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宁古塔为什么可以流放:发往宁古塔 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官员的悲剧

宁古塔为什么可以流放:发往宁古塔 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官员的悲剧而清朝的生态环境比咱们现在的环境要好多了,在既没有暖气也没有温室效应的情况下,那温度肯定是要比如今的黑龙江还要低,而当时的人们又没有羽绒服、保暖衣之类的,顶多就是穿棉袄,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宁古塔到了冬天会有多冷。宁古塔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黑龙江省,也就是现在松花江左岸一带。大家都知道我国北部地区十分严寒,宁古塔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到了冬天那风吹到脸上怕是和刀子也没多大差别。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宁古塔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来命名的,因为当地有座山被称作“台”,而“台”与“塔”发音相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所谓的宁古塔啊,其实根本就和塔没关,那里并没有什么塔。想必大家又比较好奇,这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流放宁古塔会成为一种刑罚呢?先前我们提到清朝人认为宁古塔是人间地狱,去者九死一生,肯定就有不少人心里不免好奇,这个地方当真这么可怕?是的,发放宁古塔真的会要了人命,而这个原因正和它

平时咱们都挺爱看清宫戏,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这听得多了肯定有人不免嘀咕,这永宁塔是什么地方?难道是一座塔吗?其实这宁古塔三个字是音译,宁古塔这个地方可没有塔。

发放宁古塔在清朝是一条十分可怕的刑法,仅次于“上天堂”,对于几百年前的清朝人来说,那个地方便是人间最可怕之地,去者九死一生,很难生还,那发放宁古塔是什么等级的惩罚,有多严重呢?

宁古塔为什么可以流放:发往宁古塔 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官员的悲剧(1)

一、发放宁古塔是什么等级的惩罚?

在中国古代封建时期,历朝历代都有着各种严刑峻法,而到了清朝时期,文明已经发展了到了一定程度,除非是罪大恶极之人会被凌迟处死,大多数都是直接一刀了断减少犯人的痛苦,而有些罪犯虽然犯下很严重的错,却罪不至死,那么流放宁古塔便是他们的结局,一般情况下,没有皇帝的诏令,被流放之人是一辈子也离不开了。

在《宁古塔山水记》中记载了这么一段话:“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说宁古塔是根据当地的地形来命名的,因为当地有座山被称作“台”,而“台”与“塔”发音相似,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所谓的宁古塔啊,其实根本就和塔没关,那里并没有什么塔。

想必大家又比较好奇,这宁古塔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流放宁古塔会成为一种刑罚呢?

二、“流放宁古塔”为何成为刑罚
  • 当地环境险恶

先前我们提到清朝人认为宁古塔是人间地狱,去者九死一生,肯定就有不少人心里不免好奇,这个地方当真这么可怕?是的,发放宁古塔真的会要了人命,而这个原因正和它所在的地方有关。

宁古塔所在的位置就是我们的黑龙江省,也就是现在松花江左岸一带。大家都知道我国北部地区十分严寒,宁古塔的温度可以达到零下二三十度,到了冬天那风吹到脸上怕是和刀子也没多大差别。

而清朝的生态环境比咱们现在的环境要好多了,在既没有暖气也没有温室效应的情况下,那温度肯定是要比如今的黑龙江还要低,而当时的人们又没有羽绒服、保暖衣之类的,顶多就是穿棉袄,所以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宁古塔到了冬天会有多冷。

到了冬天宁古塔随时都有可能冻死人,更何况古代医疗设备落后,一场普通的感冒发热都有可能要了人们的性命。那么这样一个苦寒地方,自然成了那个时候地狱一般的存在,那些原本生活在富贵乡的人如何能适应这样的生存环境?

所以清朝将宁古塔这个地方设置为流放之地,专门流放“有罪之人”。

宁古塔为什么可以流放:发往宁古塔 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官员的悲剧(2)

  • 发放途中危险不断

古代很多罪犯都是以流放处理,不过以往朝代几乎都是往南方流放,像是四川、广州、福建之地。这些地方湿热,而且有各种虫蛇鼠蚁,往往被咬上一口,就很容易染上疫病,运气不好小命就丢了。但是到了明清时期,这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和发展,这些地方已经成了富庶之地,这繁华之地肯定不适合再流放罪犯,所以清朝选择将罪犯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

重点在于这古代人流放的过程中都是徒步走到目的地,而且山上还戴着枷锁,动不动就是走上几千里的路,这让往常过惯了舒服生活的老爷太太、小姐少爷们如何受得了,可见这发放宁古塔的真正可怕之处就是在这路途上,而非是宁古塔这个目的地。因此很多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是死在流放的路上,而并非是苦寒之地宁古塔。

  • 为什么要选择宁古塔这个地方

大家肯定对一个词不陌生,那就是“流放”,其实这发放宁古塔也就是一种流放。这种流放罪犯的做法其实在中国古代是很常见的。不过以往朝代几乎都是往南方流放,像是四川、广州、福建之地,这些地方湿热,而且有各种虫蛇鼠蚁,往往被咬上一口,就很容易染上疫病,运气不好小命就丢了。为什么到了清朝,反而将流放之地选在北方呢?

其实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有很大关系,到了明清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开发和发展,这些地已经成了富庶之地,这繁华之地肯定不适合再流放罪犯,要不然不就成了让他们去享福了吗?所以清朝选择将罪犯流放到东北地区的宁古塔。

其实在我看来,宁古塔会成为清朝的一个流放地,这和当时清朝的统治者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大家也知道,这满清在入关前一直住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当时他们被称作为女真部落,这宁古塔就是他们的发源地。

在满语里面,“宁古”是六个的意思,而这与清太祖的“六祖”便有些关联了,据说这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经就居住在这个地方。后来满族人入了关,逐渐过上了中原地区的生活,很多游牧民族的习惯便逐渐消失来,宁古塔也就成了边陲小镇。但是这好歹也是人家满清的发源地,虽然贫苦了些,但是人家既然后来发达了,肯定是不会就将老祖宗的地方给丢掉的,这不就要对宁古塔搞起建设了。

宁古塔为什么可以流放:发往宁古塔 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官员的悲剧(3)

三、罪犯发放到宁古塔后要做些什么呢?

先前我们谈了流放宁古塔过程比较辛苦,尤其是这些流放的罪人几乎都是犯了事的官员以及他们的家眷,他们以往过的可是养优处尊、呼奴唤婢的生活,现在待上枷锁手铐徒步流放,可不就成了活受罪吗,肯定也有不少人好奇,这些犯人即使没有死在这流放路上一路熬到了重点,又会有什么样的待遇呢?

宁古塔为什么可以流放:发往宁古塔 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官员的悲剧(4)

这自然是要搞建设搞发展了,满清统治者将这些人流放到此地,一路上还要派人看押,还要管饭,虽然伙食可能不太好,但这些都是要消耗人力物力的,自然不是让他们来宁古塔享受的,而是有目的的。

前面我们提到这宁古塔被认为是满清的龙兴之地,那人家肯定是很重视此地的,而宁古塔的位置也比较特殊,位于边疆之地,这里是常年驻扎着士兵的,这些士兵主要是保家卫国,防止边境有敌人来犯,而那些被流放的罪人就是作为士兵的奴隶,俗称“披甲人”

这些披甲人都是是要帮着干活的,宁古塔这个地方气候苦寒,《宁古塔志》中曾记载:“四时皆如冬,八月雪,其常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宁古塔是真的很寒冷,而且一年四季都如此,外地人很难适应,更何况这些往日过惯了富贵生活的犯人,到了这地简直就是“活受罪”,想必这也就是为什么流放宁古塔成了一个刑法的原因。

其实真到了宁古塔,只要心存信念,想要活下来也不不是难事,宁古塔山林茂密,野味众多,想要在此过上普通人的生活,难度并不大,在我看来,这个刑法的痛苦之处并不仅仅是艰苦的环境所带来的生理上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折磨和煎熬。

四、宁古塔给流人带来的心理痛苦

被流放到这里的官员之前估计都是富贵出身,再差也是官宦人家,不提获罪前所过的呼奴唤婢的奢华生活是现在比不了的,就连身份也不一样了,以前他们作为统治阶层的贵族,心理上肯定是存在着优越感,他们作为社会上占比比较小的上层人物,转眼间却沦为阶下囚,成为边疆将士的奴隶,做着当时最下等的体力活,这对他们来说,心理上的折磨无疑才是最大的。

宁古塔为什么可以流放:发往宁古塔 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官员的悲剧(5)

其实历史上也有不少发放到宁古塔后还翻身的人,不过大多数还是在那个地方落下了一身的病痛,比如清初著名的诗人吴兆骞,因为卷入顺治十四年的科举案,被无辜遭累,最后虽然受到纳兰性德父亲营救,得以赎还,却落下了一身病痛,回来后三年就死了。

他曾经给母亲写过这样一封信:"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出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学才到地即成坚冰,一万千里皆茫茫白雪"(选自吴兆骞的《上父母书》)

从中便可窥探当时的宁古塔生活有多悲苦。

宁古塔为什么可以流放:发往宁古塔 永世不得入关 清朝官员的悲剧(6)

因为清朝多次发生文字狱,有不少文人官员曾流放到这里,他们在这里受尽苦难,历经风霜,对于这些人来说,来到宁古塔是他们命运的悲剧,但是对于宁古塔而言,遇上这些文人学子,却是一大幸事。

这场对文人士子而言的浩劫,为宁古塔注入了生机,不少人扎根于此,将文化的种子留在了这里,一点点地改造着这个边陲小镇,自此风貌大改,文化兴起,留下了不少著作,倒成了一些美谈,而这些流人的迁入,不仅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更是带来了先进的经营方式,宁古塔变得越发兴盛,如今的宁古塔异常美丽,早已不是数百年前的可怕模样。

总结

宁古塔这个地方,是百年前清朝官员的噩梦,无数流人来到这个地方。他们有的是文人士子,有的是街头小贩,有的是作奸犯科之人,有的却是无辜含冤受累到此。他们中有的人最后有幸离开此地,而有的却将一辈子埋葬在此。这个边陲小镇见证了一批人的苦难人生,但也正因为这些人而迎来了发展,逐渐兴盛起来。流放宁古塔是清朝官员的悲剧,但这些人的悲剧却造就了宁古塔。

今天的宁古塔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模样,如今的它风景秀丽,成了当地的旅游胜地。一饮一啄,皆有定数,让无数清朝官员痛苦的宁古塔,竟然产生了文化的结晶,供后人瞻仰。我们的人生也正是这样吧,在低谷中备受苦难的折磨,当我能忍受煎熬时,未必不能造就出辉煌,正如今日的宁古塔般。

参考文献:

《宁古塔山水记》

《上父母书》

《宁古塔志》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