜是哪里人,早在唐朝就已经非常明确了。自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周瑜开始至今,众多权威史书和图书均记载周瑜是今安徽舒城县人。

这里最为代表的是唐朝史学家许嵩的《建康实录》。该书记载:“瑜字公瑾,庐江舒城人”,即“周瑜是庐江郡舒城县人”。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许嵩是非常严肃的史学家,他与舒城建县为同朝人,均为唐朝。他撰《建康实录》时,舒城建县不久,而邻县庐江则早已建立(隋设),两县同时并存,但许嵩在《建康实录》中却将周瑜是舒城人还是庐江人区分得十分清楚,把周瑜写成“庐江舒城人”,而没有记载“庐江庐江人”。

众多史书、家谱及全国著名三国遗址展览等,均注明周瑜是哪里人。自晋陈寿和唐许嵩记载周瑜以后,周瑜是舒城人被公认,从没有争议。如:明代成书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三次提到周瑜是舒城人;《辞海》(1979年版)记载:周瑜“今安徽舒城县人”;湖北赤壁、江西九江、湖南岳阳、四川成都、台湾博物馆及安徽省博物院等全国著名三国历史博物馆、遗址遗迹展览、博物院和旅游风景区,介绍周瑜时都注明是今安徽舒城人;安徽宿松县、舒城县及浙江绍兴市周氏后裔保存的民国以前修编的六套《周氏宗谱》均明确记载:“周瑜桑梓舒城焉”、“周瑜家舒城”、“周瑜家居舒城麻地”等;《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安徽省志》、《安徽历史人物大辞典》、《安徽百科全书》、《可爱的安徽》、《走进安徽》、《影响青少年成长的99位名人》、《闲品三国》等全国及安徽出版的各类权威图书均明确记载周瑜是舒城人;国粹京剧传统剧《群英会》唱了几百年,唱词一直都是周瑜“庐州舒城县人”,等等。

“周瑜城”是证明周瑜故里的一个重要物证。汉时的舒县与今天的舒城县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周瑜城”却可以清楚地证明周瑜就是今天的舒城县人。

“周瑜城”为东汉末年周瑜住家练兵的城池遗址,位于今天的舒城县干汊河镇瑜城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持含山凌家滩遗址考古发掘并获199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奖的考古专家张敬国先生,2010年12月23日在周瑜城实地考察后说:“周瑜城在安徽省是保存比较完好的东汉城址,可申报‘国保’单位。”

《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在此把自家的南大宅让与孙策一家居住,并与孙策“登堂拜母”、“结为昆仲。围绕周瑜城,舒城境内还有20多处与周瑜有关的历史遗址遗迹,如周瑜练三墩、牧马旧市、春秋山周氏祖坟、栲栳山周瑜祖坟等。同时,舒城民间还流传着几十则周瑜的传说和故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追根溯源,可正本清源;寻根周瑜,方拨开迷雾。据此,我们可以淘尽近年来遮挡在我们眼前的泥沙,送周瑜还真正的故里——安徽省舒城县!

3、为何有人说周瑜是庐江西南人?

记者:既然如此,为什么又有人说,周瑜是庐江西南人?

李卫生:这种说法是明显站不住脚的。它牵涉到五个有关问题。

第一,《辞海》前后两个版本的不同记载。1979年版的《辞海》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辞海》。该《辞海》(缩印本)第200页“周瑜”词条的注解是:“周瑜(175—210),三国吴国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可不知什么原因,以后再版的《辞海》将“周瑜”改成“今安徽庐江西南人”。因此,庐江便主张周瑜是庐江人。

读者应该相信哪个版的《辞海》?再版的《辞海》改动周瑜的籍贯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将周瑜的籍贯修改成表述模糊的“今安徽庐江西南人”?这些编者没有说,我们也一概不知道。

史书、辞书、志书的记载应以时间在先为依据。况且,“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的表述欠科学,不规范。图书介绍人的籍贯只到省和县,不会到县以下的方位。将周瑜表述成某县“西南人”,实在令人费解。“庐江县西南”既可指庐江县内,也可指庐江县外,而舒城正位于庐江县西南位置。

第二,“舒城县与庐江县”的关系及“庐江西”或“庐江西南”的具体所指。庐江县是隋开皇初(开皇元年为581年)建置的,舒城县是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建置的,庐江比舒城建县起码早150年。舒城建县是划合肥南部和庐江西南部而成的。所以,《旧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第五册)记载:“舒城县,开元二十三年,分合肥、庐江二县置。”

由此可知,唐之前没有舒城县,故说舒城地区为“庐江西南”。唐之后,以前习称的“庐江西南”已属舒城县。1999年以后再版的《辞海》记载周瑜“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的“西南”,实际上就是舒城县。

关于“庐江西”之说,也实为今舒城县。清代编纂的《江南通志》、《安徽通志》均有相关记载,即今舒城正所谓古人所说的“庐江西”。

第三,“汉晋时期的庐江郡与今天庐江县”的关系。

汉承秦制,实行郡县制,晋同制。《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庐江郡下辖14个县,《安徽历代政区治地通释》记载:西晋庐江郡下辖10个县,舒县均是其下辖的首县。《辞海》(1979年版)记载汉时庐江郡所辖范围包括长江以北的安徽、湖北和河南三省十多个县:“庐江,郡名。汉辖境相当于今天的安徽巢县、舒城、霍山以南、长江以北,湖北英山、广济、黄梅和河南商城等县地。”所以,汉晋时的庐江根本不是今天的庐江县,而是一个郡,郡是管县的,相当于今省辖县。汉晋时没有庐江县,庐江建县为隋朝。所以,“庐江”二字名虽同,本质实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把今天的庐江县视同汉晋时期的庐江郡,则为张冠李戴,大错特错。

今庐江县如果说周瑜是庐江郡人,则正确,即相当于说周瑜是安徽省人一样,但不能因今庐江县与古“庐江郡”二字同名,就称周瑜是今庐江县人。

第四,“舒城县、庐江县与汉龙舒县”的关系。

弄清楚今天的舒城县、庐江县与汉时龙舒县的关系,对于明确周瑜是什么地方人很有帮助,可以消除一些误区。

史料载明,汉晋时都有舒县和龙舒县,皆隶属庐江郡。龙舒县与舒县下辖地区先后有交叉。东汉永平元年(公元58年),龙舒县则改为“龙舒侯国”。《安徽省志》记载,龙舒侯国在汉时“立国13年”。龙舒县范围包括今天的庐江全境、舒城西南、桐城南、怀宁北等地区,认为东汉时有龙舒县是错误的,把龙舒县当作今某个县也是错误的。《旧唐书·地理志》(中华书局,第五册)载:“庐江,汉郡名。汉龙舒县地,属庐江郡。梁置湖州,隋复旧也。”说明今庐江县在汉时属龙舒县。

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认为:“舒西南有龙舒,东汉侯国,六朝县废,今怀宁、桐城之间有大小龙山,意古龙舒境乎。”说明汉龙舒县包括今天的安徽怀宁县、桐城市。清·姚鼐也是同样的观点。他在《汉庐江郡沿革考》写道:“龙舒,盖得今怀宁北、桐城南地。”

西汉龙舒县还下辖今舒城县西南山区。《安徽历代政区治地通释》曰:“龙舒县——春秋群舒之邑,西汉置县。故址疑在今舒城县西南晓天镇附近。”

第五,“周瑜墓”不能证明周瑜是哪里人。正史记载的周瑜,是个人人景仰和钦羡的雄才大略、英俊潇洒、风流倜傥式的英雄人物,故他死后,与周瑜有关的地方都先后建起周瑜墓,以示纪念。据了解,湖南岳阳,江苏苏州、镇江,安徽芜湖、庐江、宿松、舒城,江西南昌等地都有周瑜墓,当地史志中或文物部门大多有记载。

庐江的周瑜墓,是明代庐江知县奉上司之命而修建的,因庐江县与汉晋时的庐江郡同名,故而修建纪念性的周瑜墓。《庐江县志》(1993年5月版)记载“周瑜墓,建年不详”。该志进一步载明:“明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提学御史彭勖令知县黄金兰修建周瑜墓,并立‘吴名将周公瑾之墓’碑碣。”1442年,距周瑜去世已近1230年了,所以这不可能是周瑜真正葬身之地。

不管哪里有周瑜墓,即使是真周瑜墓,也不能以此为据主张周瑜是这个地方人。通俗而浅显的道理:“人的墓葬地不能证明人的出生地。”正如曹操墓在河南安阳、李白墓在安徽当涂、岳飞墓在杭州西湖而不能认为就是当地人一样。

4、研究周瑜文化有何现实意义?

记者:现在与邻县争论“周瑜故里”很重要吗?

李卫生:首先,这个争议不是我们挑起的,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陈述历史的本来面目。其次,明确“周瑜故里”,也是研究周瑜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们知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地方的血脉。周瑜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宣传和开发周瑜文化,目的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强国”和十八大提出的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精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周瑜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通过大量的走访、挖掘周瑜历史文化资料,使周瑜文化得到了整理、保护、传承、宣传、开发和利用,不仅凝聚了人心,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和繁荣,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周瑜文化研究会将继续加大有关周瑜的资料搜集、整理、研究和宣传力度,加强周瑜文化的保护和有关周瑜文化的硬件建设,使周瑜文化在全国和世界上产生影响力,成为我国历史文化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前出师表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诸葛亮三气周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诸葛亮三气周瑜)(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先帝创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立困弊,这真是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忠心的将士在外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在您的身上进行报答。您应该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激发志士的勇气,不应当妄自菲薄。援引不恰当的譬喻,以堵塞忠言进谏的道路。

宫禁中的侍卫、各府署的臣僚都是一个整体,赏罚褒贬,不应有所不同。如有作恶违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官吏评定对他们的惩奖,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的公正严明。不应该有所偏爱,使宫内宫外执法不同。

侍中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之事,无论大小,都去咨询他们,然后施行,必能弥补缺失,集思广益。

将军向宠,心性品德善良平和,又通晓军事。过去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很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禁军营中的事都去咨问于他,必能使军队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臣谈论这事,未尝不叹息而痛恨桓帝、灵帝时期的腐败。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就会指日可待了。

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卑微鄙陋,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希望陛下把讨伐汉贼、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去完成;若不能完成,就治我的罪,以告于先帝的英灵。如果不能进献增进圣德的忠言,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已表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谋求自强,征询臣下的意见,考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思先帝的遗诏。臣蒙受大恩,不甚感激。

现在即将远离,一边写表,一边流泪,真不知该说些什么。

诸葛亮三气周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诸葛亮三气周瑜)(3)

注释

(1)先帝:指蜀昭烈帝刘备。先,尊称死去的人。

(2)创:开创,创立。业:统一天下的大业。

(3)中道:中途。

(4)崩殂(cú):死。崩,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5)今:现在。

(6)三分:天下分为孙权,曹操,刘备三大势力。

(7)益州疲弊:弱,处境艰难;益州:汉代行政区域十三刺史部之一,包括今四川省和陕西省一带。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民生凋敝。

(8)此:这;诚:的确,实在;之:的;秋:时,时候。这里指关键时期;一般多指不好的。

(9)然:然而;侍:侍奉;卫:护卫;懈:松懈,懈怠;于:在;内:皇宫中。

(10)忘身:舍身忘死,奋不顾身。

(11)盖:原来;追:追念;殊遇:优待,厚遇。

(12)诚:的确,确实;宜:应该。

(13)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

(14)光:发扬光大,用作动词;遗德:留下的美德。

(15)恢弘:发扬扩大,用作动词。恢,大。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气:志气。

(16)妄自菲薄:过于看轻自己;妄:过分;菲薄:小看,轻视。

(17)引喻失义:讲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喻:比如;义:适宜、恰当。

(18)以:以致(与以伤先帝之明的以用法相同:以致);塞:阻塞;谏:劝谏。

(19)宫:指皇宫;府:指丞相府;俱:通“具”;全,都。

(20)陟(zhì):提升,奖励;罚:惩罚;臧否(pǐ):善恶,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好坏。

(21)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作奸:做了奸邪的事情;科:科条,法令。

(22)及:以及;为:做。

(23)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吏。

(24)刑:罚。

(25)昭:显示,表明;平:公平;明:严明;理:治理。

(26)偏私:偏袒,有私心。

(27)内外异法:内宫和外府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内宫和外府。异法,刑赏之法不同。

(28)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

(29)简:选择;一说通“拣”,挑选;拔:选拔;遗(wèi):给予。

(30)悉以咨之:都拿来跟他们商量。悉,全部;咨:询问,商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

(31)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bì):补。阙,通“缺”缺点,疏漏..

(32)有所广益:有所启发和帮助;广益:增益。益,好处。

(33)性行(xíng)淑均:性情善良品德端正;淑,善;均,平。

(34)晓畅:精通。

(35)试用:任用。

(36)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禁卫军统帅)。

(37)营:军营、军队。

(38)行(háng)阵:指部队。

(39)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39)小人:晚辈,下人,这里指:宦官。

(40)倾颓:倾覆衰败。

(41)痛恨:痛惜,遗憾

(42)死节:为国而死的气节,能够以死报国。

(43)隆:兴盛。

(44)计日:计算着天数,指时日不远。

(45)布衣:平民;百姓。

(46)躬:亲自;耕:耕种。

(47)南阳: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48)苟:苟且;全:保全。

(49)闻达:显达扬名,扬名显贵。

(50)卑鄙: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微;鄙:地处偏远。与今义不同。

(51)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52)顾:探望。

(53)感激:有所感而情绪激动。

(54)许:答应;驱驰:奔走效劳。

(55)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56)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临近。

(57)夙夜忧叹:早晚忧虑叹息。

(58)泸:水名,即如今的金沙江。

(59)不毛:不长草木,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

(60)兵:武器;甲:装备。

(61)奖率:奖赏率领。

(62)庶:希望;竭:竭尽;驽(nú)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

(63)攘(rǎng)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64)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

(65)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所以:用来...的是

(66)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损:除去。益:兴办,增加。

(67)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托:托付,交付;效:效命的任务。

(68)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

(69)告:告慰,告祭。

(70)兴德之言:发扬陛下恩德的忠言。

(71)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

(72)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

(73)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良策。诹(zōu),询问,咨询。

(74)察纳:识别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

(75)深追:深刻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76)当:在……时候。

(77)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

(78)不知所言:不知道再该说些什么。

【作品鉴赏】

《前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

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地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诸葛亮三气周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诸葛亮三气周瑜)(4)

《前出师表》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

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历史评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评价这篇文章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南宋诗人陆游评价表文,说道:“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舟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作者介绍

诸葛亮

诸葛亮三气周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诸葛亮三气周瑜)(5)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诸葛亮三气周瑜在历史上是否存在(诸葛亮三气周瑜)(6)

  • 中文名
  • 诸葛亮
  • 别 名
  • 孔明,卧龙
  • 国 籍
  • 蜀汉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 出生日期
  • 181年(光和四年)
  • 逝世日期
  • 234年10月8日(建兴十二年八月二十八)
  • 职 业
  • 政治家、军事家
  • 主要成就
  • 提出《隆中对》,作出战略规划
  • 主要成就
  • 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
  •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 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
  • 代表作品
  • 《隆中对》《出师表》 《诫子书》等
  • 官 职
  • 军师中郎将、军师将军、丞相
  • 封 爵
  • 武乡侯
  • 谥 号
  • 忠武侯
  • 祠 庙
  • 武侯祠
  • 墓 葬
  • 勉县定军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