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明朝这位文学家)

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明朝这位文学家)同时,宋濂在《永明知觉禅师遗像赞》中也写到:“我与导师有宿因,般若光中无去来。今观遗像重作礼,忽悟三世了如幻。灵山一会犹俨然,愿证如如大圆智。”这一点,就要从自号为无相居士的宋濂,他自己在《血书华严经赞有序》说到的:“无相居士未出母胎,母梦异僧手写是经,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宜假一室,以终此卷。’母梦觉已,居士即生。今逢胜因,顿忆前事。”关于宋濂临终的情况,据史料记载。1380年,宋濂的长孙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的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流放至四川茂州安置。1381年6月,宋濂因病不能再溯流行走,就在莲花峰下寻寺院住下。6月20日晨起,宋濂书《观化帖》一纸八十二字,言到:“君子观化,小人怛化。中心既怛,何以能观。我心情识尽空,等于太虚。不见空空,不见不空。大小乘法门,不过如此。人自不信,可怜可笑。示恪示怿。

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明朝这位文学家)(1)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无相居士、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

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这一点,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也自己说到:“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明朝这位文学家)(2)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宋濂六岁时入小学,一日便读完唐人李瀚编著的《蒙求》,其后日记两千言。九岁能作诗,人称“神童”。明初时受皇帝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关于宋濂临终的情况,据史料记载。1380年,宋濂的长孙宋慎,被牵扯进胡惟庸案中,导致宋濂一家遭祸,宋慎与宋濂的次子宋璲都坐法死。朱元璋想处死宋濂,经马皇后及太子朱标力保,才得免一死,流放至四川茂州安置。

1381年6月,宋濂因病不能再溯流行走,就在莲花峰下寻寺院住下。6月20日晨起,宋濂书《观化帖》一纸八十二字,言到:“君子观化,小人怛化。中心既怛,何以能观。我心情识尽空,等于太虚。不见空空,不见不空。大小乘法门,不过如此。人自不信,可怜可笑。示恪示怿。”宋濂帖子写完,便安祥的合上眼,端身正坐敛手而逝。夔州通判(州郡的副职长官)武义人桑以时出面办理后事,筑坟莲花峰下。明朝皇帝朱元璋对宋濂的人品评价到:“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明史》引)

明朝大儒方孝孺对宋濂评价到:“公之量可以包天下,而天下不能容公之一身。公之识可以鉴一世,而举世不能知公之为人。道可以陶冶造化,而不获终于正寝。德可以涵濡万类,而不获盖其后昆。”(《殿阁词林记》引)

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明朝这位文学家)(3)


清朝中期重臣张廷玉对宋濂评价到:“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明史》引)

那文学家宋濂也就是宋文宪,怎么会被传说是宋朝的高僧永明延寿大师的下一世呢?

这一点,就要从自号为无相居士的宋濂,他自己在《血书华严经赞有序》说到的:“无相居士未出母胎,母梦异僧手写是经,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宜假一室,以终此卷。’母梦觉已,居士即生。今逢胜因,顿忆前事。”

同时,宋濂在《永明知觉禅师遗像赞》中也写到:“我与导师有宿因,般若光中无去来。今观遗像重作礼,忽悟三世了如幻。灵山一会犹俨然,愿证如如大圆智。”

也正是因为宋濂他自己讲到,他就是永明延寿大师再来的后身,所以才有了这个传说。那这个传说,有没有得到佛家的高僧的支持呢?

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明朝这位文学家)(4)

在民国时期,当时佛教界的高僧印光大师,在《重刻明宋文宪公护法录序》中说到:“按文宪与释幻灭作《血书华严经赞序》,末后自叙宿因曰,无相居士(文宪道号),未出母胎。母梦异僧,手写是经,来谓母曰,吾乃永明延寿,宜假一室,以终此卷。母梦觉已,居士即生。今逢胜因,顿忆前事。余诸著作,亦辄叙述。

而世之拘墟者多疑之,谓永明乃弥陀化身,岂弥陀化身者,生死犹未了耶。既以写经借室,考之文集,未有题跋,得无虚受此身,莫偿宿愿耶。予谓此正所谓以凡情测圣智,不但不知文宪,又何尝知永明与弥陀哉。极欲发挥,愧无妙笔。然词取达意,何妨直谈。

夫弥陀既已证穷法界,举凡法界中事,无不随意化现。正报则佛身,菩萨身,二乘身,六道身,随类备现,以行教化。依报则楼台殿阁,饮食衣服,但有利益,无不化现。怡山所谓疾疫世而现为药草,饥馑时而化作稻粱。以常寂光土,身土不二,理智一如。身能现土,土能现身。身复现身,土复现土。《弥陀经》云,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维摩诘云,以一切众生病,是故我病。

夫弥陀身土交现,何妨现永明而复现文宪。且永明之现文宪者,乃乘悲愿以示生。将谓永明生死未了,复随业力以受生乎。众生病故,菩萨亦病。欲度众生,若不俯顺机宜,示生世间,和光同事,以行教化。则凡圣异趣,教莫由施。白鹤孔雀等奇妙杂色之鸟,尚肯变化。岂雅思渊才文中王,制礼作乐辅圣主之纯儒,便有所妨乎。永明乃弥陀所现,文宪乃永明所现,即身复现身之竖证。其《无量寿经》等,谓光中化佛及诸菩萨,无量无边,乃遍该横竖二义。以佛光横遍竖穷,无时无处不周遍也。

永明之假室以写《华严》者,乃以身写,以义写,非拘拘然按文字语言论也。凡文宪毕世所作所为,并所撰述,皆所写之《华严经》也。

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明朝这位文学家)(5)

其至德懿行,虽载《明史》,然亦略示一二而已。其遗轶者固多。其文之传于世者,唯《全集》及此集耳。阅之,则其道德操持,可想见矣。

《全集》虽不专说佛法,即世谛文字,未尝不含佛法宗要,如小儿有病,不肯服药,涂药于乳,则不服而服,病即痊愈矣。彼不知佛法者,读《文宪公集》,既钦其文之洪阔,又服其理之高深。能不断疑生信,愈入愈深,大明儒F之心法,企出生死之樊笼乎。况其中发挥佛法者,有一百七十余篇之多乎。

《华严》所谓或边咒语说四谛,或善密语说四谛,或人直语说四谛,或天密语说四谛,是其证也。

或曰,《楞严》戒泄佛密因。文宪自说永明后身,得无违佛清净明诲,而启后世狂妄之徒,以凡滥圣之端乎。予曰,出格之人,不可以常格律之。君岂不见傅大士之自称弥勒现身乎。彼既不以为非,此何独以为非乎。且狂妄滥圣,适足取辱。如刻人粪为栴檀形,岂能与栴檀相混哉。或曰,如来智断究竟,其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不可思议。永明虽高,去佛甚远,况文宪乎。

予曰,君亦知皇帝微行之事乎。智者知是皇帝,愚人视作平民,更有疑其为细作,为盗贼者。何独于如来内秘外现而疑之。须知此正如来权巧设化,密示即生即佛,即权即实,即生灭而寂灭,即同居而寂光,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之微旨也。上根之士,目击道存。中下之流,因言解了。以大慈悲,偶一现此即迹显本之事。俾浅见之人,备知法身大士,普现色身之不思议事。”

明朝著名的佛教居士(明朝这位文学家)(6)

显然从这一篇略长的文章当中可以看出,宋濂他自己所讲的这个话,得到了佛门高僧印光大师的极力支持,印光大师完全认同宋濂的说法,并且对于当时人们的一些疑惑详细作出了解释。

对于宋濂这样极有德行的人,晚年之时尚且遭到恶难,这也是在告诉我们修学的人生在这个世界,要懂得乐天知命。面对一切的境界,若坦然处之,则伤害于人的逆境,何尝不是成就自己解脱的恶辣钳锤。

如果不是这番恶辣钳锤,又何以能够消薄我等的烦恼恶习,而令我等这一生成就。当知,不管未来我们人生会遭遇何等的事件,只要我们内心能够始终保持这份真诚向道的心,必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利益。

宋濂先生一生好乐看书,《明史》中记载到:“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这就告诉我们应该要好乐圣贤教法,要发心研习古代大德的著述,努力按圣贤教法中所说的去修习。

并且一定要切记,尽此一生做一个正直善良不虚伪的人,如史书上所载宋濂先生:“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能够如此,那纵然在晚年时,你遭遇到极度糟糕的逆境,乃至临终时受到很大的破坏,你也依然可以坦然面对,一点都没有障碍,终必获得善终。

就像元朝天如维则大师在《净土或问》中说到的:“得一时工夫,修一时净业。由他临命终时,好死恶死,我之盘缠预办了也,我之前程稳当了也。

佛门的高僧,转世为儒家的大文学家宋濂先生,并且这一生宋濂先生儒家和佛家同时弘扬。这确实相当的神奇,并且也很有内涵!这也告诉我们,儒家佛家都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学习的后人应该要善于融会贯通两家,不应该互相排斥,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在修习圣贤之道上得到进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