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县令为什么这么轻松(小小县令也有大事要忙)
唐朝县令为什么这么轻松(小小县令也有大事要忙)当初李朝隐和卢从愿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因为挑选的县令没有符合皇帝旨意,而被贬成了刺史,通过这样杀鸡儆猴的做法,一时间唐朝的官员们行事更加小心谨慎,短时间内没有再出现过差错。首先县令的选拔是由吏部负责的,后来慢慢变成礼部,这一点无伤大雅。选拔的职权归中央所有,这可见当一个县令也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挑选官员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是行事稳妥,不会有贪念的优质长官,唐朝对于官员自身修养的重视也可以在这里体现。 如果你认为县令这么小的官职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那就完全错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要靠上层官员的努力,打好基础也同样重要。这就是为什么县令的选举被国家格外重视,对小地方选官的要求更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唐朝,本身唐朝的国力就比较强盛,民众已经有了一定的生产劳动基础,这就更加要求一个国家基础要打牢。唐朝对于县令的选拔几近变态的程度,县令不仅仅要精通史书和经书,更要求他们懂时务。 在各级官员之中,县令距离
县令是一个国家最基层的官职,从天子到县令,这中间包括很多其他机构。县作为管辖的最小区域,一般都不被人们重视,县令自然就更不用所说,除了自己管辖的区域会让人闻风丧胆之外,拉到别处也就不过是普通人,连民众都不把县令放在眼中。
那么这样小的官职应该很好胜任吧,管理一个县也不是很难,要做的事情自然没有大官的多,如果对县令抱着这样的态度,那就大错特错了。在唐朝,当好一个县令可是非常麻烦的。
一、 论县令的养成,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相结合才能胜任官职唐朝的选官制度想必都有所耳闻,这个让众多想要入仕成就一番事业的百姓拿起书籍,背诵《诗经》、《楚辞》的——科考制度,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它虽然给很多文人进入官场的机会,但同时这种比较规范的考试制度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制约读书人的思想。
不过这在当时还是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就像今天的高考制度一样,不管怎么说这是相对而言比较公平的一条选官之路。
如果你认为县令这么小的官职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那就完全错了。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要靠上层官员的努力,打好基础也同样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县令的选举被国家格外重视,对小地方选官的要求更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唐朝,本身唐朝的国力就比较强盛,民众已经有了一定的生产劳动基础,这就更加要求一个国家基础要打牢。唐朝对于县令的选拔几近变态的程度,县令不仅仅要精通史书和经书,更要求他们懂时务。
在各级官员之中,县令距离百姓最近,应该最懂得民生疾苦,只有下层人民的思想和生活水平得到重视才能稳固住整个国家的根基。
首先县令的选拔是由吏部负责的,后来慢慢变成礼部,这一点无伤大雅。选拔的职权归中央所有,这可见当一个县令也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挑选官员的主要负责人必须是行事稳妥,不会有贪念的优质长官,唐朝对于官员自身修养的重视也可以在这里体现。
当初李朝隐和卢从愿担任礼部侍郎期间因为挑选的县令没有符合皇帝旨意,而被贬成了刺史,通过这样杀鸡儆猴的做法,一时间唐朝的官员们行事更加小心谨慎,短时间内没有再出现过差错。
公元629年,即贞观三年时,唐太宗让高级官员推荐,由他们选择县令的担任者,这也是挑选官员的一种方式,不过这样的做法反而容易导致官员之间拉帮结派的行为,不利于统治者的管理。
后期对于举荐上来的人朝廷也有一套考察制度,通过层层筛选才确定一名合格的县令候选人。那些举荐的高级官员如果被查出来名不副实,那也是要接受朝廷处罚的,这样的制度一经下达,那些想这坏心思的官员们就畏首畏尾,不敢再做些动作了。
县令不仅仅需要才华,更重要的还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他们直接面对的是百姓,百姓在平时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会问县令。
这就要求县令要不同于只会公文案牍的高级官员,他们的实际能力考查也是唐朝皇帝比较重视的部分。在公元723年,唐朝有一项规定,上面明确表示“年少未经事者,不得作县亲民”这里就可以看出当一个与百姓靠的最近的县令也有很多关卡要过。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条条框框,使得唐朝的统治愈发稳定,百姓可以安居乐业都靠的是被选任为县令的好官员。那时候为了防止选上的县令拉帮结派,损害百姓利益,唐朝还出台了很多法律文件加以制约,其中就有《劝奖县令诏》、《戒县令赦》等好几种法律。
有了这样的制约作用和下层百姓的监督,县令很难借用职权再做些乱纪的事情,损害百姓权益。
二、 县令有哪些事情要忙,小小县令怎么会有如此繁重的任务?
从选拔县令的难度上就可以看出县令的重要性,那么一个管辖小片区域的县令具体要做什么工作呢?总不能只是帮助解决民生问题吧,那样未免对于县令的选拔太小题大做了些。
县令的任务在细细排查之后发现还真是不轻松。他们大概有四个方面的大任务,还有数不清的细枝末节的权责,可真是小县令要忙大事情啊。
首先他们要负责管理和爱护县区百姓,这是肯定的。作为官员对于自己管辖区域的百姓要嘘寒问暖,用行动证明朝廷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
县令具有积极的服从上层管理的思想,这样的教化作用可以减少地区动荡和民众发起的各类运动,起到稳定统治,安定社会的作用。相比于上层官员,县令要更多地了解百姓的生活状况,较好地维持社会等级秩序。
人口和财产的记录和调查是国家每年都要做的事情,这就相当于现在的人口普查,不过那时候还要对百姓的经济条件加以控制,比较而言县令的任务就重了很多。
每家每户的人口组成、年龄情况、男女比例都要记录在册,这作为国家的重要信息往往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查访。
经济情况的记录比较麻烦,需要为他们确立九个等级,每个等级是什么家庭要分配好。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其实影响到国家非常重要的一项税收——户税。这些材料全都要上交给县令,由县令亲自统一检查,只有把这种普查的事情落到实处,国家的税收政策才可以长久地存在下去。
唐朝的土地制度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均田制,这种制度就是按照人口来分配土地,对于人口的检查十分重要,也刚好是在上一条任务的基础上实现的,层层相扣。每年的十月到十二月,县令都会亲自完成土地的分配和变动任务。根据人口的增减适当的调整整个县区的土地分派。
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职责就是对于司法事务的管理和税务的征收。这两点都是作为官员必须要负责下去的,尤其重要的是国家的税务征收。
这作为国库的重要来源,可想而知是要办得有多好才能赢得朝廷的赏识。介于百姓和朝廷之间的县令在征收赋税方面可谓是难上加难,既懂得民生疾苦,又要完成朝廷下达的任务,作为距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官,实在难做人。
除了上述比较突出的任务之外,其实县令还有很多小事情要做,比如交通的管理、道路维修、仓库修建、防水设备等,这些虽然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助,但具体操作完全由县令负责,难免有些麻烦。
三、 细致入微,当好县令原来还有大讲究,考核不通过实在危险!并不是成为县令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对于官员后期的考察也在唐朝统治者的考虑之内。唐朝的所有官员每年都要参加“考课”这样的审核考试,统称为“常考”,县令一年需要考察一次,每年年末的时候首先让县令写出这一年自己的功绩和过失,由上一级官员认定,通过当众宣读的方式考察政绩。
评定的结果上报给尚书省,由尚书省的吏部进行存档和核实,这样的“常考”难度到并不是很大,最可怕的是经过四年的考察之后不管业绩如何都要被罢免,任期随着地方的特殊性可以改为3年或者5年,不存在县令常年在位的情况。
除了常考,他们还要接受巡考,这主要是由朝廷派出高级官员进行检查,这样的不定时巡考是官员们最害怕的,没有征兆就来,丝毫准备工作都做不了。这就更加要求底层官员不做亏心事,把分内的任务老老实实完成,不然每天担惊受怕。
虽然从古代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县制一直都是王朝最底层的权力机构,但是对于县令的管理却从来没有松驰过。从选官到考察、业绩、任务、常考、巡考等的一系列工作之中可以看出唐朝更是对县令严加管理。
县区的管理是一个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只有把握好对百姓直接管理的程度,才能使得朝廷在百姓心中有一个好的印象,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关心民生疾苦这方面要做得好才能成为百姓信任的县令,朝廷可以托付的好官员。
小小的县令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可见唐朝对待官员是十分严格的,虽然政治局面比较稳定,但统治者仍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实属难得。
参考文献:
《贞观政要》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