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好饮茶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茶。【点茶】在深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之上,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神韵形态都达到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后也难望其项背“点茶”中的宋朝,时髦的宋人喝茶都要拉花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

最近,电视剧《梦华录》热播。《梦华录》的美,不仅仅美在主角们的颜值、人物故事情节的构造,还美在剧中所展现的极致宋朝美学。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意思是,宋朝是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巅峰。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

如果说盛唐表现出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之态;那么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柔弱之姿,一直给人以「积贫积弱」的印象。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

然而这并非历史的全部。事实上,赵宋国祚绵延三百余年,虽战乱不断,家国沉浮,但却是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最富裕的朝代。

在深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之上,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神韵形态都达到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后也难望其项背

“点茶”中的宋朝,

时髦的宋人喝茶都要拉花

【点茶】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最好饮茶的时代,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好茶。

城中茶坊随处可见,就像今天街角的咖啡店一样。王安石也曾在《议茶法》中写道:“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这是宋朝人嗜茶如命的真实写照。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宋代盛行的喝茶方式是点茶。首先将热水倒在细密的茶粉上,调成糊状,然后慢慢加入更多热水,用茶筅不断击打,直到出现厚厚的泡沫。点茶法是将茶叶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沸水,同时用茶筅不断击打,直到出现厚厚的泡沫。这种加入热水的动作被称为“点”,“点茶”因此得名。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在《梦华录》中,刘亦菲饰演的女主赵盼儿,便是茶铺的老板娘,碾冲调抹,利落飘逸。

宋朝雅士不但会“点茶”,还兴“斗茶”。在第16集中,赵盼儿的茶馆便遭遇 "踢馆"。而斗茶的方式,则是茶百戏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茶百戏,又称分茶、水丹青、汤戏、茶戏等等,是一种用清水使茶汤幻变图案的独特技艺。简而言之,便是在茶汤上作画。

茶百戏也被网友戏称为 "拉花"。虽然茶百戏和咖啡拉花的方法和原理并不一样,但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

宋人以饮茶为生活风尚,市井小民多喝散茶,简单解渴,文人墨客喜爱点茶,精致讲究。

宋徽宗的《文会图》便是描绘茶宴的杰作。

在垂柳修竹,幽静雅致的宫廷庭园中,正进行着一场茶会雅集。

画中宋徽宗褪去了皇帝的衣装,着一身素衣,与文人雅士围坐案边,“吟咏飞毫醒醉”,吟诗答对,挥毫泼墨,推杯换盏,羽扇纶巾,闲然自得。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看着此图,我们仿佛也能感受到摇曳的树枝,徐徐的微风,淡淡的茶香。从这也能看得出来,宋人饮茶,其实饮的是一种心境。茶之美,也是美在内心深处。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

【瓷器】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3)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4)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5)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6)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7)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8)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9)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0)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1)

介绍“九九归一”茶那一集,感触最深的则是宋朝瓷器的发达。宋朝被西方学者认为是“中国绘画和陶瓷的伟大时期”,工艺极其精湛复杂,但呈现的瓷器却极其安静、极其朴素。大道至简,大美至简。

宋代雅致生活的“四艺”: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

【插花】

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 不宜累家”,点出了宋代雅致生活的“四事”或“四艺”,而在《梦华录》里也一一体现。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2)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3)

剧中随处可见插花元素,从赵氏茶铺到半遮面。每个茶桌餐桌都放着各式各样的插花,甚至还有三娘和引章专门的插花镜头。

宋朝是中国插花史上非常鼎盛的时期。宋朝之前虽然也有插花艺术,但通常只能在宫廷贵族和佛堂供花中看到。而从宋朝开始,插花开始走入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洛阳牡丹记》有载“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画了五处与画有关的场景。

宋朝爱花到极致,每年春天,民间还会举办插花比赛和隆重的“花朝节”。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4)

宋李嵩《花篮图》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5)

宋佚名《秋季主题花篮》

【焚香】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6)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7)

宋朝以前,焚香也是主要以皇室贵族为主。到了宋朝时,市井中出现香药铺

淡淡的香气成为宋朝人生活的一部分,诗人陆游曾发自内心地感叹,“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这一时期还形成了香学的研究,至今留存有洪刍的《香谱》、叶廷珪的《名香谱》。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8)

赵佶《听琴图》局部

香几放着的便是白瓷香炉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29)

《清明上河图》有一家“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

主要售卖沉香、檀香

【挂画】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0)

《魁星踢斗图》

有网友分析,这幅画中的元素太多,敕令、八卦、北斗、魁星标志性动作、独占鳌头,很有可能是欧阳旭买的,表达其想要高中的急迫心情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1)

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

这幅画被调亮了,但依然可见画中的气势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2)

右边这一幅则是徐熙的《雪竹图》

文人聚会,通常要挂出自己的作品,或者收藏的作品供旁人欣赏点评。宋代都城的饭馆、茶楼、酒庄,也开始挂名人画吸引客人。《梦梁录》中便有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3)

宋佚名《十八学士图》局部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4)

宋《人物图册》

舌尖上的宋朝,

宋人的精致饮食生活

宋人不仅爱吃,而且会吃,懂吃。

在宋朝之前,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且只有水煮、蒸和烤等烹饪方法。到了宋朝,因为油和食材的产量提升,我们现在熟知的烹、烧、烤、炒、爆、煮、炖、腌、卤、蒸、腊、蜜、葱等复杂的烹饪技术,都是从宋朝成熟起来的。一日两餐也变成了一日三餐。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5)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6)

《梦华录》中,便高度还原了宋代美食,相信让不少人一边追剧一边流下了眼馋的口水。

在第一集中,赵盼儿便给顾千帆上了一桌的茶和茶点:

龙凤茶,梨条桃圈,蜜饯雕花和碧涧豆儿糕……

梨条桃圈,是用梨和桃子加工做成的干果;

雕花蜜饯,以未成熟的青皮柚子为原料,在柚片上雕刻出奇花异草、吉祥字画等栩栩如生的图案;

五颜六色的茶点,装在青白色的瓷盘里,光是看着就是赏心悦目。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7)

如果懒得自己做饭,没事,来到大街上,琳琅满目的酒楼饭馆任君挑选。

《东京梦华录》书中,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铺,而其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就占有半数以上。

文中还曾明确写道:“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鲁菜、苏菜、粤菜、川菜,想吃啥风味都可以。猪、羊、鸡、鸭等之外,还有甲鱼、河豚、螃蟹,想煎、炸、炒、煮都没问题,包您吃得满意。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8)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39)

《汴京美食录》中,作者这样描述当时的小食摊:热油“刺啦”响过,口感鲜嫩的葱泼兔子咕嘟咕嘟冒泡;呛鱼假蛤蜊尝一口咸鲜皆备,汤汁浓厚;干煎鹌鹑在红汪汪的茱萸辣酱里蘸过,鲜香麻辣;软糯香甜的石榴狮蛮糕散发着诱人的甜香……

另一部宋朝大剧《清平乐》中,便多次再现了当时下馆子的场景。荔枝白腰子,菜羹意葫芦,灸獐子,脆筋巴子,签盘兔……光听名字就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0)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1)

我们现在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油条、汤圆、爆米花等美食与小吃,都发明或流行于宋代。

大文豪苏轼,曾被贬至黄州。在那段寂寞的岁月里,他将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一寸许的方块,加入酒、酱油腌渍,装进陶钵,再加少许水,在炭炉上细火慢炖。经过文火长时间的煮炖洗礼,不但味醇汁浓,而且肥而不腻、入口香糯,让吃货们食指大动。

每天一碗红烧肉,将“一肚子不合时宜”替换成“一肚子美味”,人生和胃都获得了充实。一食一饭,一餐一饮都包含着宋人对美食的讲究,对生活的热爱。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2)

夜市里的宋朝,

中国味道的“深夜食堂”

“东京真是,富贵迷人眼。”

宋朝以前,历朝历代都实行宵禁制度,晚上不许随便上街,抓到了要拘留。

而到了宋代,宵禁之制才被突破,城市中彻夜灯火通明,笙歌不停。

透过《梦华录》中赵盼儿的视角,我们也能看到的是东京夜幕下的繁华。

灯火通明、烟花璀璨、船只往来不绝、叫卖声此起彼伏、大街上人流攒动。

确实可谓“富贵迷人眼”。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3)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4)

宋朝汴京的夜市,可以说是中国夜市的鼻祖。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在宋朝,劳作了一天的人民可以在夜幕下尽情释放自己的灵魂。可以逛逛街,行走在开封城,路上都是各式耍杂技、唱小曲、舞剑、灯会等精彩的表演,甚至还有相扑比赛。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5)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6)

累了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吃点美食,喝碗饮料。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夏天有各种甜品凉饮,“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儿、生淹水木瓜、砂糖绿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一到冬天,“盘兔、旋灸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鲙、煎夹子、猪脏”等滋补肉食就摆上了街头。品类丝毫不比现在的小吃街少。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7)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当然,最繁华的得属青楼,在宋朝称为瓦舍勾栏。

当然,这里的青楼可不是你想的那种青楼,而是一群文人雅士吟诗论文、弹琴论乐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名目繁多的演艺服务,唱曲、影戏、京词、耍令等。还有一整套与其相关的服务设施,如茶坊、酒肆、歌楼、浴堂等,丰富自在。就像现代你约上三五个好朋友,去KTV,一玩可能就要好几个小时,甚至还有点舍不得离开。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8)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梦华录》中便有一幕:奉旨填词的柳永官人,给花魁张好好牵马。作为勾栏常客,柳永可谓是当时的情歌王子,深受歌伎们的喜爱。在他的笔下,汴京有多繁华:“月华边,万年芳树起祥烟。帝居壮丽,皇家熙盛,宝运当千。端门清昼,觚棱照日,双阙中天。太平时、朝野多欢。遍锦街香陌,钧天歌吹,阆苑神仙。”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49)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半夜十一二点夜市刚刚结束,凌晨三点早市就又开张了。这样开放自由的宋朝夜市,每一个躁动的灵魂都能找到归宿。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自然与建筑中的宋朝,

留白与极简之美

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在《梦华录》中,可见一斑。最开始出场的赵氏茶坊,盈盈一院落,建于水边。内置的建筑无窗、无门、无墙,四下无遮挡,不是屋、楼,更像亭台。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1)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2)

茶坊的设计四面皆空,却适合江南的气候、景致,无门窗的遮挡,可将四周的景致直接融入茶坊,更具自然野趣。近处的芦苇,远处的山水,耳边的鸟叫,拂过的微风……山水自然都成了茶室的一部分,自然与建筑相互滋养。

坐在这样的茶室中喝茶,喝的不仅仅是茶,还有钱塘的风光。将自己置于天地山水之间,涤荡内心的浊气,宁静而清澈。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3)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4)

而在《梦华录》的前几集,我们也看到了“钱塘”最美的三月春。如同一首婉约词沁人心脾。赵氏茶铺、小桥流水、乌篷船、烟波湖上……一派江南细腻的小家碧玉。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5)

在千年前的宋人,早就领略

到了极简的精髓。《梦华录》中赵盼儿住的主屋,家居便是极简。

整间屋子家具不多,四周皆是窗,支起窗户,四下皆是绿意,院中之景近在眼前。静坐室内,亦是坐于自然,不经意间被草木滋养,静享清欢。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6)

剧中多次出现的“月洞门”,也是古人于建筑之中取自然之景常用的手法。

它是园林的一个景观,在一墙隔挡之中,突然出现一个月洞门。人们望去,便看到门内的景观,草木、山石在月洞门上也成为美术构图,耐人寻味。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7)

“留白”,也是宋代艺术创作和空间装饰的灵魂。在《梦华录》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多次出现的水墨山水,还是剧中建筑装饰,都应用了恰到好处的留白。

正是这适当的留白,更真实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也给人以想象的艺术感及无垠的空间感。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8)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现代人喜欢、崇尚的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岂不知 1000 多年前的宋人已先行一步。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59)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0)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1)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2)

为什么宋朝审美能领先世界一千年?

如果说盛唐表现出雄壮豪迈,气象万千,金戈铁马的强者之态;那么宋代则展现出闲适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柔弱之姿,一直给人以「积贫积弱」的印象。

然而这并非历史的全部。事实上,赵宋国祚绵延三百余年,虽战乱不断,家国沉浮,但却是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最富裕的朝代。

在深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之上,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神韵形态都达到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后也难望其项背。

现代生活节奏是如此很快,追逐世俗名利,流于行色匆匆。但你的生命不应一直「烽火扬州路」,只惦记「西北望,射天狼」。也应时常放慢脚步,体会「风箫声动,玉壶光转」的烂漫时光,从宋人那里,汲取雅致生活的智慧。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3)

「宋代」如今已不再只是朝代的名称,而演变成了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美学符号。

宋朝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是自上而下的,宋徽宗就曾亲自编撰《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前世收藏的书法和绘画。

「穠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霑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不由令人感叹,一个帝王竟对美有着如此细腻的体悟。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4)

宋历代君王都崇尚「文治」。成熟的哲学思想,赋予宋代美学以强烈的人文精神,和至纯至雅的独特风貌,成就了中国传统审美的文化之源。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5)

下面就从形而上的

诗词歌赋、山水书法

过渡到形而下的器具用度

生活四艺,带你真正领略宋代

领先千年的极致审美和雅致生活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6)

1

宋 | 诗词歌赋

宋代借三百年昌运盛世,文人雅士烟云供养,或隐居山林,或旷游自然,将对自然的感悟融入禅意生活和文学创作之中。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7)

宋词无疑是极美的:

既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西湖胜景;也有「宝马雕车香满路」的城市繁华。

既有「红酥手,黄滕酒」的甜蜜;也有「明月夜,短松冈」的悲伤。

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也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可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可以「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8)

如果说唐代鼎盛的背景下,诗歌充满了青春、自由而欢乐的氛围。那么及至两宋,时代精神不在于建功立业,而在于现世人生,不强调世间万物,独在意个人心境,清雅的宋词随之兴盛。

最早的词是文人写给歌伎传唱的曲子,后来就形成长短不齐的固定句式,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描述,表达复杂的心境。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6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言:「词以境界为最上」

境界是什么?就是真景物和真感情。很多流传千古的好词,都是借助其它事物,委婉含蓄地传递情感,体现了某种胸怀和心境。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0)

例如诗人韦庄,擅借美人来表达情感,通过写美人思离别,以此来哀悼唐朝的灭亡。

辛弃疾则好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个人志向。比如,不直白地说要收复失地,而是十分巧妙地用「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这样的词句表达。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1)

无论是盛唐之音,还是宋词之意,其实都是在传递一种胸怀、思想和心境。这正体现了李泽厚所言:「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如果说,境界的高低决定了词的格调,那么从唐诗到宋词审美趣味的变化,就可见时代背景在诗词歌赋上的烙印。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2)

一生之中,少年才气发扬,遂为唐体;晚节思虑深沉,乃染宋调。宋词,作为文学的一大巅峰,大大拓宽了情感表达的分辨率。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3)

2

宋 | 山水画卷

真正让中国传统绘画大放异彩,走向成熟并影响至今的辉煌时代,当属两宋。宫廷美术全盛,画院规模齐备,名家层出不穷,艺术思潮活跃,作绘画品精湛。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4)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5)

从唐到宋美学发生质变。唐代绘画偏重人物,宋代则偏爱山水。唐酷爱大红青绿的鲜艳之色,宋则偏好黑白水墨的淡雅之姿。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6)

宋朝绘画不仅仅是追求技术,更追求画中意境。少了矫饰之气,多了份自然平和。

这个时期山水画最大的发展是:哲学影响了山水画的技法。宋朝的哲学非常重视「格物」—— 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找出构成事物的道理。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7)

「格物」精神运用于绘画,就是对于自然山川:岩石的质地、水流的波纹和树叶的季节等都研究的极为认真细致。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8)

如北宋范宽的《溪山旅行图》,瀑布水流从高处激流而下,而下方却只是茫茫水汽,身临其境之感扑面而来。

再比如南宋马远的《水图卷》,用十二幅画,来描绘不同水在不同地点、不同季节的表现,这都是格物的精神。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79)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0)

北宋初期秉承五代以来「大山大水」,无论高山林木还是江河湖海,都十分注重气势,或峰峦浑厚、势状雄强的「高远深山」,或烟林清旷、气象萧疏的「平远寒林」。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1)

其中尤以「三家山水」李成、范宽、董源为代表。

「宋三家」对自然的理解各异其趣。《画鉴》云:「董源得山水之神气,李成得体貌,范宽得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而为百代师法」。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2)

其中尤以范宽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最具代表性。高山肃穆庄严、矗立静止,而溪水却潺潺流动、动静结合,透出一种非凡的力量,层次丰富,墨色线条力道十足,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3)

「溪山行旅图」中,人只是行于大山大水里极其微小的存在,宋人深谙,人生不过广袤宇宙中的匆匆过客,所以用「行旅」而非「旅行」。敬畏自然,留下谦卑。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4)

至北宋中后期,不再单纯讲究线条气势,而更追求一种内在神韵,既精准描绘外在形象,又充分表达内在感情。写实性的全景式山水画发展到极致。

中间有继承唐青绿山水的王希孟和赵伯驹。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5)

山水画至南宋有所变化,恢宏气势的山水不见,更多的是针对某个特定角度展开创作,讲求秀丽和工整。虽然少了雄浑,但小巧精致的气息扑面而来。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6)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统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四大家之首李唐开创山水新画风。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山水开始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浓郁的浪漫主义情调,带动其后山水画的留白之风与文人诗意。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7)

而马远、夏圭则以「残山剩水」闻名,独创的「角隅」发,以边角窥全貌,取舍剪裁,水墨留白,让画面保持一种清明和空灵,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8)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89)

雄奇简淡的笔法,水墨苍劲的劈皴,坚实爽朗的浅染,意境清远,回味无穷,充分的体现了宋朝绘画的极简审美。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0)

代表作有马远《踏歌图》《寒江独钓图》;夏圭的《溪山清远图》《烟堤晚泊》等。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1)

宋代理学倡导「格物致知」,即不试图以技艺感人,更不容流于滥情,而是以敬畏之心回应自然,在细节中体现对比之美,以理性的内省态度,追求近乎理想的真实。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2)

走进宋画,用心体味,会被一种前所未有的美感所深深打动。

它温柔不失力量,内敛间或飘溢,和雅绝无燥气。它极尽物态之美,简洁却不简单,于精雕细琢中张扬着自然生命的意象与精神。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3)

3

宋 | 笔墨书法

书法作为线条的艺术,是一个时代美学的集中体现。

宋代的书法跟水墨山水画一样,不再追求宏伟壮大,更专注于表达自我,追求平淡天真,空灵素雅的意境之美。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4)

「宋人尚意」指宋朝书法追求意境,而不拘于法度。正如苏轼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宋人写字不似唐人般规规矩矩,而是自然随性。透过书法,可以看到书写之人或激动,或悲伤,或洒脱,或潇洒的真性情。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5)

比如宋徽宗,作为被皇帝耽误的艺术家,字和画都堪称瑰宝。宋徽宗独创的「瘦金体」,如屈铁断金,锋芒毕露,将洒脱的性情和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6)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7)

宋代著名书法家「苏黄米蔡」,即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8)

其中黄庭坚比苏轼小八岁,非常欣赏苏轼的人品和才华,两人是至交。

苏轼的字略显宽扁,柔和温暖,黄庭坚就笑言是「石压蛤蟆」;黄庭坚的字相对细瘦,曲直相间,苏轼就打趣是「树梢挂蛇」。生动地体现了两人书法的特点。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99)

苏轼年轻时字写的漂亮,43岁因乌台诗狱被抓,经欧阳修等极力抢救,才被贬黄州。黄州时期写了「赤壁赋」「念奴娇」、以及唯一留下的「寒食帖」。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0)

「寒食帖」是人生跌了一个大跟头之后所做,苏轼已不在意所谓的美,而是一气呵成自然流畅。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别人笑我太痴狂,我笑他人看不穿」。很多东西必须在生命不同阶段去领悟。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1)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2)

苏轼「寒食帖」

后来黄庭坚又在「寒食帖」上题词。两大书法家并列,诠释了宋人尚意的最高典范。宋代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端而融合;瘦硬遒劲却又刚中有柔,至今仍是世界公认最高的品格和风格。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3)

4

宋 | 官窑瓷器

宋代是瓷业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数量和质量都堪称一流,既有温润的定窑白釉、淡雅的龙泉梅青釉、含蓄的汝窑天青色,又有耀州窑青釉,景德镇青白瓷等等。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4)

宋代窑口遍地开花,釉色千差万别。不同于唐三彩的鲜亮与张扬,更倾向内敛而清澈的质感,丝丝温润的暖色,观之身心安宁。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5)

宋瓷与元瓷相比,多了分细腻;与明清瓷相比,又少了些柔媚。工艺精湛复杂,最后呈现出的效果却极其安静内敛,朴实无华。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6)

宋人其实是用最简单的方、圆、素、朴、拙来表现质感和单纯,将美提升到极致。「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就是宋人的至美追求,色调优雅,无与伦比。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7)

犹如「大道至简」的意思,即摈弃外表的过度雕琢,而追求内在的本质之美,呈现出朴素中有内涵,简洁中有意味的至高境界。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8)

正如苏轼用泉水比喻诗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艺术也应超越简单的感官美,而上升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而不枯寡。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09)

这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在「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中体现的最为完美,含蓄冲淡的光彩细腻单纯,极致绚烂,又极致平淡。成就了瓷器审美的巅峰。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0)

冰裂纹,本来是败笔、但宋人觉得里面有种沧桑美,经历时间后,叫开片,这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1)

素色无纹的天青色汝瓷,搭配若隐若现的冰裂纹,朴素得好似找不到欣赏焦点,但静心细观,会发现天青色的静谧配合着冰裂纹的灵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更有着器物有尽,而意境无穷的感染力。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2)

宋人掌握了朴与拙、素与雅的完美结合,用特有的简洁造型和淡雅清新,诠释着对自然生灵的敏锐感悟力,阐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艺术内涵。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3)

从传世的梅花图、枯木山水画、冰裂纹青瓷、窑变釉瓷器来看,宋人试图让残缺变成欣赏的聚焦点,用朴、素、淡、雅、拙成就独特的审美情趣。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4)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5)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6)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7)

5

宋 | 风雅四艺

作为真正能担得起「风雅」二字的朝代,「宋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峰,甚至被西方誉为「东方的文艺复兴」。

宋代的文人士大夫们,追求隐逸生活,由隐逸文化自然兴起雅致的生活美学,并且在民间迅速流行。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8)

「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合称「四艺」。透过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充实涵养与修为,将日常生活提升至艺术境界,乃宋代雅致生活的集中体现。

点茶 | 轻点香茶,悠然品茗

中国饮茶之风「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茶文化得到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乃至民间百工的崇尚,可谓空前繁荣。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19)

其上承唐代精致的煎茶法而有创新,穷尽雅致的「点茶法」成为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茶饼压辗成粉末后置于盏中。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以水注点,随即用「茶筅」快速击打,使茶水充分交融,混合成乳状再饮用。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0)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皇帝酷爱点茶,百姓自然跟风,传世诗文可知苏东坡、陆游等名士也都对点茶赞赏有加。甚至深深影响到日本的抹茶道。

除此之外,「斗茶」亦是宋代茶事的一大活动,流行于文人雅士之中。

「斗茶」以猜测茶叶产地、辨别采摘时间、分辨春茶秋茶,以及辨明点茶之水来源和品质为主。带有游戏乐趣,更有助于当时茶叶品质和点汤技艺的提高。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1)

插花 | 理念之花,百态人生

中国插花艺术始于隋朝之前,唐朝之时已在宫廷盛行,至到宋更普及至一般文人雅士,发展极盛。

不同于唐代插花的富丽堂皇,宋的插花讲究清雅素淡,高低错落,疏密聚散,对内涵的重视更甚于形式,被称做「理念花」。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2)

宋人还有「簪花」的习惯,不论男女,不分贵贱,上至君主大夫,下至市井小民,都以簪花为时尚,「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3)

宋朝的商家,也喜欢用插花来装饰酒店、茶坊,营造出带有些许野趣的优雅格调。

《梦梁录》记载:「汴京熟食借,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良客。今杭城茶肆亦如之,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门面」。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4)

宋代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盛大的「花朝节」,《梦粱录》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花朝节之时往往万人空巷。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5)

焚香 | 沉馥馨香,舒解烦忧

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爱香成癖,盛唐时期调香、熏香、评香已成高雅艺术,香道文化俨然成形。宋代更将此幽静风雅之气推向极致。

上至文人雅客聚集之时,品香抚琴,吟诗作画,谈诗论道;下至庶民百姓解酒安神,熏衣待客,甚至衣着妆容,可谓无物不香。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6)

香炭原料质地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隔火熏香的效果,所以香碳的制作及用料十分考究。隔火片以陶或瓷为佳,可使香气更加温润纯正。甚至香灰都讲究洁净松软、疏松透气。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7)

历代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皆惜香如金、恋香成癖,甚至有文人感叹「无香何以为聚」。苏东坡晚年与弟子就是以沉香为伴,终日焚香作赋,度过晚年。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8)

挂画 | 行云字画,乾坤之趣

「挂画」最早见于唐陆羽《茶经》,指挂于茶会座位旁的关于茶的相关画作。

演变至宋代,宋太祖赐茶肆画图,当为饮茶挂画的始由,此后挂画题材渐渐广泛,以诗、词、字、画的卷轴为主。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29)

从此,宋代文人雅士逐渐讲究挂画的内容和展示的形式,赏画遂成为家居鉴赏或雅集聚会的重要活动。

茶肆挂书画或茶前挂画是对品茗环境的营造,有助于饮茶之时平静内心,于画中方寸之魅,寻乾坤日月之趣。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30)

如果说:焚香重嗅觉之美,品茶重味觉之美,插花重触觉之美,而挂画则重视觉之美。四艺合一展现宋代文人雅士风雅,韵味的生活美学。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31)

宋代,是一段曾经的时光,更是一种气质、精神、艺术和审美,含蓄内敛而包容。那是一种「柔」的文化,用极简、极素、极拙创造了世间大美。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32)

如今,宋之风雅已然随历史的洪流远去,然而其中蕴涵的生活情调与审美意趣,却并未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湮灭,那是一种追求雅致,讲究品质生活态度。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33)

不必生得惊艳,但要活得精致

宋代文人心中自有山水,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权力财富更具价值。就连皇帝宋徽宗,也认为心中的山水远胜于世俗的权力。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34)

宁静于心,而无敌于外。生命微若轻尘,只要懂得舍弃,不固执、不沉迷,生活其实可以很单纯,很悠闲,很丰富。

如今面对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不妨也时常像宋人一样慢下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物、美景,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体悟。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35)

其实无论是千年前的宋朝 还是如今时光流转的现世 「雅」都是永不褪色的美

因为懂得感受和体味生活 才是一个生命的最高境界!

梦华录中的传统美学(梦华录带火宋代美学)(136)

泽青茶道文化传媒工作室,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致力于茶文化推广、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茶道、茶具、茶健康生活、香道、花艺、中外名酒、世界咖啡文化、艺术品鉴赏、养生膳食、茶空间的一个以茶为媒的东方生活美学平台。

专注于茶垂直领域,茶原产地保护,坚持深入核心产区,关注茶界生态。将专业级茶学知识变为更适于读懂和交流的原创内容。安全茶 健康品。精彩生活,从一盏茶开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