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司马懿的性格弱点(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内依能力)
三国演义司马懿的性格弱点(三国演义里的司马懿:内依能力)当蜀军粮草不继,后方又有李严、黄皓等人在背后暗中搞鬼因而匆忙撤兵时,司马懿本可统大军掩杀,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坐观蜀军安然撤走。还有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孤坐城头抚琴,唱了一出空城计(空城计是罗贯中替孔明唱的,并非史实,但这里讨论的是《三国演义》),司马懿当时亲率大军立于城下,只要派一个弓弩手,或是派一小队人马冲进城去就能解决孔明,但他却听了会音乐,之后突然极为紧张起来,急令大军撤走。为什么?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有好几次其实是可以干掉诸葛亮的,但是他疑神疑鬼,迟疑不进,错失良机。表面看似司马懿疑心太重,担心中了诸葛亮的诡计,可实际上真是这样吗?未必。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是老谋深算,而且还是一个超级忍者。以他的才能除了曹操能够驾驭得了,其他人全都白给。曹氏宗族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对他是又嫉又恨,同时也害怕他,防着他。必欲除之而后快。但是由于大敌当前,尤其诸葛亮的存在,让曹氏宗族自知不敌,还是
《三国演义》这部书虽有很大的虚构成分,但却不失为一部奇书。满清入关时甚至将其奉为军事教科书。即使书中很多虚构成分,但里面的人物塑造非常传神,故事读来也很具逻辑性。比如司马懿以及他如何对待诸葛亮的态度。
电视剧《新三国》里有这么一个片段,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一直待到蜀军完全撤退后,司马懿方才“如梦初醒”。他命人将诸葛亮的木像搬进一间屋子,然后屏退所有人,独自坐下来面对木像,是在自言自语,又是在对着汉丞相的木偶像倾诉衷肠。
“孔明,你我既是死敌,又是知音啊!呜……呜……”说着哽咽不已。
为什么司马懿对一个“敌人”的逝去如此感伤呢?
纵观司马懿的一生可谓是老谋深算,而且还是一个超级忍者。以他的才能除了曹操能够驾驭得了,其他人全都白给。曹氏宗族对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对他是又嫉又恨,同时也害怕他,防着他。必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由于大敌当前,尤其诸葛亮的存在,让曹氏宗族自知不敌,还是要借重司马懿的才智来出谋划策,甚至去统兵御敌。所以又不能轻易除掉司马懿,否则这曹氏江山谁来守,又有何人能敌用兵如神的诸葛孔明?!
司马懿自然深知这一点。说他不是诸葛亮对手也好,说他养寇自重也罢,从客观形势上分析,这样做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留着强敌,离了咱你玩不转,只要诸葛亮在,曹氏就不会轻易对司马懿下手。不仅如此,在与诸葛亮的对敌过程中,还可以树立自己的威信,培植自己的势力。这样做也在客观上为他日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如此说来,从辩证的角度看,诸葛亮甚至是有恩于司马懿了。这也难怪对于诸葛亮的离世,一向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会如此伤感。
司马懿与诸葛亮对阵,有好几次其实是可以干掉诸葛亮的,但是他疑神疑鬼,迟疑不进,错失良机。表面看似司马懿疑心太重,担心中了诸葛亮的诡计,可实际上真是这样吗?未必。
当蜀军粮草不继,后方又有李严、黄皓等人在背后暗中搞鬼因而匆忙撤兵时,司马懿本可统大军掩杀,但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坐观蜀军安然撤走。还有马谡失街亭,诸葛亮孤坐城头抚琴,唱了一出空城计(空城计是罗贯中替孔明唱的,并非史实,但这里讨论的是《三国演义》),司马懿当时亲率大军立于城下,只要派一个弓弩手,或是派一小队人马冲进城去就能解决孔明,但他却听了会音乐,之后突然极为紧张起来,急令大军撤走。为什么?
有时候敌人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有时候往往是自己人,面对整个虎视眈眈的曹氏勋贵集团,诸葛亮不能死。于朝廷而言,他是我的死敌,于我个人而言,他是我要依仗的守护神呐。
曹操在世时,司马懿不必担心自身安危,因为他深知曹操对自身驾驭臣属的能力有信心,而他司马懿对曹氏江山还有利用价值。而一旦曹操过世,才是危险降临的时刻,这时强大的外敌才是他可以依仗的手段,因为他的能力,曹氏依旧需要他。
历史上越是厉害的角色往往越是低调,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咋咋呼呼、耀武扬威的人能够成大事的。司马懿即是如此,对于曹真等一帮曹氏晚辈,司马懿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相反极其低调。待到诸葛亮这样强劲的对手逝去而失去了借重后,面对曹氏的猜忌,他甚至不惜交出兵权,干脆回家装病,直到大都督曹爽派人探听虚实,他知道决战的时刻就要到了。
不得不说司马懿真是堪比超一流的演员,当使者见到他时,他呼哧带喘、耳聋眼花、嘴角歪斜、口水流得老长。这副尊容给使者的感觉仿佛司马懿很快就要挂了。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高平陵之变,一个精神抖擞的司马懿出现在了曹爽的面前,司马懿高呼:“太后旨意,奉旨讨贼!”
曹爽从起初的惊愕变成了彻底的无奈,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司马懿将曹爽及其身后的曹氏江山踩在了脚下。司马懿的隐忍和权谋终于结出了硕果,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磨剑用了十年,可挥剑只有一次。”
司马懿和诸葛亮两人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的风云时代相逢,在烽火狼烟的沙场上斗智斗勇,棋逢对手的两个人表面看是势不两立的死敌,可是历史深处谁又能说彼此间没有惺惺相惜的情感成分呢?只不过二人之间,一个成为了忠诚与智慧的化身;一个成为令人鄙视的阴谋家与野心家。
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公断。正像《三国演义》开篇词所写:“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