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寻访西山大觉寺)
北京大觉寺千年银杏(寻访西山大觉寺)古朴的大雄宝殿从天王殿出来,正看到古朴的大雄宝殿立于高大的台基之上,五开间单檐歇山顶,乃明代所建。正中牌匾书「无去来处」,为乾隆御笔,颇具禅意。殿身的斗栱、檐柱、门窗都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古意甚浓,与重修的天王殿大相径庭,在北京的各大寺庙中也难得一见。台基之下有古柏、藤架,紫藤灿烂的时候大约也颇为引人注目罢。殿内漆金木雕三世佛,应为明代遗物,1972 年从智化寺移来,而大觉寺原有的三世佛则被搬到了广济寺。顶上的藻井盘有一只威武的木龙,俯瞰着佛光下的芸芸众生。左右山墙塑有保存完好的二十诸天像,雕工也异常精美。扇面墙后为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塑像。大雄宝殿内外的环境营造出恍若隔世之感,只是络绎不绝的游人让人出戏。一行人抵达山门,这时飘来了一阵阵让人酸爽的气味,我正寻思着是不是门口垃圾桶的锅之时,同伴提着一袋从不远处买的炒白果走来,没有吃过白果的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银杏之美,不光在于黄叶,还在于果
写在前面:一转眼,又到了北京的秋季,这最好的时节。想起前几年秋天去的西山大觉寺,感受了阳台山下的清幽,还有千年大银杏配上寺院的古意,确实是京郊秋色一绝,在此也强烈推荐给大家。当下的 10 月底到 11 月初,正是前去赏秋的好时机,可得抓紧喽!
我好几次去阳台山徒步,都路过山脚的大觉寺,却从未进去过。后来在一个播客节目中听到了这个名,得知其为西山诸寺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又有玉兰、紫藤、银杏的加成,便动了前去游览的心思。恰好前几日,有朋友想去看看古寺秋色,便欣然组局前往。
大觉寺位于北京西郊阳台山脚下,始建于辽咸雍四年( 1068 年),因寺内有清泉流入,当时称作清水院。金代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宣德年间重修,改名为大觉寺。今天的基本格局无太大变化,比较少见的坐西朝东布局与契丹人崇尚太阳的旧俗有关。寺内建筑则是常修常新。
大觉寺山门与国保碑,山门上方上有匾额「敕建大觉禅寺」
一行人抵达山门,这时飘来了一阵阵让人酸爽的气味,我正寻思着是不是门口垃圾桶的锅之时,同伴提着一袋从不远处买的炒白果走来,没有吃过白果的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银杏之美,不光在于黄叶,还在于果实的气味。
进山门,左右碑亭、钟鼓楼,池子与桥,喷泉映射出双彩虹,惹得众人在桥上纷纷拍照。中间是天王殿,殿内四大天王与韦驮像皆为后世复原之作,草草略过。
美丽的彩虹
从天王殿出来,正看到古朴的大雄宝殿立于高大的台基之上,五开间单檐歇山顶,乃明代所建。正中牌匾书「无去来处」,为乾隆御笔,颇具禅意。殿身的斗栱、檐柱、门窗都保留着原来的样子,古意甚浓,与重修的天王殿大相径庭,在北京的各大寺庙中也难得一见。台基之下有古柏、藤架,紫藤灿烂的时候大约也颇为引人注目罢。殿内漆金木雕三世佛,应为明代遗物,1972 年从智化寺移来,而大觉寺原有的三世佛则被搬到了广济寺。顶上的藻井盘有一只威武的木龙,俯瞰着佛光下的芸芸众生。左右山墙塑有保存完好的二十诸天像,雕工也异常精美。扇面墙后为文殊、观音、普贤三大士塑像。大雄宝殿内外的环境营造出恍若隔世之感,只是络绎不绝的游人让人出戏。
古朴的大雄宝殿
乾隆御笔之「无去来处」
大雄宝殿里的二十诸天塑像,是极具代表性的精品
大雄宝殿木质金漆的三世佛塑像
从大雄宝殿出来,就到整个寺内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了。没错,就是那株传说中的千年银杏,相传为辽代所植,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幸运的是,我们去的这个周末正好是大觉寺银杏最灿烂的时节,一周后去的小伙伴表示叶子已经掉得差不多了。只见众人排着队在银杏树前凹造型,也成了大觉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天空纯蓝的背景中,高大的银杏与大雄宝殿的琉璃顶组成了一幅搭配完美的画面。
无量寿佛殿与千年银杏以及茫茫多的人
大觉寺八绝之一的「千年银杏」,相传为辽代所植
灿烂的秋色
美好的秋色
绝妙的秋色
大雄宝殿后面便是无量寿佛殿,与大雄宝殿一样显得古朴庄重,门匾上「动静等观」四字同样为乾隆所书。殿内造像为西方三圣,中间为无量寿佛(阿弥陀佛),背屏精美,两边分别是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殿内两侧靠墙为十八罗汉,板壁背面则是南海观音。
乾隆御笔之「动静等观」
无量寿佛殿中的西方三圣塑像,背屏非常精美
无量寿佛殿板壁背后的悬山与南海观音像
大雄宝殿后面是大悲堂,里面是大觉寺历史的展览。大悲堂的东南角则是传说中的辽碑:《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记载了寺院兴盛时期修缮僧舍和刊刻大藏经之事。它与后院的辽代石狮成了这座寺院仅存的辽代遗迹。
大觉寺八绝之一的辽代古碑
后院的辽代石狮,可惜被岁月摧毁了容颜
在大悲堂的展览中,有一件不太起眼的文物,那便是大觉寺的契约文书。这批契约上自康熙年间,下到民国初年,一共 128 件。关于这些契约,还流传着大觉寺最后一位僧人,常修的故事。
常修是在上世纪 40 年代来到大觉寺的,烽火连天的日子,寺里的光景并不好,僧人们逃的逃、死的死,熬到解放时只剩了他一人。解放后大觉寺成为了林业系统的驻地,常修也还了俗,在大觉寺边安了家,成了林学院的职工。退休后,他也一直看守着大觉寺的大门,直到 1981 年去世。
80 年代末,北京林学院向北京市文物局移交了大觉寺,1991 年秋天,大觉寺管理处开始对寺庙进行清扫修缮,预备来年春天迎接游客。建国后这座京西名刹终于要第一次对公众开放了。就在工人们对大雄宝殿顶部进行清扫时,发现了顶棚上的一个包裹,打开一看,竟是大觉寺自康熙年间起,到民国初年的契约,包括土地房产的租赁契、典当契、买卖契,以及收租薄等。
原来这就是常修当年小心翼翼藏起来的大觉寺「变天账」,可见作为大觉寺最后的守护者,他还一直有着恢复寺产的想法。当然,这些契约早已失去效力,大时代的变迁中,个人无力改变这座千年古刹的命运。但也正因为他,这些契约文书才得以躲过各种运动保存下来,成为研究中国近代社会的宝贵材料。文革时期,大觉寺也是在他和当地群众的保护下,躲过了红卫兵的破坏。我们今天能看到这样一座保存完整的寺庙,还得多亏他们。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际遇如何沉浮,常修用尽一生的坚守让这绝唱久久回响,他对大觉寺的这份感情也让人动容。
大觉寺最后一位僧人常修保存下来的契约文书
绕过大悲堂,来到后院,秋色掩映下有喇嘛塔一座,为迦陵禅师的墓塔。康熙时期,雍亲王出资重修了寺院,同时推荐迦陵禅师为寺院方丈。靠着与雍正的关系,迦陵禅师治下的大觉寺,重振兴胜,地位尊崇,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白塔后面的灵泉池里有乌龟在游荡,池水中可以看到塔的倒影,非常美。
后院的迦陵禅师塔,此处也是大觉寺八绝之一:松柏抱塔
水之秋
后山还藏了很多东西,比如乾隆诗的石刻。其实我们找到的时候也没有多兴奋,毕竟乾隆留下的诗文与书法实在是太多了。比如下面这首写银杏的:「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缘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记依稀。」
乾隆就爱四处题诗,后院全都是他留下的痕迹
吃过干粮,晒完太阳。我们又去寺外看了下周吉祥墓塔,出寺门右转上山,走不多时就能在路边看到。周吉祥又名周云端,是明宪宗时周太后的从弟,当时主持着大觉寺的寺务,也是从那时起,大觉寺有了太后家庙的地位。除了这座墓塔以外,在房山区还有一座他的衣冠塔,可谓是地位显赫。
夕阳下的周吉祥墓塔
当年的塔铭现仍镶嵌于塔南壁上,可见墓塔始建于明弘治五年(1492年)
看完塔,太阳也逐渐落到了山峰后面。我们下山时,正看到余晖从山峰的轮廓处射过来,仿佛一道金光笼罩着我们,美不胜收。等到春天我们再来这里看玉兰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