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历任官职(于成龙凭着明朝的中级文凭)
于成龙历任官职(于成龙凭着明朝的中级文凭)青年康熙画像于成龙为官初任,却造福一方。两广总督卢光祖以罗城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向朝廷报告:“罗城在深山之间,瑶玲顽悍,成龙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人事练达,堪称卓异。”(《清史列传·于成龙传》)于成龙以明经谒选吏部,由连举人都算不上的最高学历副榜贡生获授广西罗城知县。也就是说,于成龙进入仕途,并没有耀眼的学历背景,不遑论进士举人,就是这个副榜贡生还是在前明所得。他虽然得了一个七品县官的实缺,但那时的罗城,离京两千里之外,还是局势未稳的蛮荒边地。家中窘况,亲朋劝阻,于成龙未必没考虑过,但他毅然离妻别子,勇敢地赴任。《礼记》有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成龙出仕之初,便以“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为己任。这是他的终极理想,也是他的人生追寻。《清史稿·于成龙传》说:“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
向敬之
300多年过去,清代“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仍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廉政建设。随着大型历史剧《于成龙》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人们近距离感受了一代名臣于成龙清廉淡泊、莅事忠勤、苦节克贞、鞠躬尽瘁的作风。
电视剧的开场,以艺术性的虚构掩映历史的真实,在微观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格局中,将原本英雄般坚忍的于成龙,安排成勇士般儒将横空出世。当时是顺治十八年,世祖于正月死于痘症,而继立的康熙帝还是不谙世事的六龄幼主。陈廷敬为山西晋城人,为顺治丁酉举人,并非与于成龙师出同门,但为了给剧情发展埋下伏笔,被以“顺治丁酉进士”勒于石上。顺治元年,摄政睿亲王三次下令圈地,但四年后停止大规模圈地,至顺治亲政后,圈地、换地只是零碎的,并未出现像电视剧渲染的屠村式圈地。后来,也曾出现过八旗兵疯狂圈地,那是到了康熙四年鳌拜开始擅权之时。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对激化的矛盾处理,尤其在局部满汉对抗的间隙,更能凸显于成龙处事果敢、不惧强权、心怀百姓的高洁品性。正如于成龙在私塾中朗朗而言,政者正也,以法治天下,如廉正的基因、从政的刻度,贯穿于后来于成龙的仕途始终。《于成龙》成泰燊版于成龙
于成龙以明经谒选吏部,由连举人都算不上的最高学历副榜贡生获授广西罗城知县。也就是说,于成龙进入仕途,并没有耀眼的学历背景,不遑论进士举人,就是这个副榜贡生还是在前明所得。他虽然得了一个七品县官的实缺,但那时的罗城,离京两千里之外,还是局势未稳的蛮荒边地。家中窘况,亲朋劝阻,于成龙未必没考虑过,但他毅然离妻别子,勇敢地赴任。
《礼记》有云“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顾炎武曾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成龙出仕之初,便以“心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为己任。这是他的终极理想,也是他的人生追寻。
《清史稿·于成龙传》说:“罗城居万山中,盛瘴疠,民犷悍。方兵后,遍地榛莽,县中居民仅六家,无城郭廨舍。”于成龙上任伊始,寄居于关帝庙中,带病理事,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推行保甲制,缉盗安民,奖励耕种。他在罗城为官三年,通过一系列举措,使罗城摆脱混乱,得到了有效治理,出现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新气象。
于成龙为官初任,却造福一方。两广总督卢光祖以罗城为全省治理的榜样,向朝廷报告:“罗城在深山之间,瑶玲顽悍,成龙洁己爱民,建学宫,创养济院,人事练达,堪称卓异。”(《清史列传·于成龙传》)
青年康熙画像
执政为民,只要你全心全意为老百姓服务,你的突出治行,自然会受到百姓的拥戴、上级的重视。于成龙出掌遍地穷县,一无政治靠山,二无经济支持,三无特别文凭,但他的赤诚之心、勤干之才、廉正之风,成就了他堪当重任的良好基础和执政理念。此后,他被迁四川合州知州,后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再擢武昌知府。职务在不断升迁,辖区在不断内移,但他一以贯之的执政成绩依然是有目共睹的。
如果当初于成龙的选择,是继续辞去做官的机会,回到在老家来堡村做个私塾先生,洵洵终日,垂垂老矣,而不去生活艰难、盗患丛出的地方受苦,那么中国历史上必然会少了一为以“天理良心”为处世底线的清官廉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