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一生经历了几代人(乾隆皇帝盛世的终结者)
乾隆皇帝一生经历了几代人(乾隆皇帝盛世的终结者)古代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水利设施几乎没有,经常会遇到旱灾,农民一点收成没有,本身没有存款,很多人只能坐着等死。当时,很多中国老百姓辛苦一年,没有收成,还欠了地主债,最后卖儿卖女,十分可怜。对比之下,乾隆时期的农民,只能吃到粗粮和青菜,肉蛋奶很少能吃到,在粮食没有收获时,只能吃糠咽菜。工业革命后,也就是1808年,英国工人食用上了脱脂牛奶,啤酒、黄油和茶叶,当时漂洋过海的中国茶叶,已经是西方世界的奢侈品,不过,英国普通人家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能够喝得起茶叶。与此同时,中英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乾隆时期的农民一年到头,不仅没有结余,还会欠债。而同时期的英国,普通工人一年结余能够达到三十多两白银,按照一两白银200元(目前购买力),英国工人一年能够攒下6千多元人民币。
历史书上的乾隆时代,给大家的印象是幅员辽阔(145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面积(960万平方公里)的1.5倍,人口突破3亿,生产总值相当于世界的三分之一,拥有几十个藩国,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都是它的追随者,一个自认为处在世界中心的帝国。
而另一面,乾隆时期又是一个“饥饿的盛世”,尽管外表看上去壮观美丽,但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国人总是喜欢用整体代表局部,用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评价盛世的标准,没有真正从人的角度,观察当时的社会。
盛世,实际上已经处于帝国没落的边缘。
十八世纪工业革命前期,也就是1760年附近,英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已经超过当时中国的老百姓,牛奶、面包、奶酪和咸猪肉已经成为英国工人的桌上餐。
对比之下,乾隆时期的农民,只能吃到粗粮和青菜,肉蛋奶很少能吃到,在粮食没有收获时,只能吃糠咽菜。
工业革命后,也就是1808年,英国工人食用上了脱脂牛奶,啤酒、黄油和茶叶,当时漂洋过海的中国茶叶,已经是西方世界的奢侈品,不过,英国普通人家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能够喝得起茶叶。
与此同时,中英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乾隆时期的农民一年到头,不仅没有结余,还会欠债。而同时期的英国,普通工人一年结余能够达到三十多两白银,按照一两白银200元(目前购买力),英国工人一年能够攒下6千多元人民币。
当时,很多中国老百姓辛苦一年,没有收成,还欠了地主债,最后卖儿卖女,十分可怜。
古代的农业都是靠天吃饭,水利设施几乎没有,经常会遇到旱灾,农民一点收成没有,本身没有存款,很多人只能坐着等死。
乾隆时期,人口爆炸,而生产技术没有改善,导致人均粮食产量降低,叠加旱灾年份,无数百姓沦为乞丐,上街乞讨。
这成了当时不小的隐患,后来很多非法团体,都是因为灾荒,没法生计,才聚在一起造反的。
当然也有很多老百姓,安分守己,通过“上访”,获得关注,寻求解决。
不过,乾隆中期以后,皇帝十分讨厌“越级上访”,认为这些人不服从管教,不是安分守己的人,如果鼓励这种行为,就会让天下百姓效仿,造成“民告官”现象越来越多。而且,很容易被官员利用,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乾隆二十二年,也就是1757年,乾隆大驾走到山东和江苏的交界处的时候,遇到两个河南省夏邑县的难民,状告本省巡抚,也就是本省省委书记图勒炳阿等人,克扣赈灾粮款,隐瞒灾情,就是钱花了,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但是灾情没有解决。
乾隆绝对不允许“民告官”现象的发生,于是将这这两人交给了河南巡抚图勒炳阿。而且,乾隆疑心极大,他绝对不会把此事想成一起民怨事件,而是考虑是不是政治事件,有没有官员暗中支持此事?会不会是派系斗争?于是,替百姓发声的官员也无端入狱,受到迫害。
至于为国家建言献策,也是被统治阶层忌惮的。作为统治者,乾隆只需要顺从的奴隶。
传统社会中,士大夫的气节存在于每个读书人心中,他们不渴望大富大贵,而是追求“大我”,心怀天下,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价值。
乾隆四十五年,也就是1780年,一位老人拦住在外巡游的广西布政使,相当于广西省的财政厅厅长,向其投递文书,内容就是减免税负、禁种大烟、开仓接济百姓等等,老人希望文书能够让皇上看到。不过这没有得到长官赏识,而是引来了祸患。
在乾隆时期,普通读书人没有资格议论国家政治,皇上为了打击这些“有想法”的读书人,在他们的写的文字中,找到禁忌的字,进而迫害本人。
而长篇大论中,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皇帝忌讳的字,例如皇帝的名字“弘”,少数民族的“鞑虏”“胡”“夷狄”“戎”的字眼,清朝统治者是少数民族,最讨厌汉人歧视少数民族。
乾隆中期,乾隆开始大搞文字狱,整治规模超过了康熙和雍正,开始是为了避免邪教传播,引起不必要的混乱,后来乾隆把这种纠正文字错误,当成了杀人的借口,很多大臣忠言逆耳,建言献策,最后惨遭杀身之祸。
于是,这位老人的家里被翻了底朝天,为了能够斩草除根,防止出现同犯,直系亲属二十多人,被连夜抓来,还用了大刑,导致其中两人残废。
最后,老人被凌迟处死,儿子刺字斩立决,妻子儿媳孙子发配给功臣为奴。
在传统社会,底层百姓向皇上建言献策是被尊崇的,能够显示皇帝的仁爱宽厚,更能够百姓拥护。
乾隆刚登基时,也是踌躇满志,不过在位的第十六年,性情突然大变,一百姓写了拍皇太后马屁的词,带了一点时政议论,皇帝命令当场杖毙。
文章完,最近在读《饥饿的盛世》,很有感触,记录的是过去,不过也有现在的影子。我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也会写一些晚清的故事,希望大家能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