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于吉被杀三国演义片段(于吉在三国演义中以道士的身份出现)

于吉被杀三国演义片段(于吉在三国演义中以道士的身份出现)可见,孙策是遵从"经世治国"之道、维护"君臣之礼"的儒家式人物。于吉所代表的,显然是"代天宣化,普救万人"的道教。孙策与于吉的冲突实际上就上升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上的交锋。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独立、不相融合。孙策在临终前还在担心江东大业,这显然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于吉,虽也医人疾病、求雨救民,但他坚持的还是道家无为的"出世"思想。然二者最后的结局似乎包含了作者对于"入世"与"出世"的不确定。不能纳谏的孙策式的"入世"不能为世人谋出路,代天宣化的于吉式的"出世"更是没法拯救万民。孙策对待功业的执着,以至于他不能容忍与他立场不同的道家意识;无论于吉用索命或预言的方式进行报复或警诫都无法让统治者的功利意识消融。可惜的是历史不会依照任何人的意愿向前发展

于吉是《三国演义》中较为特殊的一个人物。他以道士的身份出现,并与当时的统治者孙策、曹操产生了激烈冲突。一、于吉与孙策的对立《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描述了孙策受箭伤之后,不顾众人反对,杀了道人于吉,最后被于吉鬼魂索命,金疮迸裂而死的故事。

于吉被杀三国演义片段(于吉在三国演义中以道士的身份出现)(1)

孙策在见于吉之前中许贡家客暗算,身带箭伤,医者有言百日之内不可动怒。其后,孙策在城楼之上宴请陈震,结果宴饮席间诸将因于吉路过纷纷下楼,"欲往拜之",二人冲突由此展开。孙策以"煽惑人心"之罪,欲斩于吉,谁想众官甚至母亲都替他求情,后来于吉求雨又获成功,孙策对于吉便起必杀之心。

于吉被杀三国演义片段(于吉在三国演义中以道士的身份出现)(2)

孙策要处死于吉,从表面上看有两个原因:一是于吉以"普施符水,救人万病"为由,蛊惑人心。自己部下的一再乞保以及母亲的说情使得孙策感到震惊和愤怒。二是于吉乃是"黄巾张角之流,今若不诛,必为后患"。孙策与于吉的矛盾根源其实远非如此。

二人的冲突源于儒、道两种意识形态的对峙与交锋。孙坚以斩黄巾、伐董卓而起兵,苦心经营才有了江东根据地。孙策继父之志,也以建功立业、匡扶汉室为己任。在张昭等人为于吉求情时,孙策言:"公等皆读书人,何不达礼?"

于吉被杀三国演义片段(于吉在三国演义中以道士的身份出现)(3)

可见,孙策是遵从"经世治国"之道、维护"君臣之礼"的儒家式人物。于吉所代表的,显然是"代天宣化,普救万人"的道教。孙策与于吉的冲突实际上就上升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上的交锋。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独立、不相融合。

孙策在临终前还在担心江东大业,这显然是一种积极的"入世"思想;而于吉,虽也医人疾病、求雨救民,但他坚持的还是道家无为的"出世"思想。然二者最后的结局似乎包含了作者对于"入世"与"出世"的不确定。不能纳谏的孙策式的"入世"不能为世人谋出路,代天宣化的于吉式的"出世"更是没法拯救万民。

于吉被杀三国演义片段(于吉在三国演义中以道士的身份出现)(4)

孙策对待功业的执着,以至于他不能容忍与他立场不同的道家意识;无论于吉用索命或预言的方式进行报复或警诫都无法让统治者的功利意识消融。可惜的是历史不会依照任何人的意愿向前发展,"三国归晋"的最终结局使得三个集团一生的奋斗都走向了完结。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