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发展历史(现在的歌舞是怎么来的)
歌舞发展历史(现在的歌舞是怎么来的)据考古测定其年代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新石器时代),即相当于传说中的炎帝到黄帝时期。陶盆内壁上部绘有三组相同的图案,每组五人, 服饰相同,相互牵着手,头饰与尾饰摆向一致,表明在按着一定的节奏。 从舞者有头饰与尾饰来看,所表现的是狩猎活动。这正与《吕氏春秋》上所记载的”葛天氏之乐”中”三人操牛尾”的情景相合。远古原始人在劳动时,为了协同动作,减轻疲劳和相互交流,常常按照一定的节拍唱歌,这就产生了最早、最原始的歌唱艺术,如《淮南子道应训》载: "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上古社会,歌舞所表现的内容与先民的劳动有关,如《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首《弹词》,相传为黄帝时期所作,词云:”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肉)。”歌唱的是狩猎活动,大意是说砍断竹子,做成弯弓,弹出泥丸,追逐野兽。上古社会所表演的形体动作也是对劳动动作的模仿,如《尚书舜典》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大家好,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现如今的能歌善舞,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来自远古
歌舞艺术是组成中国戏曲的最重要的艺术因素,其起源也最早。艺术起源于劳动,随着人类的出现,艺术也就诞生了。作为戏曲诸因素之一艺术,诞生在原始社会。
远古
原始人在劳动时,为了协同动作,减轻疲劳和相互交流,常常按照一定的节拍唱歌,这就产生了最早、最原始的歌唱艺术,如《淮南子道应训》载: "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上古社会,歌舞所表现的内容与先民的劳动有关,如《吴越春秋》中记载有一首《弹词》,相传为黄帝时期所作,词云:”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肉)。”歌唱的是狩猎活动,大意是说砍断竹子,做成弯弓,弹出泥丸,追逐野兽。
上古社会所表演的形体动作也是对劳动动作的模仿,如《尚书舜典》载:“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这是模仿狩猎的一种舞。《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也载:”昔葛天氏之乐, 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1973年在我国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村的一座马家窑类型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内壁绘有舞蹈图案的彩陶盆。
据考古测定其年代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新石器时代),即相当于传说中的炎帝到黄帝时期。陶盆内壁上部绘有三组相同的图案,每组五人, 服饰相同,相互牵着手,头饰与尾饰摆向一致,表明在按着一定的节奏。 从舞者有头饰与尾饰来看,所表现的是狩猎活动。这正与《吕氏春秋》上所记载的”葛天氏之乐”中”三人操牛尾”的情景相合。
先秦的歌舞与俳优
在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艺术的表演形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另一方面,所反映的内容及其功用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时无论在宫廷还是在民间,仍十分盛行,然而与原始社会的祭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一是故事性加强,二是娱人的成分增加。
西周的分为雅与燕两大系统。雅是用于郊庙祭和朝会典礼。在西周初期,周公制作礼乐,整理前代留传下来的,建立了一个完整的雅体系。如六代舞与六小舞,便是这一时期整理而成的,并成为雅的主要内容。六代舞包括《云门大卷》《大咸》《九韶》《大夏》《大漫》《大武》等六部舞。中《云门大卷》用于祭天神,《大咸》用于祭地神,《九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漢》用于祭先妣,《大武》于祭先祖。
六小舞包括《拔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等六部乐舞。其中《帔舞》用于祭社稷,舞者手执竿头扎有彩绸的竹竿而舞。《皇舞》用于祭四方神或祈雨,舞者手执五彩羽而舞。《旄舞》用于辟雍祭,舞者手执牛尾而舞。《干舞》用于祭祀山川或兵事,舞者手执盾牌而舞。《人舞》用于祭星辰或宗庙祭,舞者徒手长袖而舞 雅乐的内容、表演形式以及表演场所都有严格的规定,强调的是乐舞的教育作用,即通过乐舞表演,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以影响典礼的参与者。也正因为如此,雅被后世儒家及历代统治者所推崇。
从乐的性质来看,这些雅舞与上古时期的祭性舞有相同之处,即都用于祭天地、山川及祖先,然而从舞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却有了很大的区别,即这些表现的都是歌颂氏族领袖或奴隶主英雄人物的文德武功,而不是对神灵或图腾的崇拜。其中《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灌》分别歌颂黄帝、尧、舜、禹、商等五个氏族领袖的功绩,《大武》是歌颂周武王伐纣的功绩。
《史记乐书》对《大武》的演出情形作了记载,日:”总干而山立,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召之志也。肤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图是疆 五成而分陕,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夹振之而四伐,盛威于中国也。分夹而进,事早济也。久立于缀,以待诸侯之至也。”
从这段记载来看,这是一个群舞,舞者手持干盾,不断地变换队形与动作,以表示不同的内容。一开始,可以说是一个序舞,表示伐纣前的准备。一人扮王手持干盾,威严地站立在舞台上,以示王与侯盟会伐纣,等候侯的到来。一人扮太公望,"发扬蹈厉”,即一边挥动干盾、 一边猛烈顿足,二人分别扮周公、召公,表示伐纣有太公望与周公、召公的辅助。
序舞之后,便是正式演王伐纣的情形,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是舞者列队自北而出,向商进发;第二段是灭商;第三段是灭商后,继续南进,袭击淮夷;第四段是平定南方的疆界;第五段是伐纣功成,分茅列土,周公封与陕之左,召公封于陕之右;第六段舞队重新聚集在一起,表示对王的拥护。
中间一武者扮演王,挥动干盾,四下击刺,以示王之威达于中国; 然后舞队又分头而进,以示伐纣事业获得了成功,最后列队而立,表示天下平定,等待诸侯来朝。显然,这样的已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故其功能并非只是娱神,也产生了娱人的效果。正因为如此,吴国季札看了《大韶》《大夏》《大漢》《大武》等演出后,赞美不已。
孔子看了《大韶》的演出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在周王朝与各诸侯国的宫廷内,除了祭礼仪之外,也有专门供贵族享用的娱乐性。这类娱乐性由于多用于宴享,故又称燕,如《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凡祭礼飨食奏燕乐。”又《左传:文公四年》载:”昔诸侯朝正王,王宴乐之。”燕乐所用
好啦,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