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汉文皇后选段现场版(看潮剧汉文皇后选场)
潮剧汉文皇后选段现场版(看潮剧汉文皇后选场)广平最终伏法,皇后心如刀割,观众无不扼腕。此时,后台歌唱出了“皇亲伏法天下震,魑魅魍魉难藏身,百姓归心贤臣喜,执法保得山河新”,这时窦皇后的扮演者在后台声中举着蹒跚的脚步向前迈进,双肩松垮,神情惨然,显然是想表现出窦皇后丧弟后极度悲痛之心。然而我认为,此刻后台歌的作用,是剧作者对剧本主旨的一个昭示,是悲剧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升华,是从故事情节向剧本意义的一个飞跃。这时窦皇后应该是一个从剧中跳出剧外的正义的化身,是剧作者笔下的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所以,此时窦皇后的情绪、神态、心理应该在原来的故事情节中有所转变:步伐应该是坚定的,神情应该是坚毅的,身体应该是挺立的,这样才能把剧本所蕴含的意旨在舞台上推向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剧目的二度创作是需要不断进行认真分析和挖掘的。我曾问过该院的一位演员,我说你们现在排戏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这位演员告诉我,今天发剧本,明天教唱,后天开始排戏,一个戏最长十来天,快则
前些天,和好朋友一起到揭东百花惠民剧场看戏。掐指算来,我已经将近一年没有进剧场看戏了。虽然在这将近一年之中,也不是完全没有到现场看戏。过年的时候,邻近乡里各种祭神祭祖活动都会请来剧团演戏,我也偶尔前往观看,但演戏的地方大多都是在露天处搭上一个临时的戏台,环境比较嘈杂,秩序也不太整饬。剧场的感觉和露天搭台感觉不一样,剧场里从舞台、灯光、音响效果、环境秩序等,都有一种较为良好的感觉,这样的环境更容易让人静下心来观赏演出。
那天接到的戏讯是由广东百花潮剧院演出《汉文皇后》一剧,但到了现场才知道是一个折子戏的专场。《汉文皇后》截取了“姐弟别”这一场,此场是全剧的高潮情节,是最感人肺腑的场次。《汉文皇后》的剧情大概是这样的:汉文帝刘恒在作代王之时,民女窦姬被选入宫。后来文帝登基,窦姬被封为皇后。当年窦姬和弟弟窦广平分散之后,广平流落到奸商赵通家里为奴役,受尽苦楚。窦姬为寻找弟弟,命人四处搜寻,后来得以姐弟团聚。文帝励精图治,欲惩治奸商债主。赵通得知之后,以女妻平,并在都尉奉旨搜捕藏在国舅府内的赵通时,教唆广平刺杀都尉。窦姬向文帝求情,文帝原也念及窦皇后姐弟之情,但是朝中贾大夫向文帝陈述枉法弊病,以为若不按律公断,恐怕难服天下。文帝无奈,赐鸩酒与国舅。窦皇后深明大义,支持文帝决定,与弟弟伤情诀别。《汉文皇后》可以说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它以别弟——寻弟——会弟——别弟为主线,以“情——法”冲突为戏剧矛盾,把窦氏姐弟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展现在舞台之上。《汉文皇后》是一出老戏,但此次百花剧院老戏新演,让我多了几分期待。
“姐弟别”一场,可谓是全剧情绪达到最高峰的部分。窦皇后自知护弟无望,律法无情,和弟弟进行最后的言叙。而窦广平在姐姐还没到来的时候,痴望着姐姐能把自己从法律的网罗里营救出来,唱道:“我不信亲姐不把亲弟救,我不信皇后讨不得赦书来”,这种天真无知也是在情理之中。可以说,他闯祸的根源也在于这种有恃无恐的狂妄无知的心理,这是最直接的导火线。但当窦皇后到来之后,窦广平知道姐姐不是营救自己而是和自己诀别的时候,他又无不怨恨和痛苦的唱出:“姐姐你竟是如此狠心肠”,扮演窦广平这个演员,我认为少了一点“天真”、“无知”、“幼稚”的气质,总体来说就是“太成熟”了,这个场次把窦广平复杂心理侧面展露在观众面前,而演员在这场戏中却把他“幼稚无知”这一性格心理侧面忽略了。接着,窦皇后在弟弟的责怨声中平静了下来,回忆了姐弟俩的身世,痛叙了别后的伤楚,更表示“倘若是,能为弟弟把罪替,我情愿了却残生保得窦门香火长”,可谓披肝沥胆,令人涕下。窦皇后也是矛盾的,她也是剧中一个悲剧式的人物。俄国作家别林斯基在《智慧的痛苦》中说过:“悲剧性包含在心灵的自然爱好和责任概念的冲突中”,的确,窦皇后在内心世界中无疑是想赦免弟弟的,这是人的自然天性,但是在“大汉律昭彰”(引用剧中词)的政治环境下,她又不得不服从朝廷法律的判决。在内心世界(感性)和外部环境(理性)的激烈矛盾冲突中,呜咽陈情,心碎肠断。有道是“上天有好生之德”,莫说剧中当事人,就是作为观众,看到窦氏姐弟的悲惨身世,也难免有法外施恩的想法。(有一次,爱国侨领庄世平的夫人林影平女士看到这出戏后,十分同情“窦氏姐弟”,让剧团“改戏”,赦免窦国舅······成为潮剧演出中的一段佳话)当听到姐姐推心置腹之言后,窦广平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怨天尤人,指天骂地,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一点认识。但他虽然承认了自己“错杀都尉犯律法”,但是他还奢求姐姐 “万岁驾前辩一本”,还祈祷 “只望圣上赦死刑”,还妄想“贬为庶民了一生”,还痴望“我愿来生为犬马,报答万岁姐后大恩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总想以种种赎罪的办法从森严的法网中突出重围,这种苟且求生、垂死挣扎令人既怜既恨,陷入应赦应惩的两难抉择之中。
经过窦皇后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剖析,窦广平醒了:他认识到自己的罪恶,他承认了自己的幼稚无知,他明白了自己的罪行在律法面前难以开赦的事实。这是窦广平这个悲剧人物在性格上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飞跃,这个性格上的飞跃,是戏剧矛盾的化解,这个化解的好处,有利于对剧本主题的支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窦广平在剧中代表的是邪恶、私情的一方;窦皇后虽然在一开始也有袒护弟弟的想法(人之天性),但最终以大局为重,支持朝廷按律惩弟,这是代表的是正义、公理的一方。这个矛盾冲突的展开,是正与邪的较量和抗争,此时剧情进行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窦广平思想心理的转化,从一方面讲,是戏剧矛盾的化解;从另一个角度讲,是邪恶一方最终对正义的肯定和承认,进而是对 “邪不压正,违法必惩”的剧本主题的有力支撑。窦广平自知作奸犯科必将自毙,绝望的向姐姐说道:“姐姐呵,求你莫把芙蓉怪,代弟体贴未亡人,望姐姐善自保重千金体,切莫把顽弟记在心”(芙蓉是窦广平妻子,奸商赵通的女儿),在原来的版本中,窦广平这时便举起鸩酒一饮而尽,然后窦皇后在哀弦声中道白:“弟弟,当日离别,不及为你洗头,今日姐姐为你洗这最后一次,让你干干净净的回去”。那天晚上,窦广平举酒痛饮这个举动被延续了,当演员唱完“切莫把顽弟记在心”之后,只是颓坐在椅子上,然后姐弟在台上各自悲泣,窦皇后在身上拿出梳子为弟弟梳头,在梳头的过程中窦广平趁姐姐不备,把鸩酒举起饮下。这里有两个地方值得商榷,第一是:“切莫把顽弟记在心”这句台词唱完之后,窦广平没有直接饮酒,我认为,按照行为逻辑,此语一出,必是寻死,因为这句话是决绝语,而且此时在场上姐弟各自悲泣只是在已有的悲剧气氛中再度渲染,戏曲中有“有戏则长,无戏则短”的法则,所以此处再作这种悲剧气氛的渲染无甚深意。其二,把窦皇后在哀弦声中的道白删去,我感觉也不太妥当。这句道白,表面上看,是让窦广平净身归元。但是我认为这个“涤发”之举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因为头脑是一切行动的指挥官,“涤发”可以说是对窦广平思想进行一次最后的洗礼,也是让窦广平在思想上洗却一切不平和愤懑,让其在轮回中(引用佛教说法)自净其意,洗心革面。所以我感觉新排演的这两处改动,值得商榷。
广平最终伏法,皇后心如刀割,观众无不扼腕。此时,后台歌唱出了“皇亲伏法天下震,魑魅魍魉难藏身,百姓归心贤臣喜,执法保得山河新”,这时窦皇后的扮演者在后台声中举着蹒跚的脚步向前迈进,双肩松垮,神情惨然,显然是想表现出窦皇后丧弟后极度悲痛之心。然而我认为,此刻后台歌的作用,是剧作者对剧本主旨的一个昭示,是悲剧从感性到理性的一个升华,是从故事情节向剧本意义的一个飞跃。这时窦皇后应该是一个从剧中跳出剧外的正义的化身,是剧作者笔下的一个理想化的形象。所以,此时窦皇后的情绪、神态、心理应该在原来的故事情节中有所转变:步伐应该是坚定的,神情应该是坚毅的,身体应该是挺立的,这样才能把剧本所蕴含的意旨在舞台上推向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剧目的二度创作是需要不断进行认真分析和挖掘的。我曾问过该院的一位演员,我说你们现在排戏的流程是怎么样的,这位演员告诉我,今天发剧本,明天教唱,后天开始排戏,一个戏最长十来天,快则一个星期。这个速度似乎可以和高速发展的社会接轨,但我却认为艺术的东西就像一块璞石,需要慢慢打磨雕琢,如果一味的追求速度推出作品,在剧本的意蕴挖掘和人物的心理剖析方面肯定是缺乏深度的,从而使表演流于平面化。所以,我希望百花剧院以后的排练是一种导演和演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而不是一种灌输式的单向的排练。我的这番话,似乎是不合时宜的,但观戏之余,饶舌琐谈,有道是:不作无益之事,何遣有生之涯?
作者:木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