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平阳五阳是哪里(横阳为何改名平阳)
历史上平阳五阳是哪里(横阳为何改名平阳)横阳改名平阳之年份,共有五说。一是《舆地广记》卷二三·两浙路下:“朱梁改曰平阳。”二是弘治《温州府志》卷一·温州府建置沿革:“后梁乾化四年,改为平阳县。”三是《郡县释名》:“后梁乾化间,横阳既平,故曰平阳。”四是乾隆《温州府志》卷三·建置:“梁开平初(907)改,此县名平阳之始。”五是民国《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二:“五代梁乾化三年(吴越天宝七年),改横阳曰平阳。”为历代县志认可平阳建县于西晋太康四年(283),初名始阳,寻改横阳。五代后梁时期,方改今名。关于横阳县改称平阳县的具体时间及改名原因,2019年12月出版的《千年古县·平阳》一书,在“县名语源简析”一节如此解释:“五代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九月,吴越王钱镠以横阳之乱既平,于是改县名为‘平阳’。……从语源上说,‘平’系平定之义,可见‘平阳’之名系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的综合。”上述文字,大约有四层意思。一是县名改于五代后梁乾化四年
原创 陈彤史学研究文集 陈彤史学研究文集 昨天
收录于话题
#横阳史考
1个
平阳建县于西晋太康四年(283),初名始阳,寻改横阳。五代后梁时期,方改今名。关于横阳县改称平阳县的具体时间及改名原因,2019年12月出版的《千年古县·平阳》一书,在“县名语源简析”一节如此解释:“五代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九月,吴越王钱镠以横阳之乱既平,于是改县名为‘平阳’。……从语源上说,‘平’系平定之义,可见‘平阳’之名系地理位置和历史事件的综合。”
上述文字,大约有四层意思。一是县名改于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二是具体改名月份系九月,三是改名缘由为“横阳之乱既平”,四是“‘平’系平定之义”。本文仅就以上四层含义,详加考证,以深入探究横阳改名平阳的过程及其原因。
一、乾化四年改名
为历代县志认可
横阳改名平阳之年份,共有五说。一是《舆地广记》卷二三·两浙路下:“朱梁改曰平阳。”二是弘治《温州府志》卷一·温州府建置沿革:“后梁乾化四年,改为平阳县。”三是《郡县释名》:“后梁乾化间,横阳既平,故曰平阳。”四是乾隆《温州府志》卷三·建置:“梁开平初(907)改,此县名平阳之始。”五是民国《平阳县志》卷三·舆地志二:“五代梁乾化三年(吴越天宝七年),改横阳曰平阳。”
《舆地广记》成书于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所谓“朱梁”,即五代后梁,只是一个宽泛的朝代概念。弘治《温州府志》成书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所载“后梁乾化四年”,即五代后梁末帝乾化四年(914),其精确到横阳改名平阳的具体年份,为目前可见的直指“乾化四年”的最早史料。其后隆庆、顺治、康熙、乾隆《平阳县志》,及清代《十国春秋》《读史方舆纪要》,当代《平阳县地名志》,所据皆源于此,且已成定论。《郡县释名》成书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所载“后梁乾化间”,即五代后梁乾化年间(911-915),时间范围偏大,精细度反不如弘治《温州府志》。乾隆《温州府志》成书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所云“梁开平初”,即后梁太祖开平元年(907),错将唐天祐四年(即梁开平元年)钱氏平定温州年份作为横阳改名平阳时间。民国《平阳县志》成书于民国14年(1925),所述“梁乾化三年”即公元913年,“吴越天宝七年”却为公元914年,当为校对不慎,误将“四年”写作“三年”。但其“乾化三年(913)”之误,却先后为2016年4月出版的《苍南县地名志》、2010年12月出版的《浙江通志·大事记》所继承,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带来了认知混乱。
二、九月改名
无文献依据
1997年出版的《苍南县志·大事记》云:“后梁乾化四年(914)九月,……改县名为平阳。今苍南地属平阳。”此后,2006出版的《温州历史年表》,2014年出版的《浙江概览》,2019年出版的《千年古县·平阳》均接踵因袭,不问真伪。但遍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五代会要》《吴越备史》《九国志·吴越》《十国春秋》诸史书,《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郡县释名》《读史方舆纪要》等地志,以及弘治、乾隆《温州府志》,隆庆、顺治、康熙、乾隆、民国《平阳县志》,并无“乾化四年(914)九月,……改县名为平阳”的丝毫依据。《苍南县志》作为始作俑者,若另有所据,当加以注释;若纯为杜撰,则误人深矣。
历代修撰方志,凡有新说,必以小字加注,明其出处。后人若有疑问,即可按迹循踪,溯源求真。而平苍当代县志均述而不注,真伪难辨,实为修志一大弊端。“乾化四年九月”之说,可引以为戒。
三、改名当年
始归钱镠管辖
1985年刊印《平阳县地名志》称:“唐天祐四年(907),吴越王钱镠陷温州,克全浙,横阳亦被平定。”2020年11月出版的《话说苍南》云:“(后梁)开平元年(907),(横阳县)被吴越钱氏政权攻占。”二者均与史实不符。
《新唐书》《吴越备史》《资治通鉴》《十国春秋》及光绪《处州府志》载:唐末天祐二年(905)八月,“处州(今浙江丽水)刺史卢约弟佶寇永嘉(温州)”。四年(907)三月十三,“镇海、镇东节度使吴王钱镠遣其子传镣、传瓘讨卢佶于温州”。“四月,佶将水军拒于青澳(在今温州龙湾)。传瓘曰:‘佶精兵尽在此,不可与战。’乃自安固(今瑞安)舍舟,间道袭温州”,实施迂回包抄。四月十一,卢佶军队溃逃,遂“捕逮佶,至腊口而卒”。钱镠“以都监使吴璋为温州制置使,命传璙等移兵讨卢约于处州”。四月十七,朱温篡唐,建立后梁王朝。“五月,处州卢约纳款于我(钱氏),王(钱镠)以为浙江安抚副使;命指挥使俞浩为处州制置使”,“师还”。是月,后梁进封钱镠为吴越王。
根据以上记载可知,唐天祐四年(907)四月中旬,钱氏兄弟攻占温州并斩杀卢佶。六天后,中原就发生了改朝换代、震动天下的重大事件。五月,处州卢约刚刚投降,钱氏兄弟所率大军即火速班师赶回浙西,以应对北方剧变之动荡局势。因此,卢氏残余势力仍占据横阳,与温州制置使吴璋隔安固江(飞云江)对峙。
为何认定唐天祐四年即后梁开平元年(907),钱氏兄弟所率大军并未攻占横阳?因为,据《吴越备史》《舆地广记》《资治通鉴考异》《十国春秋》记载,后梁开平四年(910)五月,吴越王钱镠因与割据江淮的杨吴政权为仇,恶闻杨姓,曾上奏后梁朝廷,所辖诸县凡带“阳”字(杨姓同音),须一并改名。同时奏改共有五县:富阳县改富春县,暨阳县改诸暨县,松阳县改长松县,东阳县改东场县,浦阳县改浦江县。两浙涉“阳”诸县,除润州丹阳县属吴杨所辖外,唯独温州横阳县未在开平四年(910)改名。若开平元年(907)横阳已属吴越王钱镠管辖,则其必于开平四年(910)被统一奏改县名。据此,后梁乾化四年(914)横阳县改名之时,方是其归属吴越王管辖之年。《十国春秋·吴越·武肃王世家》载:“天宝七年(即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改温州横阳县曰平阳。”其后附识《郡县释名》记述:“后梁乾化间,横阳既平,故曰平阳。”此说从时间上印证了横阳于后梁乾化四年才归属吴越王管辖的历史事实。
需要说明的是,后梁时期,割据江淮的杨吴政权不仅与两浙钱镠政权东西对峙,同时也与坐拥中原的后梁朝廷南北对抗,为梁太祖朱温所仇视。开平四年(910)钱镠所奏“淮寇未平,耻闻逆姓”的改县名理由,明显只是外交手段,而非钱镠耻憎本意。延至乾化四年(914),朱温早已驾崩,梁末帝朱友贞对此类政治作秀毫无兴趣,所以,横阳已不必去“阳”,只要改横为平、彰显吉祥即可。
四、“横阳之乱”
纯属虚构
明代《郡县释名》首提横阳改名平阳的缘由是“横阳既平”之后,清康熙初年,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时,仅引述此说于《十国地理表》平阳县条目之下,未作任何衍绎。而明、清、民国《温州府志》《平阳县志》与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均未采用“横阳既平”之说,对横阳改名平阳的缘由不置一词。
1993年12月出版的《平阳县志》,始创“横阳之乱既平”一说。其《大事记》云:“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钱镠以横阳之乱既平,遂改县名为平阳。”该《大事记》撰稿人随意添字,从而生造出子虚乌有的“横阳之乱”。1997年出版的《苍南县志》,2016年10月出版的《钱库志》,2019年12月出版的《千年古县·平阳》均因袭“横阳之乱”一说,并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而实际上,乾化四年(914),横阳归属吴越王管辖之时,史书既无对横阳用兵的战事记载,亦未见横阳有叛乱或动乱事件。当年横阳来归,应属和平纳土。因此,平阳县名之“平”,并非“平定”之义,而是“和平”之意。
综上所述,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横阳县改名平阳县,具体月份已难稽考;横阳县归属吴越王钱镠管辖,始于其改名当年。由横阳而改平阳,或含和平向阳之吉祥寓意;“横阳既平,故曰平阳”,亦可作平阳县名由来之一说,但不宜作为定论。而对“横阳之乱”、“全浙平定”等衍义,不能作为县名由来再予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