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国正史为啥感觉郭嘉没什么才华(郭嘉不死便无三国)

三国正史为啥感觉郭嘉没什么才华(郭嘉不死便无三国)郭嘉有远见,也有自己的独特长处,再加上又跟对了明主,郭嘉立功那是必然。不过因为郭嘉早逝,所以他的功劳是有限的,这是没办法的事。不过在有限的时间里,郭嘉还是闪现了自己的光华。说好玩一点,郭嘉的一生几乎是在算卦。他一共为曹操算了大约5卦:此后,郭嘉跟随曹操献计献策,采用速攻,大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劝曹操以退为进,使袁绍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等内部自相残杀,可坐收渔翁之利。果然,袁绍的儿子们产生内讧,曹操趁机出兵干净利落地收拾了袁氏残余势力,曹操成功统一北方。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立下了功勋,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在曹操征伐乌丸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谥曰贞侯。

三国正史为啥感觉郭嘉没什么才华(郭嘉不死便无三国)(1)

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 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 ,曹操也极力称赞他 “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

郭嘉分析当今天下利弊局势,最初选择投靠实力最强大的袁绍,然而仅在袁绍麾下呆了几十天,郭便发现此人优柔寡断,更不懂得重用人才,怕是难成大业。认清这一事实,郭嘉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袁绍,随后在荀彧的举荐下,转而投靠曹操。曹操与郭嘉初次见面,他便给郭嘉提了一个难题:袁绍地广兵强,如若自己欲讨伐袁绍又当如何?郭嘉面对曹操直截了当的提问反而不慌不忙侃侃而谈,提出了非常著名的“十胜论”,他从“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这10个方面分数曹操所具备的优势。

三国正史为啥感觉郭嘉没什么才华(郭嘉不死便无三国)(2)

此后,郭嘉跟随曹操献计献策,采用速攻,大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又劝曹操以退为进,使袁绍儿子袁谭、袁熙、袁尚等内部自相残杀,可坐收渔翁之利。果然,袁绍的儿子们产生内讧,曹操趁机出兵干净利落地收拾了袁氏残余势力,曹操成功统一北方。

三国正史为啥感觉郭嘉没什么才华(郭嘉不死便无三国)(3)

郭嘉有远见,也有自己的独特长处,再加上又跟对了明主,郭嘉立功那是必然。不过因为郭嘉早逝,所以他的功劳是有限的,这是没办法的事。不过在有限的时间里,郭嘉还是闪现了自己的光华。说好玩一点,郭嘉的一生几乎是在算卦。他一共为曹操算了大约5卦:

第一卦是算刘备,刘备兵败后跟着曹操来到了许昌,但是刘备是枭雄,所以曹操麾下的谋士多半都建议将其杀掉,曹操问郭嘉,郭嘉说“刘备是英雄,有很高的人望,杀了恐怕影响主公的名声,暂时还是不可杀,不过刘备是老虎,也不能轻易放走,最好是用一个恰当的方式处理。”郭嘉之意,其实乃是软禁刘备,可惜曹操当时想凭借诚意招募刘备,结果放虎归山,成为大患。第二卦是算袁绍,袁绍完成了河北的大一统后,就开始进军中原,与曹操的大战在所难免。袁绍率军数十万,来攻打曹操,当时刘备又抢了徐州。曹操非常担心出现腹背受敌的情况发生,那是不可设想的恶果。当时曹操麾下的谋臣将士都同样担心,认为情况非常不乐观。但是郭嘉却对曹操说袁绍这个人办事犹犹豫豫,而刘备在徐州又脚跟不稳,我们应该趁此间隙火速攻打刘备,消除后患后再回到官渡和袁绍对战。曹操果断采纳,结果正如郭嘉所料。第三是算刘表,官渡之战前后,曹操所居的是中原,四周都是强敌,情况不容乐观,曹操担心刘表会从后方袭击自己,但是郭嘉又给曹操分析了一番刘表,认为此人胸无大志,仅求自保,只会坐山观虎斗,不用理他。第四是算孙策,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正在相持不下的关键时刻,后方传来消息,说江东孙策准备出兵渡江,北上袭击许都。这一消息传来,曹军人心惶惶,生怕老巢真的被孙策端了,曹操也犹疑不决要不要退兵。但郭嘉却断言: “(孙)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果然,孙策尚未渡江,就被许贡门客刺杀身亡。结果真神,神到好像这一切都是郭嘉暗中操控的一样,孙策果然不久就被许贡门客给杀了。第五是算袁谭袁尚兄弟,袁绍死后,曹操率兵攻打河北地区,不过等袁尚把袁谭救回冀州侯,众将都建议应该趁机攻打,但郭嘉却给曹操分析了袁谭和袁尚这两个兄弟之间的关系和矛盾,建议退兵,让他们自相残杀。曹操采纳,结果正如郭嘉所料,这两兄弟打了两败俱伤,曹操顺势轻松取得冀州。

三国正史为啥感觉郭嘉没什么才华(郭嘉不死便无三国)(4)

可惜天妒英才,也就是在征乌桓的路上,郭嘉因为水土不服,患病去世,这给当时的曹操很大的打击。“郭嘉不死,孔明不出”当郭嘉死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最终促成了赤壁之战的形成,经过一番奇谋诡计之后曹操惨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后,哀叹: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又痛呼: “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