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张云雷京剧小生(京剧历史因为张云雷)
郭德纲张云雷京剧小生(京剧历史因为张云雷)这就是一个德云粉丝的自我修养,尤其是最近,耳边总萦绕着:后面两个好像乱入了什么奇怪的东东?因为郭德纲,知道麒派艺术,爱上周信芳;因为于谦,知道抽烟喝酒烫头,爱上发廊;因为烧饼,知道刮大白,爱上健身;
相思赋予谁?小辫张云雷。
这两年,张云雷不仅唱红了《探清水河》,还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了《锁麟囊》。
因为张云雷,知道《锁麟囊》,爱上京剧;
因为高峰,知道《十八愁》,爱上快板绕口令;
因为郭德纲,知道麒派艺术,爱上周信芳;
因为于谦,知道抽烟喝酒烫头,爱上发廊;
因为烧饼,知道刮大白,爱上健身;
后面两个好像乱入了什么奇怪的东东?
这就是一个德云粉丝的自我修养,尤其是最近,耳边总萦绕着:
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
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
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
此时却又明白了!
让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京剧会有如此大的魅力?
让一个听相声、听摇滚的男子汉也爱上了《锁麟囊》!
为了搞清楚这个原因,我们一起来探究国粹京剧的历史!
一、京剧前身:徽戏、汉调、昆曲、秦腔、其他民间曲调
俗话说,女愁哭,男愁唱,其实不愁的时候,人也爱唱上两嗓子,尤其是古代祭祀神鬼,摆上供桌,在台上又唱又跳,以献媚神仙鬼怪,称为“傩戏”,于是久而久之,形成了程式化的舞台艺术,即是戏曲。
中国戏曲经过长期发展,各个地方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个,传统剧目更是多达万计,中国戏曲和希腊悲剧、印度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看来唱戏不是中国人独有的。
而京剧形成以前,便是分散在各个地方的民间戏曲,深受老百姓喜爱,上至达官富贾,下到贫民乞丐,都趋之若鹜,百听不厌。
徽戏,是明末清初在安徽南部一带流行的徽州腔、青阳腔、太平腔、四平腔等各种声腔,受到昆曲的影响,形成昆弋腔,又和流入安徽的西秦腔等相互影响,形成吹腔、拨子、二黄等新腔,到了乾隆年间形成了徽班,这是京剧的一大源流。
汉调,又叫汉戏或楚调,在湖北以及河南、陕西、湖南、四川部分地区盛行的声腔,大约在清代中叶成形,主要有西皮、二黄两种声腔。西皮是由陕西梆子传入湖北襄阳一带后融合而成;二黄则是四平腔变化成的,这个四平可不是二龙湖浩哥的四平,是湖北的四平。汉调曾经发展为四个流派:襄河路子、荆河路子、府河路子、汉河路子,对湘剧、川剧、赣剧、滇剧有重要影响,也是京剧的另一大源流。
昆曲,元代后期,南戏在江苏昆山和当地的语言、乐器结合,形成昆山腔,到了明朝嘉靖年间,魏良辅融合了海盐腔、弋阳腔,唱出了一种新的“水磨腔”,当时一部传奇《浣纱记》传唱度非常广,水磨腔也和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并称明代四大声腔,明朝万历后期,昆曲进入北京城,取代了弋阳腔的地位,影响力扩展到全国,自此到康熙年间,昆曲历久不衰,剧作和戏班层出不穷,《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名作都红极一时,直到清朝中期,昆曲逐渐衰落,但是昆曲号称“百戏之祖”,对京剧有深远影响。
秦腔,又叫梆子腔,发源于西周,流行于陕西宝鸡的岐山和凤翔,清朝乾隆年间,秦腔在京城演出非常火爆,到了清末,逐渐回归西北一带,对京剧也有影响。
其他民间曲调,又叫做乱弹,花部(有本书叫《花部农谭》,专门讲戏曲的),指昆曲以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包括京腔、弋阳腔、罗罗腔、二黄调等。京腔是由弋阳腔传入北京之后演变而成,在康熙年间在北京盛行,有六大名班之说,乾隆后期逐渐衰落,京腔和京剧是不同的。
二、京剧形成:徽汉合流,海纳百川。
徽汉合流
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790年农历八月十三日,是乾隆皇帝的八十寿诞,从紫禁城到圆明园,数十里道路旁张灯结彩,大小戏台鳞次栉比,可是今天唱的戏与往常可不一样,在扬州等江南地区红得发紫的徽戏正式进京。
三庆班班主高朗亭(名月官)带领戏班为乾隆皇帝祝寿,《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徽戏正式开始在京城流行,很快,越来越多的徽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年),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进京后不久,汉调也传入北京,在此之前,两者已有频繁的交流,在声调、剧本及表演动作方面都有影响和渗透,并且徽汉二班的演员经常合作演出,使两种艺术进一步融合,剧目和表演艺术得到扩充,内容更加丰富,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为主的强调,而且舞台唱念语言逐渐以中州韵为规范,沿用部分湖广音,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海纳百川
道光二十年至咸丰十年间(1840-1860),徽汉合流之后,吸收秦腔的特色,并借鉴昆曲、京腔而逐渐形成了京剧。
自此,京剧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第一:曲调板式完备丰富,包括皮黄、慢板、二六、流水、快板等,超越了徽、秦、汉三剧中的任何一种;唱腔主要以二簧、西皮为主,西皮比较明快亮丽,二黄则比较低沉悲婉;
第二:行当大体完备,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共四大行当;
第三,形成了一批京剧经典剧目,如《群英会》、《伏虎》、《战樊城》、《鱼肠剑》、《定军山》、《秦琼卖马》、《金水桥》、《打金枝》、《捉放曹》等;
第四,角儿开始立万儿,成名的大师出现,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名满京城,尤为著称,时称“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状元”张二奎、“榜眼”程长庚、“探花”余三胜。
大致演变流程即是下图所示:
三、蓬勃发展,流派众多,剧目井喷,名家辈出
京剧最早是供奉皇家的,清乾隆、道光时期,在皇宫内苑设立南府、升平署,专门管理宫廷演出,由习艺太监或旗籍、民籍入宫习艺的学徒承应,光绪九年(1883)改为选定外班演员担任教习,给以银米,不定期召进皇宫演出,称为内廷供奉,杨小楼、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等均当过内廷供奉。
京剧名家频繁在宫中献艺,声势日强,在民间也受到极大追捧。北京城的广德楼、三庆园等戏园,日日有京剧演出,形成了京剧一统的局面。
道光年间,三庆、和春、嵩祝等戏班均招进一批儿童培训,如钱金福、陈德霖即坐科于三庆的童伶班,这也是京剧科班的开始,差不多就是儿徒了。
钱金福
清朝晚期到民国时期,是京剧发展到全盛的阶段,在京城乃至全国大放异彩,形成了56个流派,名家辈出,剧目更是多如繁花,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以及伶界大王谭鑫培等。
谭鑫培
京剧的流派分为(排名不分前后):孙菊仙派、谭鑫培派、王鸿寿派、汪笑侬派、汪桂芬派、刘鸿声派、余叔岩派、高庆奎派、言菊朋派、麒麟童派、李洪春派、马连良派、唐韵笙派、谭富英派、杨宝森派、奚啸伯派、李少春派、俞菊笙派、黄月山派、李春来派、尚和玉派、杨小楼派、盖叫天派、郑法祥派、程继先派、金钟仁派、姜妙香派、俞振飞派、叶盛兰派、陈德霖派、王瑶卿派、梅兰芳派、尚小云派、荀慧生派、筱翠花派、程砚秋派、黄桂秋派、张君秋派、赵燕侠派、阎岚秋派、朱桂芳派、宋德珠派、罗福山派、龚云甫派、李多奎派、李金泉派、钱金福派、郝寿臣派、金少山派、侯喜瑞派、裘盛戎派、袁世海派、王长林派、萧长华派、叶盛章派。
以上也都是京剧名家,篇幅有限,只列举几位大师。
程砚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 ),北京人,自幼拜师荣蝶仙,后受教于梅兰芳、乔蕙兰、陈啸云等,特别受到王瑶卿的影响,又精于创新,扬长避短,另辟蹊径,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创造了许多新的唱腔,别具一格,在20世纪20年代形成风格独特的流派,代表作有《武家坡》、《贺后骂殿》、《三击掌》、《玉堂春》、《汾河湾》(对,就是谦哥醉酒那个戏)、《锁麟囊》等。
程砚秋
郭:再跟你说汾河湾,我是那个!
程派的唱腔,有一种独有的“鬼音”和“脑后音”,使演唱高亢下坠运用自如,刚柔并济,吐字也十分讲究,咬字注重反切,演唱富于弹性,十分流畅,更是吸收了许多老生的唱法,如《锁麟囊》一段唱,非常具有程派的特色。
《锁麟囊》是根据清朝人胡承谱写的《只塵谈》中的一个故事《荷包记》改编,1930年代末,翁偶虹先生将其改编成戏剧《锁麟囊》,并由程砚秋主演,1940年在上海黄金戏院首演,一炮走红。
故事讲的是,登州富家女薛湘灵与贫家女赵守贞同日出嫁,在中途遇到大雨,花轿都放在春秋亭内避雨,守贞感家境贫寒,不禁悲痛哭泣,薛湘灵听到,动了恻隐之心,把自己的锁麟囊送给了她。
张火丁老师也是程派弟子
六年之后,登州发了大水灾,湘灵和家人在逃难途中失散,流落到莱州,在卢姓家中当了保姆,无意中发现了锁麟囊,不禁悲从中来,哭声被主妇听到,出来相见,才认出,主妇就是当年的贫家女赵守贞,于是,赵守贞帮助湘灵寻访家人,最后一家团圆,好人有好报。
张云雷在国风美少年中唱的便是《锁麟囊》中的《春秋亭》一折。
麒麟童,原名周信芳,浙江慈溪人,7岁从陈长兴学戏,艺名“七龄童”,表演刚健豪放,节奏感好,做功到家,善用髯口、服饰,身段优美,唱腔苍劲浓厚,质朴中体现功力,提倡“七分话白三分唱”,被誉为南派京剧的代表,其代表作有《徐策跑城》、《乌龙院》、《萧何月下追韩信》、《香妃》、《董小宛》等。
麒麟童
2018年9月,郭德纲成为真正的京剧麒派弟子,老郭是真爱传统艺术,郭老师不仅唱戏,还联合多位京剧名家创办了国剧社团——麒麟剧社。
这几年,京剧神童陶阳在麒麟剧社唱了不少戏,我听过《三堂会审伽利略》,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听听看。
正所谓:名家荟萃三庆园,麒麟剧社承国剧。
最后不得不说大师梅兰芳。
梅兰芳,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梅兰芳
梅先生祖父梅巧玲为京剧名旦,同光十三绝之一,伯父梅雨田是京剧琴师,父亲梅竹芬是青衣演员,父母早亡,跟随伯父长大,8岁学戏,9岁拜师吴菱仙学青衣,10岁登台,又向秦稚芬、丑胡二庚学花旦戏,1913年首次在上海演出《穆柯寨》,受到观众赞赏,1914年开始声名鹊起,上座经久不衰,盛况空前。
梅先生擅长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形成花衫行当,对唱腔、念白、舞蹈、音乐等不断创新,形成了独特的梅派艺术,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感谢张云雷,让我爱上我们的传统艺术!
为了弘扬民族传统,传承民族艺术,振兴曲艺事业!我要继续去听二爷张云雷的《春秋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