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怎么改变于吉的预言(一个人的少年气)
三国志怎么改变于吉的预言(一个人的少年气)理想决定了一个人所站的高度。在别人家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小王允说:“我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王家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望族之后王允出生于东汉末年,家庭背景是山西的名门望族—王氏。他们家时代为官,威望颇高,自然也非常重视子孙教育。而王允也非常聪明,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远大志向。
之前讲东汉末年的“三大权臣”时,就提到过王允。但我在搜集他资料的时候,发现他身上可讲的故事特别多。
从出身,从涵养,从前期表现来看,他就像一名无所畏惧的乘风少年。可他的这种少年气,却一点点被岁月吞噬掉了。
为什么?这是我今天特别想探讨的一个问题。
1.
望族之后
王允出生于东汉末年,家庭背景是山西的名门望族—王氏。
他们家时代为官,威望颇高,自然也非常重视子孙教育。而王允也非常聪明,小小年纪就表现出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远大志向。
在别人家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小王允说:“我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王家的优良传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理想决定了一个人所站的高度。
用这样的思想作为行动指导,王允的德智体美劳得到了全面发展。
2.
“五好少年”
为人民服务必须心怀天下,从哪儿做起呢?王允出身名门,却不贪图奢侈享乐,反而格外轻简朴素。这是修“德”。
为人民服务需要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否则就会成为“白丁老爷”。所以小王允刻苦读书,小小年纪就已经满腹经纶,成为远近闻名的才子。这是增“智”。
没有好的身体,就没办法长时间为国家效力。正好小王允也仰慕卫青和霍去病,所以坚持习武强身。这是强“体”。
与上层接触能够结交名士,深入基层能了解人民的真实需求。小王允利用家里的关系,和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他也时常独自一人来到市井,与下层人民接触,体验生活。这是重“劳”。
至于“美”,这是爹妈给的,而王允刚好出生在一个基因优良的世家大族,又重视强身健体,料想他的姿容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王允是个妥妥的“五好少年”,小小年纪便在山西地区成了个家喻户晓的“学习榜样”。
3.
少年侠气
别看《三国演义》里的王允一副老油条的样子,初入官场的他可是个不折不扣的“侠义少年”。
19岁时,王允因为表现突出,被推举当了个小官。可刚一上任,就遇上了一件麻烦事:“小黄门”赵津在当地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当地人都敢怒不敢言。
为什么会这样呢?“小黄门”其实就是低等宦官,可赵津却有个亲戚在京城非常受宠。
要知道,东汉末年宦官当道,敢得罪宦官就是死路一条。可王允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直接一刀结果了赵津的命。
这件事没掀起什么波澜,可能是因为他的官位太小了,上头没有找他麻烦,只是革去了他上司的官职。
很快王允有遇到了第二件事。
有个叫路佛的二混子仗着家里有钱,就向太守王球行贿买官。王球收了钱,给他一个侍卫候补的官职。
这种事在当时是朝廷默许的,大家都睁一只眼闭只眼,只有王允眼里揉不下沙子。
“我从小便立下了为生民立命的志向,但你们就是这样祸害百姓,扰乱社会的吗?”
他认为自己的信仰遭到了质疑,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揭露了二人的肮脏交易。
这一次,王允没有上次那么幸运了,太守王球恼羞成怒,命人将王允即刻关押,准备杀掉。
不知道是家里人找来的关系,还是他的名声比较响亮,这件事被并州刺史邓盛知道了,
他骑上快马将王允从王球手中救了下来,并请王允做自己府中的别驾从事,也就是自己手下的二把手。
王允做得兢兢业业,让邓盛非常满意,于是王允的名声越来越大,终于被朝廷听见了。
4.
入朝为官
王允不是被某一个人征召入京的,而是被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同时征召的。由此可见他的名气有多响亮。
王允也深谙一个道理: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于是,王允带着一身的意气风发到了京城,被纳为侍御史。他的舞台更加广大,遇到的不公和 诱惑也越来越多。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王允被选拜为豫州刺史,率兵讨伐。
他亲自披挂上阵,一往无前,彻底击溃豫州一带的黄巾军。
在受降过程中,王允发现了一些不得了的东西:张让和黄巾军之间来往的书信。
张让是谁?宦官“十常侍”之首,汉灵帝都要叫他爸爸。
但王允才不管,赶快把事情上报给皇帝。
汉灵帝听了大为光火,质问张让,可是张让三言两语就把自己从事件的过错方转变成了受害方,还抓住王允的一件小事,将其逮捕。
于是,秉公为民的王允下了狱,为虎作伥的张让依旧为虎作伥。
在狱中的那些日子,王允有没有质疑过自己从小立下的志向,我不得而知。但这个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他一定已经感受得入木三分。
5.
我不信命,命不由我
即便皇帝昏庸,即便奸臣当道,王允依旧愿意相信这个世间自有公道,他依旧能够秉公为民。
所以,当手下劝他服软时,他选择继续硬刚。
一名属下带着一杯毒酒来到他面前,对他说:“既然你想保全自己,不如将毒酒饮下,也免得在狱中受罪!”
王允断然拒绝,他不是怕死,而是怕死后公道无人还。
“天子认为我有罪,斩首我都无怨言。若是私吞毒酒,难道是畏罪自杀吗?”王允之言,铿锵有力,因为他相信公道自在人心。
然而这个“公道”,他等了很久很久。
百官联合上书,想将其保释,汉灵帝不同意;年末大赦天下,张让却扣押了他的名单,他又没出来。直到第二年,在三公坚持不懈的上书之下,王允才被免罪释放。
出狱后的王允,不再入朝为官。他改名换姓,离开了洛阳,辗转于河内、陈留之间。
他曾经相信公道的存在。但这一次他明白了,在这个肮脏的社会,哪有什么公道可言?
国家已经腐朽了,社会已经脏了,而他凭着一股子豪气向前冲,不过是妄想挡车的螳螂而已,何其可笑?
6.
变了?变了!
这之后,王允变了,变得圆滑了许多。
公元189年,汉献帝驾崩,张让等宦官杀死何进,控制了皇帝和太后。
何进是曾经竭力帮过王允的恩人,可王允没有说话,而是辗转于河南等地逃难。
同年,董卓入京。铲除宦官集团,废少帝,立献帝,在京城一家独大。
王允回来了,在大部分名士贤臣拒绝为董卓服务的时候,他当了他手下的一条“走狗”。
人们惊呼:王允变了!
变得不再坚守原则,开始与黑暗同流合污。
但后来,王允争取来了吕布,表面上假意逢迎董卓,暗地里将其诛杀。
他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呀!
董卓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时候,讨董大军浩浩荡荡号称数十万人,最终雷声大雨点小得不了了之。
而这个默不作声的,被万千人唾骂误解的老人,却凭借一己之力诛杀了一名千古罪人!
王允的确变了。
他变得不再棱角分明,而是用圆滑包裹了自己。他不变得不再泾渭分明,而是给自己设立了一条灰色地带,在其中游刃有余。
7.
少一点少年气又何妨?
什么是少年气?
有人说,少年气是不羁,是张狂,是你在心性和现实之间的不断挣扎,是无奈,是泣不成声,是开怀大笑,是明知不可为却依旧要赴汤蹈火走那一遭。
这样的人生,的确快活恣肆,仿若身着白衫的少年骑马在山中驰骋,无惧亦无畏。
少年的心是充满棱角的三角形,但少年气会遭遇磨炼。
比如人生路上的一次挫折,比如社会上遭遇的一场不公,比如一次撕心裂肺的爱而不得,一场毫无预兆的诬陷和欺骗。
这些生活道路上必须遭遇的坎坷,一点点将我们那颗三角形的心磨得平滑。
有人磨成了圆,有人磨成了戴着圆角的三角形。
很多人磨成了前者,但我想,王允磨成了后者。
他老了,成熟了,圆滑了,但小时候的那个“为生民立命”的理想还没有失去,只是战斗的方法变得更加聪明了。
有人说成功之后的王允开始居功自傲了,我很想呵呵两声。一个人解决了几十万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嘚瑟一下不行吗?
王允的死是一件意外,与什么“居功自傲”没有太大关系。
可直到他去世的那一刻,他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