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课(安康平利县中学唐业森)
历史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评课(安康平利县中学唐业森)历史有边界,生活无止境。我们教的不仅是知识,也是生活。知识与生活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教知识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现实的变化,即学习成绩的长进与否。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渗透生活的哲理,基于一定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进入古人的生活,来反思现实的生活,去憧憬未来的生活。历史学科的“三无课堂”现状便可有所改观。按照审辩式教学范式三环节的步骤操作,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追问激疑、搜证求解、缘据立论”的过程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如此反复实践,高效课堂从理论上升为实践便成为可能。在备课环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很重要。首先,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初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如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互会和华约等;分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
即日起,《教师报》官方头条号“教师娘家”开辟2020年暑期培训特别专题,在此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如果成长中的你有专业上的困惑,请以文章形式发给我们;如果你想给青年教师专业上的建议,请以文章形式发给我们;如果你想讲述自己的专业成长经历,也可以发给我们。
新课程改革的本质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教育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标,而高效课堂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必要途径。历史学科由于其特有的人文性,日常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史实的单向传递和堆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甚至导致历史课堂存在着“无主体,无抉择,无生活”的状态。审辩式教学范式“在学科教学领域提出了实践中可复制、可执行的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全套解决方案。”从“三环节十要点”出发,为改变历史课堂的三无现状提供了可能。
本文作者:安康市平利县中学历史教师唐业森
审辩式教学范式的实践我以高中历史教材中《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简析审辩式教学范式在课堂上的实践应用。
在备课环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很重要。首先,确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为: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初步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如雅尔塔体系、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经互会和华约等;分析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能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客观全面的分析历史问题。其次,确定过程与方法目标为:通过操作审辩式教学“知识铺路、追问激疑、搜证求解、缘据立论”的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塑造基本能力;围绕两极格局发展演变这条主线开展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师生互助共同解决问题。最后,确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认识到两极格局的形成本质上是大国争霸的产物,联想到当下的中美贸易战实质上是美国霸权主义的另一种体现,以唤醒学生的家国危机意识,培育家国情怀素养,明白只有立足当下用心学习才是真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导学生认识到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磨难以及对战争的恐慌,从而唤醒学生珍爱和平、稳定的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抉择,体验抉择的过程,感受抉择的艰难,承担抉择的后果,从而培养学生理性抉择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环节,按照备课环节预设的教学目标去贯彻落实,充分发挥师生“双主体”的作用,教师从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学生要从被动听讲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比如,针对美苏两国为什么会从合作走向对峙这个问题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去解决问题,获得答案,要比教师告知答案效果要好很多。值得注意的是,课堂教学既要围绕预设的教学目标开展,避免信马由缰,又要关注学生生成性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比如,在小组交流中有学生说美国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这是美国主动挑起冷战的重要原因,但有同学提出反对意见,理由是:“苏联很快也拥有了核武器”。这样的追问与求证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关注这些生成性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探讨,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检测评价环节,筛选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当堂检测或者以课后习题的方式来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就反映的问题适时采取合理的方式解决。比如就这一课而言,我们要求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是美苏两国走向对峙的原因以及产生的影响,那么可以筛选部分的材料题去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只要是学生充分参与了的课堂,就能很好的的解答这些问题,课堂教学效果就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按照审辩式教学范式三环节的步骤操作,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追问激疑、搜证求解、缘据立论”的过程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关注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如此反复实践,高效课堂从理论上升为实践便成为可能。
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历史有边界,生活无止境。我们教的不仅是知识,也是生活。知识与生活并不是对立矛盾的关系。教知识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现实的变化,即学习成绩的长进与否。这当然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教授知识的基础上渗透生活的哲理,基于一定的情景创设,让学生进入古人的生活,来反思现实的生活,去憧憬未来的生活。历史学科的“三无课堂”现状便可有所改观。
历史学科又是最具生活化的学科,因为他讲述的是过去的事,过去的事又与生活息息相关。尽管此情此景不同,但其蕴含的生活哲理有一定的共通性,就好比中华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到今天依旧作用重大一样。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生活史,每个人在历史或现实舞台上本着追求更好生活的向往抉择着未来的前进方向,并为自己的抉择承担着责任与后果。那这些抉择后的替代性经验就是指导后来的人更好生活的宝贵经验。基于此,以史为鉴不是抽象的、宏观的存在,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存在,更是历史学科发挥其育人价值的独特之处所在。
审辩式教学强调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赋予学生探索学习历史的思维方法,强调知识铺路尽可能的的创设古人抉择时的情景。接下来追问质疑,多方思考可行路径,探寻古人抉择时可能面临的条件或局限。再搜证求解找到古人抉择时凭借的各方证据,设身处地的体验古人抉择时艰难,承担抉择后的后果。最后根据这些综合证据进行评价,判断,解释并得出自己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理解历史重在选择,选择造就结果,结果需要人来承担,所以要审慎抉择,理性抉择。
审辩式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的知识,进行追问激疑,开展追问求证,践行抉择导向,最终落实立德育人目标,这与高效课堂的本质追求是相通的。审辩式教学为“三无课堂”指出了优化的方向:教师放下思想的禁锢,尝试迈出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接受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将教育的着眼点置于学生,眼中有学生,便是理解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尝试着在教学中渗透生活的启迪,让学生真正的像个人一样思考,即是践行高效课堂的第一步。
相关阅读:
正高级历史教师王金全:一线教师要从实际出发进行课题研究丨暑修班
南通如皋市安定小学张建国:开展课题研究必须增强三个意识丨暑修班
英语特级教师王生虎的专业成长感悟:腹有诗书“教”自华丨暑修班
编辑:关中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