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山海异志简介(徐霞客游记中对翡翠的记载)
徐霞客山海异志简介(徐霞客游记中对翡翠的记载)明朝到清朝初期,翡翠在云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完整的行业。翡翠业在云南的兴旺发达,有其必然的历史条件。区域兴旺时期——明代到清中期,翡翠的加工和商贸在云南已经兴旺发达四,主流领军时期零星异宝时期即在史书中的所记载的翡翠,大多以贡品进献的事件记载,翡翠贡品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瑟瑟、碧玕山、碧玉等,名称和器形不尽相同,但都是翡翠所制。而史书中所述可以肯定,翡翠传入中原最晚不会晚于北宋。
我们发现,翡翠从发现、传入、发展到今天的辉煌,经历了四个阶段或者说四个时期,这就是:
一,零星异宝时期
二,区域兴旺时期
三,皇室问鼎时期
四,主流领军时期
零星异宝时期即在史书中的所记载的翡翠,大多以贡品进献的事件记载,翡翠贡品有很多其他的名字,如:瑟瑟、碧玕山、碧玉等,名称和器形不尽相同,但都是翡翠所制。
而史书中所述可以肯定,翡翠传入中原最晚不会晚于北宋。
区域兴旺时期——明代到清中期,翡翠的加工和商贸在云南已经兴旺发达
明朝到清朝初期,翡翠在云南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完整的行业。翡翠业在云南的兴旺发达,有其必然的历史条件。
玉文化与人才背景的形成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进攻云南,于第二年灭了元朝在云南最后的残余势力。1383年,朱元璋命平定云南有功的平候沐英为镇守云南的总督。
为了使云南这块长期动荡的“夷地”长治久安,朱元璋实行了一个云南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影响也最为深远的“移民实滇”计划。
他于1385年颁召,命数十万将士留滇“屯田永住”,并把他们的家人从江南(南京等地)、江西等数省迁移入滇,有的整个宗族都移民入滇。
入滇实行“兵书”制,如此持续了20多年。
据学者研究,明初云南有原住各民族人口约200万,而汉族移民实际到滇人数加原驻军将士人口共约120万。由于平定云南时,沐英的军队最后是在大理灭元,以后又往西进平乱,一直到缅北孟养等地,所以,除滇中的昆明、滇南的建水外,滇西的大理、保山、腾冲沿线,凡是当地政治经济中心的城镇,移民汉族人数迅速超过原住民人口,同时还新建了很多屯镇。
人口结构的改变必然带来生产力、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巨变。先进的农耕、手工业、商业、儒家文化,当然也包括数千年爱玉、用玉、崇玉的习俗与玉文化,连同工匠艺人制造者,统统一并来到了这块红土地上,构成了强大的文化与人才背景。
玉石产地的归属与变动
明初,稳定的社会环境又为翡翠的发展创造了另一个良好的条件。
汉人到缅北玉石产区和红蓝宝石产区开掘“宝井”,并把从产区到腾越的马帮路叫“宝井路”。
翡翠被运到腾冲、保山、大理、昆明,形成了加工业,形成了市场,最终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行业。
1593年,朝庭派太监杨荣到云南,要求永昌官府(今保山)献“珠玉珍玩”,交白银八千两;
1600年,朝庭干脆直接在腾越设专门机构专门人员“征觅碧玉”,即史书所载“腾越碧玉”、“永昌碧玉”、“云南碧玉”。
徐霞客的宝贵记述
徐霞客所记录的翡翠交易和加工情况,以及朝庭征寻的情况,说明翡翠的开采、加工、销售,已经成了一个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仅几十年的时间是难以形成的,由此可以推断,云南翡翠的加工和交易,至少在明初甚至更早,就已经存在了。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曾游历过云南的丽江、大理、保山、腾冲一线。
他在《徐霞客游记》里对翡翠有白描式的、因而也是最真实的记载,记载有两段,一段在大理,一段在腾冲,
1639年农历3月15日至19日,是一年一度为期五天的“大理三月街”, 徐霞客去赶街,记道:
观永昌贾人宝石、琥珀及翠生石诸物,亦无佳者。”
由此可见:
1、几百年前的明朝,把翡翠的毛料(明货)称为“翠生石”,翡翠的成品称为“碧玉”。
2、明朝,翡翠已在腾冲、大理上市,徐霞客已具有对翡翠、宝石、琥珀的品质优劣判断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
3、从徐游遍大江南北的经历可以推知,他在内地或官府或民间,已见过并懂得翡翠。可见翡翠早已流入内地,不再是宋时的罕见宝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