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年轻时候诗歌(沉睡在富顺历史深处的诗歌)
回忆年轻时候诗歌(沉睡在富顺历史深处的诗歌)这一首诗,前四句说富顺虽地处南疆,但自汉始即为国家版图。汉代蜀郡太守曾在蜀中大力办学,而今你张侍丞也要继承教化边民的优良传统,让每一个民族兄弟都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春风之中。后四句笔锋一转,说富顺是个好地方,每天都可以吃到时令菜蔬野果,时时可以听到原生态的民间歌谣,至于酒嘛就随便喝,只是不要因为频繁想家而荒了政务。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湖面平如砥,湖心浅可篙。亭台随陇亩,竹柏出蓬蒿。腾腾浮日脚,濛濛下雨毛。絮沾萍草合,香起芰荷高。祛暑藕添荔,行春李对桃。横斜梅蘸影,曲折水归槽。洞荫清凉甚,山高气象豪。群鸥展画轴,数鲫供庖刀。贺老应须妒,房公未足褒。莫叫辜景物,那得欠风骚。此五言律诗先写风物再叙人文,叙议结合,用工整的笔法为读者描绘出了北宋时期富顺西湖秀丽的画面和作者高洁的胸襟,是一首具有地方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好诗。同样
往前推一千年,富顺已然是一个地市级的城市。北宋时期的富顺,地域最为辽阔,东至隆昌大部,南至青山峡,北至内江龙门镇,西至南溪赤岩,面积约为三千平方公里。彼时的富顺,物产丰富,人丁兴旺,紫色丘陵间时时萦绕着本真而乐观的山歌——竹枝词。这种既富又顺的生活,当然是因了地下的盐卤和西南僰僚民族的乐观坚韧特质。然而,无论富顺监对北宋的中央财政作出了多么巨大的贡献,也难掩其边疆蛮夷之地文风未开的尴尬局面。
出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必须和历史的必然,富顺偶然间迎来了第一个重视教育的市长:周延隽。一零三六年即宋仁宗景佑三年,太常博士周延隽被下派挂职锻炼,任富顺知监。此君籍贯何方甚至年方几许已无据可靠,但是作为富顺设市六十周年之际到任的一届地方大员,他的作为却清晰无比的留在了方志中。按今天的话说,为可持续发展计,人才战略作为重中之重,周市长再清楚不过了。办官学为时尚早,但唤起几个有为青年,成立一个书院,培养几个知识的火种,成为了周市长的第一步工作。这其间,周市长也没有顾忌自身有无教师资格证,但凡公务闲暇,总会亲自为学生上课。皇天不负有心人,六年时间弹指即过,富顺才子李冕高中进士,成为了富顺科举历史上的第一人。李冕后来也不负乡人厚望,作到了朝奉大夫,太子中书舍人。庆历四年(1044),在周市长的倡议下,富顺集资修文庙并正式创办县学。稍后些年,县东北又有了进士李文渊创办的私立柳沟书院。富顺才子文化历史自此开始,而读书求仕和崇尚教育成为了富顺累代不衰的风气。
(司马光像)
彼时的周延隽,心情是无比舒畅的。治内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市井间充盈着朗朗书声。作为一个资深的文学中年,周市长常会偷一个闲暇,泛舟县城里的西湖或信步游览罗浮洞的资国寺,间或诗性大发,就会挥毫赋诗一首。在富顺史志上留下诗篇的,周延隽是第一人,现录其《西湖》一首于下:
湖面平如砥,湖心浅可篙。亭台随陇亩,竹柏出蓬蒿。腾腾浮日脚,濛濛下雨毛。絮沾萍草合,香起芰荷高。祛暑藕添荔,行春李对桃。横斜梅蘸影,曲折水归槽。洞荫清凉甚,山高气象豪。群鸥展画轴,数鲫供庖刀。贺老应须妒,房公未足褒。莫叫辜景物,那得欠风骚。
此五言律诗先写风物再叙人文,叙议结合,用工整的笔法为读者描绘出了北宋时期富顺西湖秀丽的画面和作者高洁的胸襟,是一首具有地方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的好诗。
同样,作为外籍人士却为富顺留下诗歌的还有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考据史实,司马光先生虽曾入川生活多年,但与富顺监没有过从。有趣的是司马光身为尚书左付射兼门下侍郎,也就是宰相,有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对外放京官,每每都要作诗相赠以示勉励。于是我们就会在渐行渐远的富顺往事中,读到这一首《送张侍丞觐知富顺监》:
汉家五尺道,置吏抚南夷。欲使文翁教,兼令孟获知。盘馐蒟酱实,歌杂竹枝词。取酒须勤醉,乡关不可思。
这一首诗,前四句说富顺虽地处南疆,但自汉始即为国家版图。汉代蜀郡太守曾在蜀中大力办学,而今你张侍丞也要继承教化边民的优良传统,让每一个民族兄弟都沐浴在儒家文化的春风之中。后四句笔锋一转,说富顺是个好地方,每天都可以吃到时令菜蔬野果,时时可以听到原生态的民间歌谣,至于酒嘛就随便喝,只是不要因为频繁想家而荒了政务。
(富顺县街道图)
司马光的人生最后一年,位居宰相,政治上的最大对手王安石及其变法已是过往云烟,加之主持编写的近400万字皇皇巨著《资治通鉴》也已经面世两年,无论国事家事甚或个人爱好,莫不举重若轻。在这样的写作背景下,创作这一首关乎富顺的诗歌,当然会联想起自己早年入川的诸多回忆和感慨,这样的诗歌不仅仅是对下属工作上的要求和生活上的鼓励,更是对巴山蜀水的深深关注。也正因为这首诗歌,我们对北宋时期的富顺才会有更多的认知。通过该诗不难读出当时的富顺,一则确乎很蛮荒,算得上是文化的沙漠,二则富顺才子文化的缘起和井盐文化的内在联系。
在富顺历史深处,沉睡着许许多多的诗歌。作为富顺先贤,无论熊南沙还是朱眉君,晏铎还是刘裴邨,他们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厚重的富顺历史文化,看似可以作为谈资一说,实则早已在西风东渐的一百年间,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璀璨光辉。吾今日谓之“沉睡”,断非夸张。如果不是富顺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者或爱好者,鲜有几人知晓这些和富顺历史息息相关的诗行,更不用说这些诗行怎样千百年来引领着我们走向今天。
值得庆幸的是,富顺还就真有几位文化人乃至文化官员,醉心发掘整理研究历史文化,尤其是自宋始开启富顺文风的诸多诗词歌赋。他们的实践,不在于要唤醒沉睡在富顺历史深处的古老诗篇,而在于擦拭覆盖在这些诗篇上面的时间的灰尘,让古老的诗篇重新显露出本身的璀璨。当这样的光芒照进了现代,我们就有了更多的可能。
作者简介:刘建斌,四川省作协会员,富顺县作协副主席,《富顺文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