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中庞涓是否被俘(残害同门不斩草除根)
围魏救赵中庞涓是否被俘(残害同门不斩草除根)当时魏国带甲三十六,其中10万是公子卵防御秦国的的河西守军,10万是龙贾防御楚国的南线守军,6万是守卫都城大梁的中央军,马陵之战能够调动的不过10万的机动部队。而据竹书纪年记载,马陵之战的主将是太子申,并非庞涓。而当时庞涓并未要求走马陵道追击齐军,而是太子申一意孤行,要庞涓兵发马陵道。明知道马陵道上可能有埋伏,然而军令如山,庞涓不得不慷慨赴死。即使庞涓真的在马陵道上全军覆没,最多损失了三万前锋部队。这不过是魏国军队的1/12,并不能动摇魏国国本。魏国盛极而衰的真正原因在于膨胀的魏惠王四处树敌:马陵之战庞涓要为魏国衰败负责?围赵救卫取邯郸,河西一战溃商鞅。庞涓军事才能可谓独霸列国!围魏救赵马陵之战
受“孙庞斗智”故事影响,人们对于庞涓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志大才疏”“嫉贤妒能”“心胸狭窄”上,但是历史上真实的庞涓究竟是怎样呢?
庞涓和孙髌
庞涓是军事奇才还是徒有虚名?
魏武卒在庞涓的带领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魏国得以称霸诸侯。魏国在庞涓的努力下,险些灭韩亡赵。桂陵之后尽数收回河西失地。征韩伐赵,讨秦抗齐,不失为一代名将。
围赵救卫取邯郸,河西一战溃商鞅。庞涓军事才能可谓独霸列国!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庞涓要为魏国衰败负责?
当时魏国带甲三十六,其中10万是公子卵防御秦国的的河西守军,10万是龙贾防御楚国的南线守军,6万是守卫都城大梁的中央军,马陵之战能够调动的不过10万的机动部队。而据竹书纪年记载,马陵之战的主将是太子申,并非庞涓。而当时庞涓并未要求走马陵道追击齐军,而是太子申一意孤行,要庞涓兵发马陵道。明知道马陵道上可能有埋伏,然而军令如山,庞涓不得不慷慨赴死。即使庞涓真的在马陵道上全军覆没,最多损失了三万前锋部队。这不过是魏国军队的1/12,并不能动摇魏国国本。魏国盛极而衰的真正原因在于膨胀的魏惠王四处树敌: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庞涓身死后,魏国立刻遭到了齐,楚,秦三国的联合攻击,三战三败,才走向衰落,一蹶不振。可以这样说,庞涓死而大魏衰。是庞涓促使魏王称霸诸侯,庞涓身死马陵道,则是魏国由盛转衰的起点。
魏惠王东败于齐,西丧秦地百余里,南辱于楚,至于国之根本,竟成一俘者,皆因庞涓之一死。
孙髌
孙庞斗智庞涓嫉贤妒能加害孙髌?
至于庞涓加害同门师弟,其实是有很多疑点的。如果庞涓真的想要加害孙髌,何不斩草除根,非要留下祸患?有说是为了《孙子兵法》,可是前面已经分析了,庞涓的军事才能独步天下,根本不需要什么《孙子兵法》。况且中国从来不缺乏纸上谈兵的将领,真正的名将也不需要遵循什么兵法,《孙子兵法》,的作用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再说,孙髌作为齐国人,而齐国差点让魏国遭到倾覆,本来就难以为魏王所信任,也难保他不是“身在魏营心在齐”。
司马迁的史记实际上并不那么严谨,也许孙髌真的通敌叛魏,而庞涓不仅没有害他,还为他求情也未必没有可能。更何况,公叔痤逼走吴起,李斯陷害韩非子,邹忌逼走田忌,吴起弃母杀妻求富贵,项羽加害楚怀王,这些人的做法比起庞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既然我们没有责备他们,又何必苛责庞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