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后代世系表(乾隆是海宁陈氏之子)
乾隆皇帝后代世系表(乾隆是海宁陈氏之子)支走闲杂人等,婢女对陈夫人道:婢女出了雍和宫,便到了陈阁老的府上,一进门就对他们说:“恭喜夫人喜添了个贵子。”身为皇子的女人,钮氏自然知晓生儿子对自己的重要性,但肚子不争气,只有长吁短叹。恰好她身边有个婢女非常聪明,知道她的心事,就忍不住对她说:“奴才愿为您效劳,能将小公主变成小王爷。”于是便和钮氏耳语一番,钮氏听后喜笑颜开,让婢女着手去布置。
有这样一种一种说法,流传很广很广。康熙年间,雍亲王胤禛与内阁大臣陈世倌关系很好。由于清代素以“阁老”“X相”称阁臣,故胤禛称呼陈世倌为陈阁老。
陈阁老50多岁时,他的夫人突然怀孕,陈阁老欣喜若狂,早烧香晚磕头,求菩萨保佑,希望能给生个儿子好延续香火。
巧合的是,雍亲王的侍女钮轱辘氏也怀了孕。
康熙四十九年,钮轱辘氏和陈夫人同月同日分娩,陈夫人生了个男儿,钮氏却生了个女儿。
身为皇子的女人,钮氏自然知晓生儿子对自己的重要性,但肚子不争气,只有长吁短叹。恰好她身边有个婢女非常聪明,知道她的心事,就忍不住对她说:
“奴才愿为您效劳,能将小公主变成小王爷。”
于是便和钮氏耳语一番,钮氏听后喜笑颜开,让婢女着手去布置。
婢女出了雍和宫,便到了陈阁老的府上,一进门就对他们说:“恭喜夫人喜添了个贵子。”
支走闲杂人等,婢女对陈夫人道:
“我们家王妃(其实还不是妃)也生了皇孙,特意让老婢前来告诉夫人,在满月时请夫人带小官人到宫中玩玩。”
陈夫人听到是王爷府上有请,连考虑都没考虑,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满月那天,恰好陈夫人身体有恙,陈阁老只好让奶妈抱着小官人去王府。
来到王府里,婢女让奶妈在下方等候,便抱着小官人见了王妃。陈府奶妈一直等到暮色降临,婢女你才将孩子交给了她。
陈夫人痛不欲生,陈阁老爷也十分悲伤。但他想,王妃生的是个女孩,将自己儿子换取,日后万一当上皇帝也是陈家的福分呀!
于是他对夫人说:“不要哭闹,不得声张,出了这种事只好将错就错,否则性命难保。”
钮氏跟陈家换了儿子后,就抱着小少爷出来与雍亲王见面,雍亲王见着白白胖胖的儿子,满心喜欢,就更加宠爱钮氏了。
陈阁老怕别人知道,立刻告老还乡,回到浙江海宁。
于是乎,海宁“陈与帝共一宗”之说不胫而走,传遍了大江南北。乃至到了清朝末年,可以说上至缙绅下至妇孺无人不知---海宁陈家有一个儿子当了皇帝,而汉人尤其津津乐道。
“乾隆为海宁陈氏之子”一事流传很广,几乎家喻户晓,和孝庄太后下嫁、顺治皇帝出家、雍正皇帝被并成为“清宫四大奇案”。
关于这种说法还有两个佐证。一,乾隆六下江南,4次住到了陈家。
第三次南巡时,乾隆就住到了海宁陈家,还为陈家的花园赐名为安澜园,并题诗留念。
乾隆第四次南巡,没去杭州,先到了海宁陈家。第5次南巡仍旧住在海宁的安澜园,并且还写了6首诗。
第6次南巡时,他已经76岁高龄了,仍是住到了海宁陈家。
二,道光年间有一位江西道元名叫陈崇礼,晋见道光皇帝时,道光皇帝讯问他的家事。
陈祟礼面带羞色回答:“臣为佐贰属员起家。”
当时官场重科举出身,他不是两榜进士而官至道员,当然面带羞愧了。
道光皇帝又让陈崇礼说他的祖上都是谁,陈祟礼说:“微臣是陈元龙的后代。”
道光皇帝听后,欣然微笑了:“汝固海宁陈家也。”
于是在陈祟礼没有任何政绩和功名的情况下,就立刻擢升他为盐运使。
如此一来,无论大江南北还是京城内外,无不知海宁陈家渊源流长,民间更愿意相信乾隆为陈氏之子。
事实真的如此吗?海宁在浙江省北部,南临杭州湾。这里人杰地灵,是王国维、徐志摩、金庸、金学曙、蒋百里等名人的家乡。
海宁陈家发迹于明正德年间, 到了清康熙年间达到顶峰,兄弟两人。 登科入第、父子三人同榜进士者比比皆是。官至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地方督抚,甚至登阁入相者大有人在。
但是这都是在乾隆当皇帝之前的事,乾隆登基后,陈家的运势已经衰弱了。
乾隆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据考证,这一年海宁陈氏在朝为官者只有两个人,一位是陈世倌之父陈诜,他刚刚由湖北巡抚升至工部尚书。
另一位就是陈元龙,他本来由吏部左侍郎迁任广西巡抚,但还没有赴任。
陈诜与陈元龙是一个祖父的堂兄弟,祖父为大学士陈成。值得注意的是,传说帝王家以陈世倌换子,而当时陈世倌并未在北京任职,纵然他生下一个儿子,也不具备条件被雍亲王换去啊。
咱们来梳理一下:
A,如果这事是康熙皇帝做的,这不符合事实。康熙是清代帝王中子女人数最多的一位,总共有55个子女,其中儿子35人。当时复立皇二子胤礽不久,他的其他儿子都跃跃欲试,酿成了九子夺嫡的惨剧。
面对这种情况,康熙皇帝极为忧虑,他为什么还要在这个关头抱走一位异性汉人为孙子呢?
把这个孩子抱到了雍亲王府又隐藏了这件事,岂不是要让汉人潜移满族天下吗?
B,如果是雍亲王胤祯私下换走孩子,也不符合常理。
当时雍亲王此前已经有三个儿子,前两个虽然早夭,但是第三子弘时已经八岁,何必再抱一异姓汉婴?
退一步说,他即便是想收养,也应该在满族近室中抱养,断不会收养一个汉族大臣所生养的儿子。
更何况当时诸位兄弟正对储君之位你争我夺,处于白热化阶段,最怕授人以柄。雍亲王这样做,无异于自毁他的帝王之梦,甚至极有可能遭到康熙处罚。
C,清朝自康熙以后,旗人生下儿子都要报给都统,近支宗室生下儿子一定要报知宗人府,订制十分缜密,几乎没有私自调换的可能。
所以说,象戏曲中的“狸猫换太子”之事,在清朝根本不可能存在。
综上所述,种种传说中关于乾隆皇帝是抱养于海宁陈氏一说,完全是无稽之谈。至于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为何有四次住在海宁陈家,这自然有他的道理,主要还是为了海塘工程。
按乾隆自己的话说:“予临御五十年,凡举两大事:一曰西师,一曰南巡。”
而南巡的目的,并非民间所说的他只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主要为了兴修水利,治理水患,特别是对浙江海塘工程给予较多的关注。
江苏与浙江两省,堪称清政府的“钱袋子”,尤其到了乾隆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
不过,由于江浙地处沿海,时常会遭受海潮侵袭,为祸甚巨。尽管自南北朝至明朝,统治者们都不断在江浙修建海塘,然而在凶猛的水势冲击之下,土堤是屡修屡坏。
尤其到了明朝末年,明廷内部一团乱,根本就顾不上、也没有财力修建海塘,乃至于水患屡犯,严重影响了大清的收入。
到了乾隆时期,为了确保江南沿海地区的安全,对江浙海塘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治和改造,将不牢固的土堤、石堤统统拆除,一律改建成了鱼鳞石堤。
乾隆帝本人也多次亲临海塘考察。之所以四次都去了海宁,是因为海宁地居钱塘江河口北岸,正是凶险地段之一。
到海宁之后,乾隆驻跸哪里呢?
在海宁,陈氏家族历史最长久,家族势力最显赫,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的美誉。陈家府邸环境优美,宽敞明亮,是理想的江南行宫。
所以乾隆皇帝到了江宁,一头便扎进陈家也没什么可奇怪的。这样既干了活,还替国库省了银子,又可以在陈府修身养性---一举三得的好事,乾隆皇帝何乐而不为呢?
民间传说毕竟是民间传说,咱们还是不要当真的好。
金庸便是浙江海宁人,家中的老宅离著名的灵隐寺不远,笔者也曾经去过两次。他在《书剑恩仇录》一书中,编了一个叫陈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他还继任红花会总舵主,并且图谋恢复汉家天下。
就这样的虚构编排,居然大多数人都误以为是历史了,他们认为陈家洛跟乾隆皇帝就是亲兄弟俩。
金庸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老老实实地告诉广大的读者:
“陈家洛这个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时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说靠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