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建造颐和园的原因(历史不该忘记这位老人)
慈禧建造颐和园的原因(历史不该忘记这位老人)当时,户部吏员的“灰色收入”非常之多,常常利用规则漏洞中饱私囊,而吃回扣现象更是司空见惯。阎敬铭到任不久之后,就对这些官场陋习了如指掌,并且深恶痛绝。恰好当时,阎敬铭手下有一个老书吏,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数十年家就积累了万贯家财,进而结交了很多朝中权贵,为人很是跋扈。阎敬铭对于此等宵小之徒很是气愤,于是决定惩治一下这些贪财恶吏。有一次,这位老吏在账目上出了很大的纰漏,阎敬铭不管老吏的求饶与其余人员的说情,硬是按照法规杖责了老吏。
阎敬铭,字丹初,陕西朝邑人。生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中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湖北按察使、布政使 ,山东巡抚,光绪八年(1882年)擢升户部尚书。为官清廉介,素有贤明,且善于理财,有“救时宰相”之称。
阎敬铭,出身书香之家,为人耿直。在任户部主事时,就因为治理吏员贪污而名震朝野。
当时,户部吏员的“灰色收入”非常之多,常常利用规则漏洞中饱私囊,而吃回扣现象更是司空见惯。阎敬铭到任不久之后,就对这些官场陋习了如指掌,并且深恶痛绝。
恰好当时,阎敬铭手下有一个老书吏,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数十年家就积累了万贯家财,进而结交了很多朝中权贵,为人很是跋扈。
阎敬铭对于此等宵小之徒很是气愤,于是决定惩治一下这些贪财恶吏。有一次,这位老吏在账目上出了很大的纰漏,阎敬铭不管老吏的求饶与其余人员的说情,硬是按照法规杖责了老吏。
果然,从此之后阎敬铭管辖的部门,风气为之一振。可是耿直的阎敬铭也由此得罪了老吏背后的权贵,在户部的仕途一直不是很如意。
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听说此事,主动向朝廷上疏,请求阎敬铭来治下效力。说起这个胡林翼,乃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为人正直,极为爱才,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因其举荐,从而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他说晚清时期最大的伯乐。
当阎敬铭到达湖北后,忠勇果敢,勤于用事,将胡林翼的军中后勤事务管理的井井有条,不久之后便被提拔为湖北布政使。
后来,胡林翼病逝。在临终之际,胡林翼感念阎敬铭的才干、人品,于是向朝廷再次举荐阎敬铭,称赞其“公正廉明,实心任事,为湖北通省仅见之才”。由此,阎敬铭得以出任山东巡抚。
在山东任上,阎敬铭积极整治吏治,清理旧账,并且与曾国藩一起积极防御捻军,保卫了黄河、大运河流域的安全。离任之时,山东府库充盈,人民富足。
道光八年(1882年),阎敬铭擢升户部尚书。对于户部的蝇营狗苟、贪污腐化,阎敬铭一直铭记于心。
上位一把手的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清算。阎敬铭克服种种阻挠,理算清楚了自乾隆时期的糊涂账,裁撤了一批贪腐无能之人,大清财政真正的走上了正轨。在其任上,为清政府积攒了将近五百万两的官银。
光绪二十年,慈禧六十大寿。正直甲午海战之际,慈禧不顾国家战事,执意大修颐和园工程,以图自己享乐。这时候朝中大臣谄媚逢迎,没人敢站出来反对。身为户部尚书的阎敬铭,虽然在高位已久,但是不改初心,激烈反对,由是得罪慈禧,被撤职归乡。
对于这一段史实,在大型历史剧《走向共和》里,有了这样的演绎:
慈禧不顾北洋水师发展,要挪库银修建颐和园,被阎敬铭强硬拒绝。
慈禧:阎敬铭,你这么不说话了?
阎敬铭:话好说,事不好做。
慈禧 :听听吧皇上,这就是我们的户部 尚书,好一个忠臣干将啊,你给 我滚!
阎敬铭:太后可将臣罢黜问刑,不可言 滚,辱及朝廷制度!
慈禧:我就说了,滚,滚,滚!
阎敬铭:臣不滚,臣自会走。说完拂袖而去。
阎敬铭革职归家之后,在家乡朝邑修建义学,并且在县城西侧建起一座丰图义仓。这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座民间粮仓,可储粮1000万斤。在后来的几次灾年曾经救了无数人的性命,阎敬铭也被人称为“救时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