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真的有午门斩首吗( 历史上有多少人死于午门斩首)
古代真的有午门斩首吗( 历史上有多少人死于午门斩首)死囚开刀前,监斩官要再度确认犯人身份,犯人头脸不得有任何遮蔽物,以防偷换犯人。电影《鹿鼎记》中韦小宝用冯锡范替换茅十八去砍头,基本没有可能。在菜市口挨刀的,一般都是低等人,清朝宗室和高官一般不在这里受刑。但也有例外,辛酉政变后,慈禧为泄私愤,便曾下令将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斩杀于此。行刑当天押到菜市口,要经过一个叫做“破碗居”的酒店,押狱小吏一般会让囚犯在这里喝一碗送行酒。这种酒是以白酒和黄酒调制而成,酒力很大,喝完后犯人就晕晕乎乎地进入迷糊状态。如果是有钱人家的,还会在菜市口刑场对面的鹤年堂药店,买来一副“鹤顶血”,这是一种麻醉药,喝了后行刑时不知道疼痛。这是家人能为死刑犯做的最后一点事。1898年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处以斩刑。传闻鹤年堂掌柜王圣一对六君子抱有同情,行刑前主动给六君子一人送了一份药,六君子肃然而立,无人接受。但此事估计是出于鹤年堂后人的演绎,六君子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钉
皇帝在自己家门口杀人,为什么不怕闹鬼?以讹传讹的午门斩首其实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影视剧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片段:推出午门斩首。其实这只是演义小说的想当然。明清两代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是个庄严肃穆的地方,而且在家门口杀人,再尿性的皇帝也怕晚上闹鬼。
其实真正执行斩首大刑的地方,是北京菜市口。清朝时的菜市口,在今天的铁门胡同南口的马路上,该地自明朝开始就是著名的蔬菜批发市场,人气非常旺盛。清朝把这里当作刑场,大概有震慑百姓的意思。
每年冬至前,朝廷都会处决一批死刑犯,到菜市口受死刑的犯人有一些特殊待遇。行刑前一天晚上,狱吏对犯人都要贺“喜”,送来一份“辞阳饭”,即酱肘子一包,大饼一斤。面对这顿入狱后最“丰盛”的饭,大多数犯人都难以下咽。
行刑当天押到菜市口,要经过一个叫做“破碗居”的酒店,押狱小吏一般会让囚犯在这里喝一碗送行酒。这种酒是以白酒和黄酒调制而成,酒力很大,喝完后犯人就晕晕乎乎地进入迷糊状态。
如果是有钱人家的,还会在菜市口刑场对面的鹤年堂药店,买来一副“鹤顶血”,这是一种麻醉药,喝了后行刑时不知道疼痛。这是家人能为死刑犯做的最后一点事。
1898年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处以斩刑。传闻鹤年堂掌柜王圣一对六君子抱有同情,行刑前主动给六君子一人送了一份药,六君子肃然而立,无人接受。但此事估计是出于鹤年堂后人的演绎,六君子是慈禧太后的眼中钉肉中刺,一个小小的药店掌柜居然敢顶风送药,显然是活得不耐烦了。
在菜市口挨刀的,一般都是低等人,清朝宗室和高官一般不在这里受刑。但也有例外,辛酉政变后,慈禧为泄私愤,便曾下令将顾命八大臣之首的肃顺斩杀于此。
死囚开刀前,监斩官要再度确认犯人身份,犯人头脸不得有任何遮蔽物,以防偷换犯人。电影《鹿鼎记》中韦小宝用冯锡范替换茅十八去砍头,基本没有可能。
验明正身后,接下来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经典的画面:刽子手开刀时,一口老酒(或水)喷在刀片之上。其目的据说是为了增加刀的锋利度,减少磨损。
比较重要的犯人砍头时,一般要设置专门的台子,将犯人摁在台子上砍。普通犯人则是直接跪在地下,刽子手下刀后会顺势在犯人背心上踢一脚,使其向前扑出,以防鲜血溅到自己身上。
有的犯人砍头后如果没有其它惩罚,家属便可收尸,有门路的人还能提前给刽子手行贿,让他下刀时留情,以使头颅和躯干有一点皮肉相连,好歹留个全尸。有的犯人朝廷明令枭首示众,就不让收尸,刽子手砍完后,提着人头给监斩官看,监斩官在人头上点上数字,然后挂到木杆上示众。
执行完死刑后官府不管善后,由菜市口附近的居民自行以黄土掩埋血迹。第二天早上,人们便又若无其事地在这里进行买卖,好像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一样。
清朝灭亡后,菜市口行刑慢慢退出历史舞台。1914年11月 北洋政府颁行《惩治盗匪法》 规定死刑改用枪毙。从此 斩刑从法律上废除了 枪毙成为中国近代死刑的主要执行方法。随即 北京的刑场也从人口稠密的菜市口,迁到当时空旷的先农坛二道门外。
现如今,北京已将原来菜市口的丁字路口拓宽成十字路口,成了著名的菜市口大街。昼夜奔流的现代文明之光,已经将封建社会阴森恐怖的刑场气息荡涤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