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另外,宋英宗时,在包公家乡兴化寺,腾出了一间西屋,为包公立祠立像,称之为“孝肃包公祠堂”,当时的翰林侍读学士、左谏议大夫张环,还写了一篇文章记下此事。今天的包公祠是明弘治元年间庐州知府宋鉴修建的包公书院。现在的包公墓 包拯去世后,枢密副使、给事中、参知政事吴奎,给他写的墓志铭,全称是“宋故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包公墓志铭”。从墓志铭中得知,包拯安葬在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由于之前遭受金兵战乱,包公墓破败了。当时的淮南西路干办公事、校书郎林至,曾将包公墓整修了一次,并写文记录。 1973年,合肥市对包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包公墓被盗过,破坏严重。今天合肥市的包公墓是1987年新修的。
包拯,庐州合肥人。宋真宗咸平二年生,字希仁。重进士后,授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因为父母年纪都大了,辞掉不去。几年后,双亲相继去世。包拯守完丧孝,在乡里的劝勉下,才出来为官。
先后任天长县知县,知端州,殿中丞,监察御史,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转运使,尚书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三司户部副使,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知瀛州。
因儿子包繶去世,包拯请求在离家乡近的地方为官。于是知扬州、庐州,后迁升为刑部郎中,兵部员外郎,知池州,知开封府,右司郎中,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因欧阳修进言,包拯执法过重,又久占三司使的职位,于是包拯辞官回家避嫌。
后来朝廷又升迁他为三司使,拜枢密副使,迁礼部侍郎。包拯都推辞不受。没多久因病去世。时为宋仁宗嘉佑七年,卒年六十四。朝廷赠礼部尚书,谥曰“孝肃”。留有著作《包公奏议》十五卷。
包拯去世后,枢密副使、给事中、参知政事吴奎,给他写的墓志铭,全称是“宋故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候、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谥孝肃包公墓志铭”。从墓志铭中得知,包拯安葬在合肥县公城乡公城里。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由于之前遭受金兵战乱,包公墓破败了。当时的淮南西路干办公事、校书郎林至,曾将包公墓整修了一次,并写文记录。
1973年,合肥市对包公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包公墓被盗过,破坏严重。今天合肥市的包公墓是1987年新修的。
现在的包公墓
另外,宋英宗时,在包公家乡兴化寺,腾出了一间西屋,为包公立祠立像,称之为“孝肃包公祠堂”,当时的翰林侍读学士、左谏议大夫张环,还写了一篇文章记下此事。今天的包公祠是明弘治元年间庐州知府宋鉴修建的包公书院。
包公祠
包拯为官的故事很多。
1.包拯在知天长县时,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吧。”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有人私杀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2.包拯在知端州时,端州出好砚,端砚是朝廷贡品。前任知州假借进贡的名义,总是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则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私拿过一块砚台。
3.包拯曾向朝廷进言,国家每年都向契丹进贡,非御戎之策,应练兵选将,务实边备。后来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官吏没事找事,问他:“雄州新开了个小城门,是不是想诱导我们的人叛逃,来刺探边疆情报?”包拯说:“涿州也曾开过便门。再者说,刺探边疆情况,用得着开个便门吗?”那人无以对。
4. 张尧佐,永安人,字希元。举进士,通吏治,晓法律。因他的侄女入宫为妃,有宠于宋仁宗,便日益骄纵。仁宗皇帝曾一天之内授与他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四个重要职位。当时包拯是监察御史,与陈升之、吴奎、张择行、唐介等人轮番进谏,才免掉张尧佐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两个职位。由此,张尧佐在包公小说里被丑化成了庞太师,不是庞籍。
5.包拯知开封府时,为人刚毅不阿,贵戚宦官为之收敛。听说过包拯的人都怕他。人们说,看到包拯的笑跟看到黄河水变清一样难。儿童妇女也知道他的大名,称他为“包待制”。京城流传谚语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意思是没办法疏通关节走后门了,因为有阎王爷包老在。以前的规矩是,凡是告状之人,不得直接到官署大堂前。包拯则打开正门,让告状之人能直接到他面前陈述案情,使下面的官吏不敢欺骗长官。有官员和豪族私建园林楼榭,侵占河滩,致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便将那些违章建筑全部拆掉。一些有背景的人拿着地契虚报自己的田亩,包拯都严格地检验,并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6.包拯在升为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后,向宋仁宗谏言说:“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人以为忧心。陛下持久不决,为何?”
宋仁宗说:“你建议立谁为太子呢?”
包拯曰:“臣的才德不够,之所以建言立太子,是为国家长久考虑。陛下问臣想谁立,是怀疑臣啊。臣年近七十了,况且无子嗣,并不是为自身谋求什么好处。”宋仁宗很高兴。
7.包拯的长子包繶,娶崔氏为妻。出任潭州通判时去世了,很年轻。崔氏坚持守节,不改嫁。包拯和待妾又生了一子叫包綖,年龄太小,崔氏就担起了抚养照顾包綖的责任。后来民间演义,把这件事移植在包拯身上,说包拯是由嫂娘抚养大的。其实包拯是独生子。
包拯曾留有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被称为“包青天”,不是他断案入神,破了多少案,而是他不畏权贵,直谏敢言,秉公执法。关于包公断案的故事,主要来自小说《包公案》,又名《龙图公案》,全名为《京本通俗演义包龙图百家公案全传》,又称《龙图神断公案》。是明代安遇时所编。这就是中国老百姓的清官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