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十六帝顺序在位时间(明朝十六位皇帝)
明朝十六帝顺序在位时间(明朝十六位皇帝)是夜,朱元璋在帐中呼呼大睡,帐外便是五百手持刀枪的降兵,只要他们心中歹意一生,只怕日后的洪武大帝就要饮恨当场了,但朱元璋就是一点也不担心,睡地这叫一个香甜。朱元璋见状,便从中挑选了五百降兵,让他们担任自己的亲卫,守着自己睡觉。这第一位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赫然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整齐人马,进攻江南军阀张士诚,目标其战略要地集庆。此战之中,朱元璋先是攻破了城外张士诚留下的守城大军陈兆先部,俘虏了三万六千多名降兵,但是这些降兵们都是心中畏惧朱元璋,觉得朱元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在北京有一处非常有名的景点,那就是“明朝十三陵”,这里面有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仁宗朱高炽的献陵等等,一共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两个太子,几十位皇后妃嫔,甚至还有唯一的一个太监,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
那么问题来了,大明立朝276年,共历十六个皇帝,为什么这里只有十三座皇陵呢?
要知道,这里几乎是人们所认知的大明朝老朱家“祖坟”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堂堂皇帝不能葬入祖坟呢?连太监都能进的“十三陵”,难道皇帝不能进吗?
另外三位皇帝,究竟埋骨何方呢?
洪武大帝这第一位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赫然便是洪武大帝朱元璋。
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整齐人马,进攻江南军阀张士诚,目标其战略要地集庆。
此战之中,朱元璋先是攻破了城外张士诚留下的守城大军陈兆先部,俘虏了三万六千多名降兵,但是这些降兵们都是心中畏惧朱元璋,觉得朱元璋不会轻易放过自己。
朱元璋见状,便从中挑选了五百降兵,让他们担任自己的亲卫,守着自己睡觉。
是夜,朱元璋在帐中呼呼大睡,帐外便是五百手持刀枪的降兵,只要他们心中歹意一生,只怕日后的洪武大帝就要饮恨当场了,但朱元璋就是一点也不担心,睡地这叫一个香甜。
第二天,朱元璋醒了,这群降兵们也被感动地热泪盈眶,朱大帅对我们如此推心置腹,我们还害怕什么呢?
在之后的攻城战役中,这些降兵们悍不畏死,纷纷冲杀在了最前面,一举攻破了集庆城池。
攻取了集庆之后,朱元璋改集庆为应天,将这里作为了自己的“首都”。
洪武元年,朱元璋于应天称帝,国号大明,建元洪武,马氏为皇后,朱标为太子,以应天为南京,正式光复了汉家山河。
对于自己的继承人朱标,朱元璋也是非常满意,朱标是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下面那些骄兵悍将们也非常信服朱标,可以说纵观历史,开国皇帝和太子之间的亲密信任关系,朱元璋和朱标都能排在第一名。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身染重病,不治身亡,朱元璋悲痛万分之下,将他对朱标的感情和期望寄托在了朱标的儿子,他的孙子朱允炆身上,将朱允炆立为了“皇太孙”。
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又担心朱允炆年纪小,怕他被人欺负了,便将自己其他的儿子们分封到了各地为藩王,如果京城有失,可以领兵进京勤王。
洪武三十一年五月,朱元璋驾崩于应天皇宫,弥留之际留下遗诏,朱允炆即位为帝(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
朱元璋死后,由于此时的首都还是应天(南京),故他便被安葬在了南京紫金山的明孝陵,这位开国太祖,是第一个没有被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
建文迷踪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基,是为建文帝。
朱允炆登基之初,下令与民休养生息,发展农桑,整顿吏治,倒也算得上一个不错的皇帝,但是在朱允炆心里,始终有一棵刺,那就是他的叔叔们,被他“皇爷爷”分封到各地的藩王们。
这些藩王们手下士兵,多的有近两万人,少的也有好几千,在各自的封地内一手遮天,行事肆无忌惮,甚至当地的官员们见了这些王爷,都要磕头作揖,简直就是一群土皇帝,这让朱允炆决定着手削藩。
其实在朱元璋在世时,便对朱允炆嘱咐过:“你的这些叔叔们镇守边关,是为了让你这个皇帝位置坐得稳。”
朱允炆听了却反问朱元璋:“那要是我这些叔叔们造反了该怎么办呢?”
朱元璋沉默不语,让朱允炆说说他的看法,朱允炆的回答便是如果道理讲不通,那就只能“削地换人”,甚至举兵讨伐了,而朱元璋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认同了朱允炆。
此时,朱允炆觉得时间已经到了,自己必须要削藩了,便直接大刀阔斧地向叔叔们出手了。
其实,如果朱允炆能够以柔和的手段来削藩,比如说将自己的这些叔叔们请到京城,给他们建宅子、发银子、赏妹子,就是不让他们掌握权力,让他们当一群闲散富贵王爷,那说不定也没有什么人会反抗,
毕竟造反这种“高风险事业”,不是被逼到绝路,那是谁都不想干的。
可是朱允炆偏偏就没用什么怀柔手段。
朱允炆继位仅三个月,周王朱橚便被他贬为庶人,流放云南;在位半年,开始派人监视燕王朱棣,并派数支军队围绕在朱棣的封地北平周围,朱棣胆敢妄动立刻征讨。
建文元年四月,湘王朱柏获罪,百般为自己辩解,但朱允炆却一捂耳朵,我就是不听,被逼无奈的朱柏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竟然引火自焚了。
而后,齐王朱榑、代王朱桂也都被贬为了庶人,又过了两个月,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这一切直把北平的朱棣吓得躲在墙角瑟瑟发抖,说好的先讲道理呢?自己这个侄子就是来要这群叔叔们命的啊,看来过不了多久,就要轮到自己了。
就这样,朱棣在日复一日的恐惧之中爆发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既然侄子不给叔叔们留活路,那就别怪叔叔了。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靖难”,经过了将近四年的征战,局势一点点地倒向了朱棣。
建文四年六月三十日,朱棣攻破了南京城,直奔南京皇宫杀来,他想看看自己这个侄子现在是何景象。
但是谁知,当朱棣赶到南京皇宫之后,他面前只是一片火海,火势被扑灭之后,整个南京皇宫早已被烧成了一片废墟,废墟之中,只有几具面目全非、被烧成焦炭的尸体。
朱棣找了几个太监辨认,几个太监说这就是朱允炆一家子,但朱棣并不相信,曾多次派人四处寻找朱允炆。
根据一些史料和民间典籍的记载,朱允炆也有可能是诈死逃脱,出家为僧了,又或者是乘船出海而逃了,总之朱允炆从此以后是生死不知。
如此一个皇帝,自然是不可能被葬入明十三陵了,而朱允炆的最终下场和埋骨之地,也就成为了一个千古谜团。
兄弟相争至于第三位没有葬入明十三陵的皇帝,说起来则是让人有些唏嘘。
宣德十年,明英宗朱祁镇登基,这是位少年皇帝,国事全由其生母张太后和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杨内阁”做主。
过了十年左右,太后和“三杨”都接连去世了,朱祁镇又开始宠信宦官王振,准备打造自己的班底,做一番大事,让世人彻底信服自己这个皇帝。
在朱祁镇眼里,最快地树立自己威望的事情,便是御驾亲征,打一场大胜仗,很快这个机会就来了。
正统十四年,王振削减了对瓦剌朝贡的赏赐,瓦剌太师也先趁机发难,兴兵进犯北部边境,准备直取北京。
朱祁镇见状,不由拍手一乐,这机会不就来了吗?
他当即就要御驾亲征,朝中大臣无论怎么劝他都不听,无奈之下只能从京城附近拼凑了近二十万人的军队,号称五十万大军,交由朱祁镇统领,御驾亲征瓦剌。
谁知这朱祁镇行兵打仗,一不看兵书,二不信老将,还是偏偏只听王振的话,又或者只凭着自己的臆测来做事,可以说是“人菜瘾又大”。
最终,在土木堡和瓦剌交上了手,这一战之后,朱祁镇竟然成了瓦剌的俘虏,王振也被愤怒的护卫将军樊忠所杀。
瓦剌对于朱祁镇这份意外收获,真是喜出望外,准备用他向明朝好好儿地割一块肉,但是此时京城之中,居然又出来了一位皇帝。
原来以于谦为主的大臣们,见朱祁镇被抓,深知国不可一日无君,便将他的弟弟朱祁钰推举为了皇帝,是为景泰帝,将朱祁镇奉为了太上皇,对于瓦剌的种种要求,朝廷根本不予理会。
也先见状不由大失所望,没想到抓的这个皇帝竟然是个废物,什么用都没有。
恼羞成怒的也先率人再次向北京发起了进攻,于谦等大臣誓死守城,最终击退了瓦剌,打赢了北京保卫战。
一年后,朱祁钰派出了大臣杨善、李时等人前去探望“太上皇”,但谁知杨善等人不仅好好地“探望”了朱祁镇,竟然还和瓦剌交涉后,把他接了回来。
等到,朱祁镇抵达北京,见到朱祁钰后,二人都尴尬了。
根据史书记载,二人的会面可以说是“兄友弟恭”,对于皇帝之位相互谦让,但随即朱祁钰便将朱祁镇软禁在了南宫,将大门上了一把大锁,
在锁眼里面灌满了铅,还担心有人会翻墙去见朱祁镇,便将南宫周围所有的高大树木都给砍了,又以锦衣卫日夜看管南宫,吃的喝的只能通过墙上的一个小洞送进去,并且定时定量,不给朱祁镇一点机会联络外界。
这种待遇,死囚犯见了都要说一声没有人性。
朱祁钰又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便废了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年仅五岁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不过一年,朱见济便夭折了,朱祁钰受此深受打击,便没有再立太子。
景泰八年正月,朱祁钰突然身患重病,继承人的问题再次重要了起来。
其实在此时,朱祁钰也没有别的儿子,如果他驾崩了,那么最有可能当皇帝的还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但朱祁镇却是等不了了,他在朱祁钰手里把皇位抢回来,这还无可厚非,但如果朱祁钰死了,他儿子朱见深继位,那这个皇位还怎么抢。
最终,景泰八年正月十七凌晨,大臣徐友贞、石亨等人率军穿过长安门,赶到了南宫,砸开大门,架着朱祁镇便往皇宫跑。
此时天还没有亮,而文武百官却早已在午门外等着上早朝,谁知宫门打开之后,出来的却是徐友贞。
只听他一声大喝:“太上皇复位。”
一脸不明所以的文武百官,只能跟着徐友贞进了朝堂朝拜朱祁镇,一场“夺门之变”终归是爆发了。
朱祁钰躺在病榻上,听到前面高呼万岁之声,问一旁太监:“什么人胆敢篡位?难道是于谦吗?”
一旁太监摇了摇头,苦笑道:“是太上皇复位了。”
朱祁钰听了,却是仰天大笑,连道了三个“好”字。
朱祁镇复辟当天,便将于谦等一批大臣抓捕下狱,第二天便将这些人处斩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朱祁钰便也莫名其妙地死了,死因不明。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的做法却有些“不讲究”,他不仅将朱祁钰的皇帝号给废了,并且还说他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人,给了他一个恶谥“戾”,只按照亲王的规格,埋在了北京西山景泰陵。
朱祁钰也就成了大明第三个,也是明朝迁都后唯一一个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