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一次性看完清朝历史(从微观视角重新解读清史关键点)
带你一次性看完清朝历史(从微观视角重新解读清史关键点)受影视剧和演义小说的影响,说起清代的死刑,人们马上会想到皇帝将有罪之臣拉到午门或者菜市口问斩的情节。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凌迟照片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古代法律被描绘成了野蛮代表(加拿大学者卜正民等所著《杀千刀》一书对此有详细分析)。但是,刘澍以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初三郑芝龙被处斩为开篇,通过极度复杂的死刑实施过程,揭示了清代执法与之前历朝相比,有更加尊重生命的特点。其次,书中采用微观史视角,运用原始档案,对诸多的历史细节进行了还原,如刑部实施死刑过程以及普通百姓、帝王将相的日常真实生活等。康熙一般被认为是“千古一帝”,开创了“康乾盛世”,曾有学者将其与彼得大帝、路易十四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三个都是世界的伟大君主。但刘澍却以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引子,讨论了为何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能够跻身西方列强,而清王朝却走上了闭关锁国,成为任西方宰割的老大帝国。二人都热衷自然科学,但康熙只
近些年,微观史研究呈现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微观史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意大利,其代表人物有写作《奶酪与蛆虫》的卡洛·金茨堡、写作《承袭的权利:一个驱魔师故事》的乔万尼·列维等人。乔万尼·列维认为,所谓微观史是“在本质上以缩小观察规模、进行微观分析和细致研究文献资料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卡洛·金茨堡则认为,微观史“通过缩小范围,在许多情况下它使得其他史学门类中难以想象的‘真实生活’能够得以重建;另一方面,它提出了去研究那些能够反映人们鲜活的生活经历的无形结构”。历史学者陈启能在《略论微观史学》中说,微观史学“有可能对整个背景提供某种补充的说明。也就是说,微观史学家的结论记录的或确定的虽只是一个局部的现象,但这个看似孤立的现象却可以为深入研究整体结构提供帮助。”
虽然微观史学在国外方兴未艾,但是国内,却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历史著作囿于材料掌握上的欠缺,抑或研究方法上的不成熟,多数流于讲述一段离奇的故事,无法以小窥大。青年历史学者刘澍的新著《微观清史100日:帝国重构、五行八作与城市摩登(1644-1780)》(第一部)正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刘澍是专业历史学者,跨中国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同时上过不少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如《一站到底》《绿水青山看中国》《黄河文化大会》等,这也让他深谙历史叙述的法门,知道如何将故事讲得精彩。通过有清一代100天的100个瞬间,书中尽可能还原清代各阶层生活的本来面目,以此勾勒出清王朝在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性和特点,甚至还直面清代史研究上未有定论的公案,提出自己的立论。
《微观清史100日:帝国重构、五行八作与城市摩登》刘澍重庆出版社
一
首先,《微观清史》使用了全球史的方法,重新讨论了清史上的一些重要论题,包括明朝的灭亡、康熙的功绩、雍正确立秘密立储制度的由来以及评价《四库全书》的意义等。
关于明亡清兴的研究著作繁多,但多数结论归咎为明朝军队的腐朽、内部党争严重、加派“三饷”令农民揭竿而起,以及清代八旗军强盛的武力。刘澍则从全球进入“现代小冰川”期的角度,探研了关乎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他借用竺可桢的说法,将1500年至1700年命名为“明清宇宙期”。当时,气温下降让欧洲粮食大量减产,于是才有了欧洲人去美洲开发新大陆的壮举。在中国,异常气候则导致饥荒严重,饿殍遍野,最终有源源不断的百姓投入农民军。气温下降甚至还救了李自成一命:崇祯六年(1633年),明将左良玉在河南地区包围了李自成大军,以往河南境内的黄河不会结冰,但这一年河面却冰坚如石,这才导致李自成突破包围圈,转战安徽、湖广、四川,将局部战争变为全面战争。我们可以设想,倘若没有气候作祟,历史极大可能会被改写。
康熙一般被认为是“千古一帝”,开创了“康乾盛世”,曾有学者将其与彼得大帝、路易十四进行了比较,认为他们三个都是世界的伟大君主。但刘澍却以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为引子,讨论了为何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能够跻身西方列强,而清王朝却走上了闭关锁国,成为任西方宰割的老大帝国。二人都热衷自然科学,但康熙只为自己炫耀,而彼得却将其推向全国,勒令贵族子弟必须学外语和数学,否则即流放;文化政策上,康熙大兴文字狱,而彼得则创办《新闻报》,兴建博物馆和图书馆;性格上,康熙宽仁,彼得残忍;胆略上,二者虽然大致相同,但彼得曾多次冲锋陷阵,更胜一筹;至于在君主的定位上,清朝和俄国都建立了多元一体的统治格局,都是国内各族群遵奉的最高统治者。只不过,俄罗斯族要比他族付出更多,而清朝却榨取各族群利益为旗人服务。在全球史“他者”的对比下,我们才能更清晰了解到为何两个大有为的君主将各自的帝国带上了不同道路。
还有对于乾隆修《四库全书》与法国《百科全书》的比较。在《乾隆帝及其时代》里,清史名家戴逸花了大量篇幅将二者进行比较,可谓珠玉在前。戴逸认为,两书最大的差异在于指导思想不同,《四库全书》是由政府主持编纂,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不受官方束缚而自由表达,一个禁锢思想,出现了文字狱,一个则推动了革命。刘澍则跳出了这个二元对立的比较方式,发现当时的法国同样也有文字狱。1749年时,主编狄德罗就因发表《论盲人书简》而被关押3个月,1666年法国设立王家检察官一职,将王权出版置于君主的直接控制之下。只不过,法国的文化蕴含斗争精神,使得政府被迫让步。这一思路的提出,让我们可以深入反思,东西方相类的“不朽之盛事”,何以促使两个君主专制之国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或许这并非是某个统治者的罪愆,更应深入反思文化与制度上的惯性。
至于雍正如何确立秘密立储制度,刘澍通过《旧唐书·西戎传》的记载,发现其或许受波斯习俗的启发。虽然在书里刘澍没有进行详细论证,但是这有助于我们思考清朝统治者吸收内亚多元文化以巩固统治的一面。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帧十四页的雍正皇帝化装肖像里,便有雍正装扮成波斯武士的形象。从这里入手,似乎可以探寻清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态度,考察其吸收外来文化的程度。
[清]郎世宁《乾隆岁朝行乐图》
二
其次,书中采用微观史视角,运用原始档案,对诸多的历史细节进行了还原,如刑部实施死刑过程以及普通百姓、帝王将相的日常真实生活等。
受影视剧和演义小说的影响,说起清代的死刑,人们马上会想到皇帝将有罪之臣拉到午门或者菜市口问斩的情节。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凌迟照片在欧洲的传播,中国古代法律被描绘成了野蛮代表(加拿大学者卜正民等所著《杀千刀》一书对此有详细分析)。但是,刘澍以顺治十八年(1661年)十月初三郑芝龙被处斩为开篇,通过极度复杂的死刑实施过程,揭示了清代执法与之前历朝相比,有更加尊重生命的特点。
比如,清代监狱以铁丝网覆盖,上面缀以响铃,防止有人越狱。女子监狱长期上锁,看守严格,男吏非公事不得入内,以防猥亵发生。清代死刑要进行八重手续,最后由皇帝下令勾决,而且每年被判死刑,到最后秋审执行者,仅为人数的三分之一。至于对死刑犯则更为优待,在死刑执行当天,死刑犯能吃到火锅(迄今为止,北京从来没有早晨吃火锅的习俗),去往刑场的过程中还可以吃到家人送来的“长休饭”,在酒铺喝上一顿“归阴酒”。清代对刽子手的训练也极为严格,用切豆腐和摸猴子来进行练习,以求减轻死刑犯的痛苦。
书里还还原了乾隆皇帝在乾隆三年(1738年)正月初一新春时节的作息全过程。从凌晨1点30分开始,乾隆要祭拜道教神灵、列祖列宗,举行萨满祭祀,早上6点15分开始要给皇太后拜年,而后会见文武百官、外国使者,8点接受后妃、皇子拜年,9点到景山、团城、北海等佛殿拜佛,中午12点要大宴群臣和各国使臣,15点发压岁钱,17点进酒膳,写春联。乾隆正月初一的行程非常之满,几乎没有时间休息、睡觉。这正如美国学者司徒安在《身体与笔:18世纪中国作为文本/表演的大祀》一书中所认为的那样,这是一种权力的仪式化,皇帝需要不断重申自己是至高无上的天子,是天下各族群的主宰,通过礼制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中心。刘澍在该篇最后也说:“借节日来筑牢朝贡体系,协和各教关系,增强族群纽带,和谐家庭气氛,这才是清朝春节之真正意义。”
三
此外,作者敢于直面迄今没有定论的谜案,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雍正即位,自民国以来便被定为清宫四大疑案之一,著名清史学家孟森还写过《世宗入承大统考实》。到了如今,研究“九王夺嫡”的著作和文章更是浩如烟海,篡位说、合法说都各有证据,逻辑自洽(就连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的说法,学者董建中通过顺治朝遗诏和其他大臣奏折,发现当时“于”“於”二字通用,而且并无“传位皇十四子”这样的书写习惯)。
刘澍以他对史料的熟稔,先是还原了康熙死后雍正继位的过程,再通过朝鲜官方史料、意大利和捷克传教士的记载,提出了康熙之死的十四个疑点。比如康熙凌晨4点在畅春园给胤禛送信,为何不到20公里的路胤禛骑马走了足足6个小时,这6个小时他到底做了什么,是否将被圈禁的死党十三子胤祥放出?为何康熙驾崩前几年的实录里并没有康熙身体不好的记载,却突然因感染风寒而丧命?康熙身体不适之后,胤禛不仅不愿离开康熙,还三天五次派侍卫、太监到畅春园请安,是否是对其进行监视甚至控制起来?
康熙死前曾喝了一碗胤禛送来的人参汤,随后就突然驾崩了。刘澍根据史料发现,康熙生前是非常讨厌喝人参汤的,那么这碗人参汤很有可能是胤禛强灌下去的。至于雍正继位后杀掉康熙身边的太监,命令大臣上缴康熙的谕旨和朱批,以及篡改康熙驾崩当天的起居注和找不到康熙驾崩之前7天的医案,无不指向雍正是有预谋的篡位。最终,刘澍通过沙盘推演,大致还原了雍正篡位的过程。
刘澍对雍正继位的研究,在延续前人的证据之外,跳出了前辈学者仅以上谕、实录和《大义觉迷录》的文本进行分析,通过其他史料回到历史现场提出了更多记载中不合逻辑的地方,从而将雍正篡位说的证据进行了补充。
除此之外,本书还涉及了乌兰布通之战,展现了清军与噶尔丹军事作战的全过程;论述了关公信仰在清代达到鼎盛的原因;还有贪官和珅的“理财”路径,揭示了和珅以权谋私之外,还会通过房地产来赚取钱财。
通读此书,不仅能看到刘澍对史料的打捞完备,也能见到其出色的考证功底和对史学理论娴熟运用。本书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清王朝,不仅让市井具备了烟火气,帝王将相、黎民百姓也拥有了血肉,更在宏大的全球视野中,呈现了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功与过。
(原标题:从微观视角重新解读清史关键点 100天折射的清朝268年)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 宋晨希
流程编辑:u02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