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沈皇后披簪待罪(沈皇后脱簪请罪)
知否中沈皇后披簪待罪(沈皇后脱簪请罪)作为皇后,她把自己的面子放到了最低处,向臣子请罪,这样一来,英国公一家自然不好再继续计较了,危机也就度过了。娘家犯下大错,朝野太后对此虎视眈眈,沈皇后为了摆平这件事情,选择了脱簪请罪。在原著里,老皇帝本来是想要立三王爷为储君的,可是,四王爷一不做二不休,矫诏杀死了三王爷,试图谋朝篡位。叛乱被平息了之后,老皇帝不得不秉着国依赖长君的原则,立了年龄最大的八王爷为储。出于对三王爷母子的愧疚,老皇帝要求八王爷善待三王爷的母亲德妃。“说起来圣德太后也是运气不好,据说当年在四王爷谋逆前一夜,先帝已拟旨立三王爷为储君,德妃娘娘为皇后,仅一日之隔,一切尽皆泡汤。先帝觉着对不住她,便册立她为皇贵妃,并于病榻之前叮嘱皇上多加照看德妃一族,先帝驾崩后,朝中有人上奏折提请也立德妃为太后,两宫并立,皇上便准了。”于是,八王爷登基的时候,封了两个太后,一个是自己的母亲,另一个就是德妃了。德妃虽然当上了太后,但是对自己
英国公独女张桂芬遭到妾室小邹氏及邹家谋害,九死一生生下儿子,这件事情传出去了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方是屹立数代的开国功臣之家,军功卓著,素有贤名(每年定期布施舍粥);一方是靠后宫发家的暴发户,进京至今好事没做几件(张氏自闭,小邹氏资格不够),坏事倒没少做(邹家的贡献)。明兰扪心自问,乍闻这两家之间发生家务纠纷,寻常人会怎么想?
本来,英国公张家本来就是功勋卓著、德高望重的人家,是重臣,在朝中很有人望,若沈从兴不是皇帝的小舅子,是根本配不上张桂芬这样的高门贵女了。张桂芬嫁给沈从兴做填房,已经受尽委屈了,沈从兴还宠妾灭妻,让妾室骑在了英国公独女的头上,甚至敢谋害她,这样的行为真的让人看不下去。
于是,无论是勋贵们,还是大臣们,都逮着这件事情不放,不停地参沈从兴。而且,还有一个人对此事虎视眈眈,那就是另一个太后了。
在原著里,老皇帝本来是想要立三王爷为储君的,可是,四王爷一不做二不休,矫诏杀死了三王爷,试图谋朝篡位。叛乱被平息了之后,老皇帝不得不秉着国依赖长君的原则,立了年龄最大的八王爷为储。出于对三王爷母子的愧疚,老皇帝要求八王爷善待三王爷的母亲德妃。
“说起来圣德太后也是运气不好,据说当年在四王爷谋逆前一夜,先帝已拟旨立三王爷为储君,德妃娘娘为皇后,仅一日之隔,一切尽皆泡汤。先帝觉着对不住她,便册立她为皇贵妃,并于病榻之前叮嘱皇上多加照看德妃一族,先帝驾崩后,朝中有人上奏折提请也立德妃为太后,两宫并立,皇上便准了。”
于是,八王爷登基的时候,封了两个太后,一个是自己的母亲,另一个就是德妃了。德妃虽然当上了太后,但是对自己儿子未能当上皇帝一事耿耿于怀,一门心思想要扶持孙子上位,因此,跟皇帝的关系很不好。
娘家犯下大错,朝野太后对此虎视眈眈,沈皇后为了摆平这件事情,选择了脱簪请罪。
作为皇后,她把自己的面子放到了最低处,向臣子请罪,这样一来,英国公一家自然不好再继续计较了,危机也就度过了。
一开始,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认为沈皇后是一个识大体的人,不愧为一国之母。可是,重温了《知否》原著,我发现,沈皇后并没有我想得那么好。实际上,她不是识大体,而是精致利己。
一开始,沈皇后没有脱簪请罪,还在观望,以为朝臣和英国公会给她这个皇后面子,息事宁人,不再揪着这件事情不放。
可是,这场风波不但没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连皇帝都对其产生了不满。
冷落皇后,斥责皇子,仿若一个信号,众御史闻风而动,参沈从兴‘私德不修,内闱不端,伤嫡庶规度,害人伦礼法’,更有那灵光的言官,跳过沈从兴,直接去捉国舅府亲家的小辫子,一气参了邹家十几道‘抢占民产,祸害百姓’之类。
两位皇子被骂,沈从兴嫡长子申报世子失败,邹家被查出了更多违法的事情,更可怕的是,皇帝甚至有了停了中宫谏表的念头。
沈皇后原先还到圣安太后处啼哭,可当传出风声,说皇帝有意停了中宫谏表,她才陡然惊觉,如今的丈夫已是九五之尊,而非在藩地时的王爷了。
沈皇后意识到了这一点之后,也更加明白,若是自己再不表态,不给皇帝一个交代,搞定不了这件事情,自己就很有可能会失宠,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连累自己的儿子。
脱簪请罪,虽然面子没了,但是,英国公府有了台阶下,就不会再计较,她也得到了知错能改、识大体的评价,挽回了皇帝的心,保住了自己的位置,并不算亏。
最后妥协的结果是,邹家大舅爷流徙西南三千里,二舅爷三十大板,另罚没泰半家产以作赔偿,沈国舅受圣旨申斥,罚俸一年,并闭门思过三个月。
这样一来,真正付出惨重代价的是邹家,沈从兴和沈皇后并未承担太大的责任。
在原著里,盛明兰对沈皇后的评价就三个字,不靠谱。
她有多么不靠谱?从她给没有寸功、还是妾室的小邹氏诰命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很不靠谱。
按理来说,妾室要想得到诰命,必须同时满足两点,第一,儿子有出息,可以诰封母亲;第二,嫡妻已经有了诰命,才轮得到她。
可是,小邹氏没有儿子,只是一个妾,却凭借姐姐对沈皇后的恩惠得到了诰命,这不是在打英国公独女张桂芬的脸吗?
张桂芬迫于皇帝的要求,嫁给沈从兴,已经受尽委屈了,沈皇后还这么抬举一个妾室,威北侯府能安静得下来才怪。
沈皇后抬举小邹氏,是因为大邹氏对自己有大恩,对她而言,她报了恩就行了,至于张桂芬的感受,与她无关,她才不在乎。若是小邹氏妨碍到了她的利益,她也会翻脸不认人。
比如,在番外篇里,沈从兴的嫡长子迎娶了沈皇后的女儿,可是,小邹氏不肯罢休,老是挑拨外甥和公主的感情,想把邹家姑娘塞给嫡长子。
沈皇后得知女儿受了委屈,立马发怒了,狠狠地教训了小邹氏,毫不留情。
公主嫂嫂怒了,进宫告御状,然后皇后姑姑怒了,叫宫里的嬷嬷来痛揍小姨一顿,二皇子表哥还出了个馊主意,直接给邹表姐安排了一桩我叫不出名目的婚事,据说未来的表姐夫不但歪瓜裂枣,家世也不怎么样。
还有,沈皇后还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张桂芬本来要嫁的人,只因她知道那户人家不错,想让妹妹去享福。
小沈氏受不了嫂子的管教,跟沈皇后告状,要不是郑大夫人速度快,先唱了一出以退为进的好戏,估计沈皇后真的会为了妹妹出面,指责本来就没错的郑大夫人。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大部分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利己,没有任何问题,可是,利己,不应该损人利己,不然,失道者寡助,你早晚会失去这些朋友,变成孤家寡人。
END.
今日话题:你对沈皇后这样的利己主义者有什么样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